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 detention 径流形成过程中水流沿坡、槽运行时,部分雨水时蓄存于流域表面的现象。亦称流域滞留。地面滞留水量是一次流量形成过程中退水的主要补给来源。R.E. 霍顿提出,地面滞留是在洪水期间留存于地面的那部降水,它以坡面流形式沿坡运动,在降雨终止后或成为流或为土壤所吸收。周文德认为,地面滞留是坡面流运行中的一种蓄水效应。
事实上,这种暂时的积水现象(蓄水效应)是水流获得运动能量的必要条件,如果坡面上没有足够的积水深度,便不可能产生沿坡的水流运动。霍顿提出了坡面流(q)与地面滞留深度(h)关系如下:q=khм式中K为与坡度和表面特性有关的常数;M为与水流紊动程度有关的指数。
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它所讲的"取水利"系指捕鱼之利。约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史记》,其中的《河渠书》(见《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该书记述了从禹治水到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这一历史时期内一系列治河防洪、开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实之后,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并指出"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