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

灰树花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灰树花灰树花灰树花子实体肉质,短柄,呈珊瑚状分枝,末端生扇形至匙形菌盖,重叠成丛,大的丛宽40~60厘米,重3~4公斤;菌盖直径2~7厘米,灰色至浅褐色。表面有细毛,老后光滑,有反射性条纹,边缘薄,内卷。菌肉白,厚2~7毫米。

菌管长1~4毫米,管孔延生,孔面白色至淡黄色,管口多角形,平均每毫米1~3个。孢子无色,光滑,卵圆形至椭圆形。菌丝壁薄,分枝,有横隔,无锁状联合。

灰树花在不良环境中形成菌核,菌核外形不规则,长块状,表面凹凸不平,棕褐色,坚硬,断面外表3~5毫米呈棕褐色,半木质化,内为白色。子实体由当年菌核的顶端长出。

灰树花是一种中温型、好氧、喜光的木腐菌,夏秋季发生于栎树、板栗、栲树、青冈栎等壳斗科树种及阔叶树的树桩或树根上,造成心材白色腐朽,木质部成了灰树花的主要营养源。海拔800米以上,日降水量达200毫米的年份,灰树花发生较好。[2]

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营养

灰树花是一种木腐菌, 同其他食用菌一样,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 对碳源、氮源等营养元素的要求与香菇、滑菇等的要求区别不大。在灰树花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当多添加一些氮源物质。[2]

2 温度

在自然界中, 灰树花多在夏秋季节生长。其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 在3~32℃均可以生长。与一般食用菌相类似, 其最适合的温度为20~25℃。灰树花较耐高温, 在32℃时不会停止生长, 但此时菌丝较弱。灰树花原基形成的温度一般在18~22℃, 而子实体在10~25℃都可以生长, 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如果温度较低, 子实体生长较慢;在温度较高时, 子实体生长则较快。[2]

3 水分与空气湿度

灰树花培养基中的水分 (含水量) 一般控制在60%~65%为好。在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60%~65%, 与培养基的含水量基本一致, 这一方面可以防止培养基中的水分散失, 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棉塞或封口纸受潮发霉。

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 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 以90%为好。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 会造成子实体原基干枯、死亡;而空气相对湿度过大, 子实体又容易腐烂。

4 光照

灰树花在菌丝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不严, 在黑暗条件下, 菌丝生长要快一些, 但是, 如果没有光的刺激则不容易形成子实体厚基;当形成厚基后, 没有散射光照射, 原基不会变成灰黑色, 子实体也不会正常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光照正常的情况下, 灰树花的子实体才能正常分化和生长。光照不足, 使子实体分化困难, 菌盖多畸形, 色泽发白, 朵形也不正常。[2]

栽培技术

灰树花灰树花1970年,日本开始人工栽培,产量逐年提高,年产已超过万吨,市场鲜售价约每公斤1 000日元。由于供不应求,日本还要从中国进口一些。近十几年来,中国浙江、河北、四川、云南、福建、上海等地一些科研单位进行了引种驯化和实验栽培。浙江省庆元、河北省迁西等地区开始了规模化生产,北京市昌平黑山寨也曾种植。[3]

菌种制作

不同菌种和菌种质量对灰树花的产量和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有的菌种质量低劣,甚至干脆就不出子实体。因此一定要选用经生产验证,抗逆性强,生长快,产量高的优良菌种。无论是引进的或自己分离的菌种,在大规模扩接前都应进行出菇试验。

灰树花母种适宜的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和麸皮培养基,也可用谷粒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作。这三种培养基可用于灰树花母种的分离和转扩,分离部位以灰树花菌盖与菌柄连接处的内部菌肉为佳。选择待分离株应是品系中分化好的健壮株,分离和转扩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制作灰树花原种的常用培养基配方有:

(1)栗木屑80%、麦麸皮8%、石膏和糖各1%、沙壤土或壤土10%。

(2)棉籽皮80%、麸皮8%、石膏和糖各1%、沙壤土或壤土10%。

培养基配水拌匀,含水量60%,拌好后装瓶、灭菌、接种,在25~26℃培养,30天左右即可满瓶。经质量检查,菌丝粗壮,无杂菌污染方可使用。

菌袋的制作

流程: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培菌。

(1)培养料配方

①栗木屑70%、麸皮20%、生土8%、石膏1%、糖1%。

②栗木屑50%、棉籽皮40%、生土8%、石膏和糖各1%,加105%~110%水拌料,使含水量达55%~57%。湿度过大,子实体形成时渗出棕色液体太多,易导致子实体腐烂。

(2)装袋:用长宽17厘米×30厘米,厚度为0.5~0.6毫米的聚丙烯袋或高密度聚乙烯袋,装料15厘米左右,袋口套直径3厘米高、3厘米的套环,加棉塞盖防水纸,用皮筋或小线扎紧,然后灭菌。

(3)灭菌:常压灭菌,保持100℃ 8~9小时,或高压灭菌1.5小时。

(4)接种:按前述要求,采用优良品种,无菌操作。

(5)培养菌丝:保温25~28℃,室内湿度70%以下,避光培养,日通风1~2次。15天后加散射光,加强通风,温度22~25℃,30天后菌丝长满袋底,表面形成菌皮,然后逐渐隆起,逐渐变成灰白色至深灰色,即为原基,可以进入出菇管理。[4]

栽培管理

灰树花出菇有袋式和仿野生出菇两种管理方式。

袋式出菇——将长原基的菌袋移入出菇室,保持温度20~22℃,空气湿度85%~90%,光照200~500勒克斯,3~5天后除去环、棉塞,直立床架上,袋口上覆纸,纸上喷水,每天通风2~3次,每次1小时。约20~25天后,菌盖充分展开,菌孔伸长时采摘。采摘时,可用小刀将整丛菇体割下,连采2~3潮,生物效率30%~40%。

仿野生出菇——木屑作培养基的栽培菌袋,菌丝满袋后,脱去塑料袋,将菌棒整齐地排列事先挖好的畦内,菌棒间留适当间隙,在菌棒缝隙及周围填土,表面覆上1~2厘米的土层。这是覆土栽培的一种形式,生物效率可达100%~120%。这种方式远远优于前者(袋式出菇),故在此着重介绍。

排菌时间——灰树花在唐山地区栽培,最佳排菌下地期在11月至次年4月底。因为此时空气和土壤中的杂菌、病虫不活跃,不侵害菌丝,而灰树花菌丝耐低温,菌丝连接紧密,长势健壮,对菌丝吸收营养有利。低温期排菌下地尽管发育期较长,但出菇早、产量高,可在雨季前完成产量的80%,4月底以后栽种的灰树花因为气温高、杂菌活跃,灰树花菌袋易感染,并会出现子实体生长快,单株小,总产量低,易受高温和暴雨危害。

排菌方法——①场地: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干燥、不积水、近水源、排灌方便、远离厕所或畜禽圈的地方。

②挖地坑:要求东西走向,挖宽45~55厘米、长2.5~3.0米、深25厘米的地坑,地坑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在其中间修排水沟,以便于行走、管理和排水。

③栽前预备工作:地沟挖好后,要先灌一次大水,目的是保墒。水渗干后,在沟底和沟帮撒一层石灰,目的是增加钙质和消毒,再在沟底和沟帮撒一薄层敌百虫粉,最后在沟底铺少量表土。

④排放菌棒:将发好菌丝的菌袋全部剥去塑料袋,将菌棒横成排竖成行地排放在沟内,相邻菌棒要挨紧,每4个菌棒之间要有一个空隙。同时,要通过扒或垫沟底的回土,使排放在沟内的菌棒上表面齐平。这样在沟内可排放4~5行菌棒。

⑤填缝隙:将菌棒与菌棒之间和菌棒与沟帮之间的空隙填上土,至菌棒以上1厘米。

⑥灌水:往坑内放水使土落实,有空隙或凹坑用湿润土拢平,保持表层土厚1~2厘米。

⑦包帮:用塑料薄膜或尼龙袋将坑四周包严,以防坑边土脱落。2月以前排菌下地的还需在畦内铺一层薄膜,在薄膜上覆盖5~7厘米土层,到4月中旬将畦内薄膜和浮土铲净,准备出菇管理。

⑧搭阴棚:在坑北侧和坑中部立两道横杆,中部横杆距地面15厘米,北侧横杆距地面25厘米,在横杆上搭塑料布和草帘,呈南低北高倾斜状。4月份以前北部塑料布直铺到地面上,并用土压紧,东西两侧留排气孔。

⑨铺砾:冬季下菌时盖浮土和薄膜的要在铲除浮土和薄膜后铺砾。畦内平铺一薄层1.5~2.5厘米直径的光滑石砾。

出菇管理——①水分管理:4月下旬自然气温达到15℃以上,在畦内灌一次水,水量以没畦面2厘米左右为宜,自动渗下后每天早、中、晚各喷水一次,水量以湿润地面为宜,并尽量往空间喷。根据降雨情况,干旱时每隔5~7天要浇水一次,水能立即渗下为宜,有降雨时少灌。灰树花原基发后,喷水时应注意远离原基,避免将原基上的黄水珠冲掉。灰树花长大后可以在菇上喷水,促进菇体生长。灰树花采收后3天,其根部不要喷水,以利菌丝复壮,再长下潮菇。高温季节还需要往草帘和坑外空地洒水,降温增湿。低温季节喷水和灌水时最好用日光晒过的温水,以利保温。雨季降雨充足,可以少喷水或不喷水,干旱燥热需在白天中午增喷一次大水。

②温度管理:4月下旬或5月上旬以保温为主,晚上要盖严草帘和塑料布,或者草帘在下塑料布在上,并在日光充足时适当延长阳光直射畦面的时间。6月下旬至8月高温高热期应以降温为主,可以用喷水降温和增加草帘上的覆盖物增加遮荫程度。晚上揭开塑料布或草帘露天生长,白天气温高时再盖上草帘或塑料布等覆盖物。

③通气管理:4月中旬以后要将北侧塑料布卷起叠放在草帘上,使北侧长期保持通风,每天早晚要揭开草帘通风1~2小时。注意低温时和大风天气要少通风,高温和阴雨时要多通风,早晚喷大水前后,适当加大通风。通风要和保温、保湿、遮光协调进行,不可不通风,也不可通风过多。菇蕾分化期少通风多保湿,菇蕾生长期多通风促蒸发。

④光照管理:用支斜架的方法保持灰树花生长的稳定散射光,每天早晚晾晒1~2小时增加弱直射光。生产上不采用过厚的草帘,以保留稀疏的直射光,出菇期避免强直射光,不可为保温和操作方便而撤掉遮荫物,造成强光照菇。

⑤光温水气协调管理:光、温、水、气这些因子必须协调执行,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天气情况,以及栽培管理条件,抓主要方面,但不能忽视以致偏离次要方面的极限,还需要通过任何一种因子的概貌措施来创造对其它因子的需求条件。如雨天增加通风达到出菇的湿润条件,干热时通过增加遮荫减少高温伤害;每天早晚揭帘晾晒,可与通风、喷水同时进行,或者在此时采菇。

灰树花畸形菇多是由于环境不协调造成的,如原基黄化萎干不分化,由于通风大湿度小造成;小散菇是由于通风小缺少光照造成;菇盖形如小叶,分化迟缓的鹿角菇和高脚菇是由通风不畅、湿度过大造成的;黄肿菇是由于水汽大、通风弱或高温造成;白化菇多是由于光照弱造成;焦化菇由于光强水分小造成;原基不生长,多是由于覆土厚、浇水过勤、浇冷水造成温度低,生长缓慢所致;薄肉菇是由于高温、高湿,通风不畅,菇体不蒸发而成;培养基塌陷是由于高温、不通风以致菌丝体死亡造成的。

总之,灰树花高产的前提是协调光、温、水、气因子,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条件。

病虫害防治

灰树花出菇期较长,特别是贯穿整个高温夏季,时常发生病虫侵害,在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同时,通常还采用如下应急防治措施:

1.发现局部杂菌感染时,通常用铁锨将感染部位挖掉,并撒少量石灰水盖面,添湿润新土,拢平畦面,感染部位较多时,可用5%草木灰水浇畦面一次。

2.发现虫害,用敌百虫粉撒到畦面无菇处。用低毒高效农药杀虫,尽量避免残毒危害。

3.在7~8月份高温季节,当畦面有粘液状菌棒出现时,用1%漂白粉液喷床面以抑制细菌。[4]

采收和贮运

采收的时间:灰树花由现蕾到采收的时间与子实体生长期的温度有关。一般地说,如果温度在23~28℃之间,由现蕾到采摘需13~16天,如果出菇时的温度在22℃以下至14℃,由现蕾至采摘要经过16~25天。

采摘时的标志:(1)如果阳光充足,灰树花幼小时颜色深,为灰黑色,长出菌盖以后在菌盖的外沿有一轮白色的小白边,这轮小白边是菌盖的生长点。随着菌盖的长大,菌盖由深灰色变为黄褐色,作为生长点的白边颜色变暗,边缘稍向内卷曲,此时可采摘。

(2)如果光照不足,灰树花幼小时,颜色较白,生长点不明显,到菌盖较大时,要看菌盖背面是否出现多孔现象,如果恰好出现菌孔,此时可采摘;如果菌管已经很长,说明灰树花已经老化。老化的灰树花不但质量差,也影响下茬的出菇,所以应及时采收。

采收的方法:采收灰树花时,将两手伸平,插入子实体底下,在根的两边稍用力,同时倾向一个方向,菌根即断。注意不要弄伤菌根。有的菌根可以长出几次灰树花。检净碎片及杂草等,过1~2天上一次大水,照常保持出菇条件,过20~40天就可出下潮菇。将采下的灰树花除掉根部的泥土和沙石及子实体上面的杂草等即可鲜售。

贮运:鲜灰树花应贮放在密闭的箱内或筐内,每朵灰树花单层排放,尽量不要堆得过高,造成挤压。需要密集排放时,应使菇盖面朝下,菇根面朝上。灰树花贮藏温度以4~10℃为宜,温度过高,鲜菇继续生长因而老化。灰树花鲜品运输要力争平稳,将每箱(筐)单层或双层排放,避免挤压、碰撞和颠簸。干制和盐渍是灰树花的主要加工方式。[4]

营养组成

灰树花营养丰富,其营养素含量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和农业部质检中心检测每一百克干灰树花中含有蛋白质25.2克(其中含有人体所需氨基酸18种18.68克,其中必需基酸占45.5%)脂肪3.2克、膳食纤维33.7克、碳水化合物21.4克,灰分5.1克、富含多种有益的矿物质,钾、磷、铁、锌、钙、铜、硒、铬等,维生素含量丰富,有关的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金针菇中赖氨酸(1.024%)和精氨酸(1.231%)的含量高;与鲜味有关的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因此被誉为“食用菌王子“和“华北人参“。[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