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南站即新建高速铁路连云港至徐州客运专线新沂高铁站,站址选定于新沂市新安街道小雁村,环城南路与连徐高速公路之间。站址面向轻工路,东至新华南路,西至上海路,北至311国道,南至连霍高速公路,总占地约1200亩。
新沂南站站场为2场2台6线,远期旅客发送量为680万人/年,到发线有效长度650米,铁路站房为线侧平式,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在建北站房客运场地面积为10561.56平方米,徐连高铁在新沂南站设 2 台 6线,车站两端预留有合新铁路接轨条件。车站站房对侧预留临淮场,预留场规模 2 台 5 线,预留面积为10000平方米左右。
根据《江苏省“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除在建徐连客专外,还将规划建设合新高铁及京沪高铁第二通道,“一横两纵”三线换乘铁路客运枢纽站。
高铁站区规划
根据方案,高铁新沂南站建设包含高铁站房、出租车待客区以及公交场站等,年服务客流500万人次,同时为规划临沂—新沂—淮安客运专线、合青高铁合肥至新沂段、宁宿新城际铁路预留接口,并规划4平方公里高铁生态商务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国际社区等现代服务业。
南站布置图新沂南站设在城市规划的正南面,位于城市规划的环城南路与连霍高速公路间, 站中心里程CK87+150。车站到发线6 条(含正线2 条,预留到发线1 条),有效长650m。 450×12×1.25m 岛式中间站台 2 座,1-12m 旅客进出站地道 1 座。站房位于正线的右侧 (城市侧)。综合工区位于站房同侧。 根据可研审查意见,新沂南站车站两端需预留临淮铁路接入条件,结合合(肥) 新(沂)客专研究成果,设计采用分场方案,如图所示。
新沂高铁枢纽图
徐连高速铁路是江苏省北端的东西高铁大通道,被誉为新丝绸之路高铁通道的“最后一公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互联互通和国家“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自徐州东站引出,向东接连云港站,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途经铜山、邳州、新沂、东海、海州,与青连铁路、连盐铁路、陇海铁路、新长铁路、连淮扬镇铁路、郑徐高铁、京沪高铁、沿海铁路相连,与郑徐高速铁路“无缝对接”,形成“陇海兰新”高速铁路通道,并有望与徐宿淮盐铁路同时开工、运营,与青连铁路相连,大大缩短徐州地区与胶东半岛的时空距离。预计2020年12月建成通车。工程建成后,徐州至连云港之间最快约需43分钟,这将把徐州市民带入“滨海生活”之中。
合肥至新沂铁路线路平面示意图合新高速铁路:合肥至宿迁至青岛铁路合肥至新沂段简称合新高铁、又称合新客运专线。是合肥与新沂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网,亦是合肥至新沂的第二通道。合新高铁于2015年3月2日正式提出,是安徽省会合肥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起自安徽省会合肥市向北,途经定远、明光、五河、泗县,进入江苏泗洪、宿迁、新沂,并接入徐连客运专线新沂南站至连云港。与京沪高铁、徐连客运专线、青连铁路、连盐铁路、合蚌客运专线、新长铁路相连,在连云港境内与在建青连铁路“无缝对接”延伸至青岛,将大大缩短合肥地区与苏北地区、山东半岛的时空距离。合新高速铁路项目已列入安徽省“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项目,目前已完成勘察设计招标,计划于2019年内开工建设。
临沂至淮安铁路线路平面示意图临沂—新沂—淮安快速铁路:临淮铁路淮安至新沂铁路起自淮安东站,经宿迁沭阳至新沂,并延伸至山东临沂,江苏段正线全长约122公里。本线向北经山东临沂、淄博至天津、北京,向南经扬州、南通至上海,是国家规划(草案)中京沪第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部省份北上京津、南下浙赣铁路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对缓解京沪高铁运能紧张,促进苏北苏中、鲁中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与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该项目是京沪第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淮安地区与在建的连镇、徐盐铁路相连,预留与宁淮铁路、合淮铁路连接条件,形成南下苏沪皖浙赣的便捷新通道;在新沂地区预留向北延伸条件,与规划的临沂至淄博至天津铁路相连,成为东部省份北上京津的快速新通道。
● 2015年10月15日,在徐连客运专线报批方案获中国铁路总公司签批之后,前日徐连客专项目工程可行性审查鉴定中心的专家抵达新沂市,审查徐连客运专线新沂南站选址和设计方案。经过专家的论证审查,最终确定徐州至连云港客运专线新沂南站的站址选定于城南小雁村。该站址面向新沂市轻工路,东至新华南路,西至上海路,北至323省道,南至徐连高速公路,总占地约1200亩。
● 2016年11月18日,市交通运输局组织规划局、铁路办、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专题研究高铁新沂南站及站区相关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会上,与会人员共同听取了日本日建设计集团和深圳鑫中建设计公司有关负责人汇报的高铁新沂南站及站区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会议要求,要把铁路规划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新沂实际,把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内部设计等重点内容,进一步进行深化、细化。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决策部署,立足长远打算,突出创意创新,坚持一流设计,努力打造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地标性高品质建筑,为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