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红螺

脉红螺

目录导航

简介

脉红螺脉红螺脉红螺,食用贝类。海洋捕捞对象,鱼汛期在3~11月,辽宁的丹东使用扒拉网捕捞,旅大多用下网给诱饵的“钓螺”方法捕捞。养殖对象,主要养殖方法有吊笼养殖和虾池混养两种。[1]

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点线花纹,壳口桔红色。胶州湾产较多。

养殖方法

一是吊笼养殖,即把幼螺放在网笼里(网笼直径30厘米,分8层,层高15厘米),每笼放幼螺60粒左右,然后吊在浮筏上养殖,笼间距80厘米;以贻贝为饵料,每4~7天投饵1次,每次每层笼投放5厘米厚的贻贝。山东烟台市芝罘区采用筏式笼养的方法养殖该螺,1991年9月投入平均壳高2.1厘米(体重9.8克)的幼螺,管养至翌年12月,平均壳高达7.3厘米(体重83.1克),每667米2水面产量达1789千克。

二是虾池混养,即把幼螺放人虾池中与对虾一起养殖,以虾类的残留饲饵、死虾和池底自然生长的贝类等作为该螺的饲料。采用虾螺混养的方法养殖该螺,春季投入壳高2~3厘米的幼螺,到当年年底,壳高可长至7~8厘米。

脉红螺图册脉红螺图册(4) 脉红螺图册脉红螺图册(4)

形态特征

脉红螺图册脉红螺图册(4) 脉红螺图册脉红螺图册(4)

生活习性

它隶属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拉丁文异名Rapana thotma-siana、Rapana peichiliensis,俗称红螺、海螺、菠螺、假猎螺。暖温性海洋贝类,在我国仅分布于黄海和渤海海区,以黄海的辽宁丹东、庄河沿岸海区分布密度为大。

贝壳坚厚,螺层约6级,缝合线浅,壳表面密生螺肋;各螺层中部和体螺层上部有1列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角,肩角上具角状突起;壳口大,无缺刻状后沟,外唇和内唇上部薄而狭;厣角质,棕色,椭圆形,核位于外侧;壳表面黄褐色,具棕色或紫棕色斑点,壳内面杏红色。1龄螺壳高1.5~2.3厘米。

分类学

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至20米水深处的岩礁区或沙泥、泥沙底质的海底,常与中国蛤蜊、菲律宾蛤仔和竹蛏等混栖在一起,并以其为食;幼螺多生活在低潮线附近,能潜入泥沙中捕食瓣鳃类,成螺多生活在低潮线下数米水深处。冬季常分散活动,水温低于5℃时,潜底进入休眠状态。

动物食性,浮游稚螺摄食单细胞藻类,变态落栖后转为动物食性,主要摄食瓣鳃类和水生动物尸体。

脉红螺苗种人工培育

软体动物门——新腹足目——骨螺科——脉红螺

词条图册

目前,脉红螺大规模苗种培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仅在实验室内培育出少量苗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