指代国君处理国政。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总统缺位,由内阁代行职务,亦曾一度沿称摄政。
《 礼记·文王世子》:“昔者 周公摄政,践阼而治。”《 史记·五帝本纪》:“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譬夫成为孺子,史刊摄政之年;厉亡流彘,历记 共和 之日。”《 东周列国志》第三四回:“ 公子目夷告于 太庙,南面摄政。”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雪睿王冤》:“大兵平定 中原, 睿忠王方摄政。”
摄政是一种代行元首职权的官职。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需要摄政。其一为前任君主逝世,而新任君主幼弱不能治国;其二为现任君主突然因某些原因,例如患病、被绑架、出逃、被推翻等不能履行职务,而又未能即时选立继承人。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均须由摄政暂时代理政务。在古代,摄政可能是朝廷重臣、太后或者太上皇,有时某些夺权者未能即时篡位,也会以摄政的名义代君主处理政务。在近现代,摄政制度更加规范化,摄政者会组成摄政团,有些国家称为 副君团,由他们集体行使权力,以防出现独裁。
古代国君年幼不能亲自处理政事时,由其亲族暂代执政,如 周成王时 周公代行政事,春秋时 鲁隐公代太子轨,清初 睿亲王 多尔衮代清世祖 福临,清末 醇亲王 载沣 溥仪等,这些均是长亲代幼主摄政。英国还制定有专门的摄政法。
摄政的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 摄政王、外戚权臣、 辅政大臣,摄政王只是对摄政的是皇族 亲王时的一种称呼。
摄政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摄政的问题在于,很容易蜕变为 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而不是还政于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所以纵观古代历史,摄政王能够善始善终的没有几个,往往是入主 中原的王朝建立之初,比如 周公。多尔衮勉强算一个“ 向使当初身便死”,反过来说,豪格就是多尔衮的 管叔鲜、 蔡叔度。至于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为儿子摄政的,就属于特例了。 辛亥革命后,总统因故缺位时,由内阁代行职务,亦称摄政。
在古 琉球国,摄政作为一种官职存在,即:国王去世、而世子还没有得到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时,世子代行国政,此时世子被琉球国臣民称为摄政,也称:世子摄政,或者世子 监国。
在平安时代中期,即从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末的300年时间里,天皇的大权落到其近侧大臣——贵族官僚“摄政”和“ 关白”手里,进入“ 摄政关白政治”时期。
“摄政”、“关白”都是贵族官僚控制天皇并掌握国家大政的实际统治者,其名称来源都从中国古代史书选取而来。摄政官来自《 史记》“成王既功, 周公摄政”一语。关白的官名来自《汉书·霍光传》:“诸事皆先关白光( 霍光),然后奏御 天子。”公元858年,藤原良坊最早称摄政;876年, 清和天皇委托 藤原基经“摄行政事”。辅佐9岁的 阳成天皇。公元887年, 宇多天皇即位时在诏书中封藤原基经担任“关白”,统率百官,总揽朝政,令百官无论“万机巨细”,必须先报告藤原基经,然后由藤原基经转奏天皇,这边是日本设立“摄政”,“ 关白”制度的开始。
其后,它成为平安时代由 藤原氏控制的一种政治制度。规定摄政是在天皇年幼或女皇执政时代替其治理政务的最高官员,“关白”成了天皇委任的辅佐天皇总揽朝政的大臣,叫做“ 摄政关白政治”,简称“ 摄关政治”。
在平安时代中后期的100多年间,藤原氏族长一直充当摄政和关白,把持国政大权,方法是利用职权使自己的女儿登上天皇后妃的宝座,在从天皇的岳父或外祖父地位出发,在天皇小时担任摄政,天皇长大即位后改任关白。这样,藤原氏贵族通过“摄政关白政治”把天皇变成了他们的 儿皇帝,从而便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藤原氏外戚贵族的 摄政关白政治后来曾一度中断,公元930年 藤原忠平又将其恢复起来。到11世纪时,在 藤原道长及其儿子 藤原赖通的把持下,“摄政关白政治”达到最兴盛阶段,到 三条天皇于1068年即位后,藤原氏权利集团开始走下坡路。1086年 院政时代开始时,“摄政关白政治”便宣告结束了。
在平安时代后期,失去国政大权的天皇和贵族为夺回封建专制君主大权,就由退位天皇白河上皇出面,于1086年推行 院政政治,起用 平清盛为首的武士集团,抑制藤原氏为首的摄政关白势力。在1086—1192年的105年时间里,堀河、 鸟羽、 崇德、后白河上皇坚持推行院政, 平氏和藤原氏两大集团展开激烈的夺权斗争。1167年平清盛终于在后 白河天皇支持下当上了太政大臣,取代 藤原氏掌握了朝廷的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