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芦笙舞

拉祜族芦笙舞

目录导航

芦笙舞简介

2008年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祜族芦笙舞传统的 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芦笙在芦笙舞中起伴奏和导舞的作用。吹笙者边吹边跳,参加者围成一圈或几圈合着芦笙的节拍 起舞,依芦笙曲调 的变化而变换舞蹈动作。

芦笙舞渊源

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芦笙舞川流不息的 澜沧江水哺育了勤劳勇敢的拉祜民族。为了生计和逃避战乱,拉祜先民从遥远的北方“北氐南氐"、"牡必密必"来到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勐缅密缅"(今 临沧市)和澜沧牡密(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发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广阔山区。那是白云深处拉祜先民开创的美好家园,在逶迤山林中透出一种独特的朴素与神秘。

拉祜族自称为"拉祜",是用虎命名的民族之一,也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原生村社、母系大家庭、双系大家庭在20世纪末仍有遗存。1953年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至1990年又先后成立了孟连、双江、镇沅三个拉祜族等多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单一拉祜族自治县,那是美丽的拉祜山乡,人间的世外桃源,也是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传说至高无上的厄莎神,创造了天地日月,创造了孕育人类的葫芦籽,始祖扎迪和娜迪从葫芦里出来繁衍了人类,从此有了拉祜族。拉祜族是用歌舞抒写历史的民族,"说千来了说万来,打开葫芦人类来"拉祜族从葫芦里诞生。"扎迪是厄雅的儿子,娜迪是莎雅的姑娘,扎迪是葫芦的儿子,娜迪是葫芦的姑娘"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芦笙吹响跳起来,舒心的歌儿唱起来"拉祜族离不开芦笙。男孩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吹芦笙,民谚"谷子黄,拉祜欢,山山岭岭芦笙狂",就是拉祜族芦笙歌舞盛况的真实写照。传统上成年男子出门身上至少带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葫芦笙。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葫芦保存籽种,表示五谷丰登;饮用葫芦水,表示健康长寿;房屋、生产工具、衣物等有葫芦标志,表示 吉祥如意。

芦笙舞传承

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芦笙舞委婉动听的拉祜5声音阶也源于芦笙的传说。相传人们为了感谢厄莎创造万物,赐人类籽种,教人耕作,五个兄弟团结一心,用葫芦和五根金竹管制成了感恩厄莎的芦笙。金竹黄竹有节子,拉祜也有年月日,传统盛大的拉祜年"科尼哈尼"不仅辞旧迎新划分年节,更是拉祜族祈求粮食丰收、人丁兴旺、民族团结的美育礼仪节日。"桃花年来到,李花年来到。百鸟千鸟啊,聚在蜜糖花树上,千人万人啊,欢聚在科尼哈尼。男的过年穿新衣,女的过年穿新衣,吹起金竹葫芦笙,吹起泡竹哩嘠嘟,双脚跳起芦笙舞,开口唱起过年歌。在这欢乐的李花年里,在这欢腾的桃花年里,大年四天是女人的年,小年三天是男人的年。糯谷种子当福种,饭谷种子当寿种,桃花插在糯谷种,李花插在饭谷种,一对粑粑做年礼,一对蜂蜡做年花,一棵青松栽年树,一对甘蔗靠两边,松树常青树,甘蔗甜心里。"拉祜族用最隆重最具民族性的芦笙歌舞迎接美好的明天。

拉祜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需要,1992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法定葫芦节"阿朋阿龙尼"为拉祜族全民的节日。拉祜族葫芦节和澜沧县、双江县芦笙舞已被收录在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