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龙华烈士陵园建于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公园原址,位于上海市区西南,与华龙古寺毗邻。陵园士陵园陵园占地285亩,建有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烈士就义地、碑林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干部骨灰存放区和游憩区共8个功能区。
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主轴线上,其正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丹心碧血为人民”7个大字。纪念馆分8个展厅,以1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图片,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为“独立、民主、解放、建设”而战斗和牺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烈士纪念堂安放着500余位烈士的骨灰,堂内设有一幅题为“碧血”的大型瓷版画,是先烈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陵园内有全国著名雕塑家塑造的10座大型纪念雕塑和集当代书法大成的龙华烈士诗词碑林。
解放前,国民党凇沪警备司令部位于公园西侧,内设看守所,1927年到1937年,数以千计的革命志士曾被关押于此。公园东北为刑场。罗亦农、彭湃、陈延年和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等革命志士就义于此。1985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把国民党凇沪警备司令部、烈士就义地原址、龙华公园建为龙华烈士陵园,1990年动工,江泽民为纪念碑题写碧血丹心为人民,邓小平题写园名,陈云为纪念观题写馆名。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1992年上海市委决定将漕溪路上海烈士陵园并入龙华烈士陵园,1995年7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园名的龙华烈士陵园位于龙华寺西侧,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解放后,作为革命烈士纪念地予以保护,20世纪90年代初与上海烈士陵园合并建设。1995年7月1日建成开放。
沿革: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重拟建造龙华烈士纪念公园,在原龙华公园的基础上征地、围墙、绿化,在公园入口处矗立“红岩石”。上海龙华烈士陵园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1983年12月,赵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来上海龙华,上书中央建议修建龙华烈士陵园,邓小平当月14日批示。次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请示》和《关于龙华烈士陵园总体设计方案的请示报告》。中央4月14日批示同意。1987年,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将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江泽民为龙华烈士陵园纪念碑题写“丹心碧血为人民”,邓小平为龙华烈士陵园题写园名,1991年2月,陈云为龙华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根据国务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园迁入龙华烈士陵园一并建设,建成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依此批示,龙华烈士陵园建设工程于1994年5月27日开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对社会开放,其纪念馆于1997年5月28日开馆。
结构设施:
公园主题、主轴线、主体建筑相交融;昨天、今天、明天交接,建筑、园林小品、雕塑艺术相辉映。突出地把园林建园门内广场保留了龙华公园原有的一片香樟密林,外围散置龙柏、罗汉松等大树,下层配置冬青等小灌木。龙华观桃是上海历史上有名的胜景,在陵园大门东侧有大片桃树林,种植碧桃、垂丝桃、寿星桃等品种500余株,周边内侧还种有红花夹竹桃。
南北主轴线甬道两侧密植高大龙柏,圆柱型树冠绵延成两道绿墙。外面两侧是两排四季常青的雪松和叶色鲜红的枫树,体现出整个陵园的主体意境。甬道中段两旁是对称的大花坛,满坛鲜花簇拥在烈士纪念碑前。东西副轴线与南北主轴线垂直交错,成为东西向的林荫干道,两旁以广玉兰为主调树种,配置茶花、八角金盘、八仙花等花灌木。副轴线东段伸入碑林区全部植竹丛,象征烈士的高尚气节。另一条副轴线位于西北部,绿化以墓地为主体,列植蜀桧柏作为背景树,墓地前面铺常绿草坪,四周群植腊梅、南天竹、桂花、石榴、紫薇等。
纪念瞻仰区:陵园中部、南部的南北主轴线上,大门广场内有传统特色的门楼,楼顶上为邓小平所题龙华烈士陵园,门外广场东侧保留红岩。门内香樟林后为三层逐层升高和逐层向两边扩大的平台。第三层广场正中,一座用红色花岗石筑成的巨大横幅由鲜花凌空托起,碑正面镌刻碧血丹心为人民,反面为碑文。纪念碑后面是纪念馆,呈金字塔形。第二层平台两旁,有独立、民主、解放、建设两组主题雕塑。
碑林遗址区:在陵园东侧,紧依龙华古寺。共由两座碑亭、四座碑廊、两座碑墙和大型梯形式花坛组成。入口处是一座名为《且为忠魂舞》大型烈士群雕,底座镌刻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两座碑亭皆为方形,攒尖顶,亭中央各立一根四面有碑文的碑柱。碑廊外一侧建有对称的两座碑墙,一墙镌刻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全文手迹;另一墙镌刻烈士诗文29首。在茂林修竹间,还竖立数十块保持自然形态、大小不等的石林碑刻。
就义地及地下通道:位于陵园东北隅,南衔遗址碑林区,西临纪念瞻仰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墓区:由烈士纪念堂和烈士墓地及无名烈士墓组成。烈士纪念堂造型别致,圆形的顶部是斜面几何形钢架玻璃天棚结构,墙面内外共有三块百年英烈历史浮雕,纪念堂内有一幅瓷版画,主题为碧血,取材于春秋的碧血丹心。墓地分东西两块。
碑苑:龙华烈士陵园的碑林,占地20余亩,是以烈士遗诗、遗文为主要内容的一座现代碑林。碑林位于陵园东西轴线的东端,西接纪念碑广场,北通龙华烈士纪念地,是一个充满浓厚民族文化的环境。碑林有碑亭、碑廊、碑壁及碑石等四种碑刻形式。碑亭有2座,踞于东西轴线之上,每个亭中设四碑壁,周围配有石凳。碑廊计4座,方形,外环为廊,中留天井,天井中筑平台,树自然巨石为碑。碑壁2堵,各长50米,设于碑林中段南北两翼,起伏延伸。碑石有两种,有大块的河卵石和大型的太湖石,千姿百态,立于亭、廊之外,站立在草地道边和茂林修竹、花丛树荫之中。
碑林镌刻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和鲁迅等创作的诗文90余首,碑苑书法除个别为烈士本人手记外,余者皆为国内书法名家谢稚柳、顾廷龙、程十发、沈鹏、钱君陶、赖少其、李百忍、王学仲等书写,楷、行、隶、草、篆等风格各异的书法艺术与烈士诗文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碑苑极富大地艺术风格,翠竹雅书,别具天趣。
高桥烈士陵园是市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建于l954年,占地面积38.5亩,共安葬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l616名。1997年兴建了大型“八一”雕塑。2003年浦东新区政府对高桥烈士陵园进行全面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由新区政府投资1300万元,改建大门、停车场、纪念碑、祭扫广场、道路和绿化。
经过改扩建后,祭扫广场由原来的700平方米扩大到138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参加祭扫仪式。改建后的纪念碑由花岗岩大理石砌成,高度由原来的13米提高到20米,更加巍峨壮观。在纪念碑两例增设了12幅高2.2米、宽1.5米的浮雕,浮雕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解放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广场正前方两侧用花岗岩大理石制作了两幅长15米、宽l.8米的大型浮雕,分别是激战浦东和欢庆胜利的场景。新增绿化面积10650平方米,将中央大道两铡草坪改建成丘陵式的绿坡,树木花草映衬,不仅体现了陵园的庄严肃穆,而且还具有园林的景物之美。为了方便广大扫墓群众,陵园免费为扫墓单位和个人提供花圈,并代写挽联。同时,陵园还准备了党旗、团旗、少先队旗和无线话筒,并免费提供药品和茶水,随时随地为扫墓群众服务。
简介:
宝山烈士陵园是市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山区境内的宝杨路东段北侧,现占地面积23.5亩。始建于1956年3月,原名宝山县烈士公墓;1976年改建,更名宝山烈士墓;1987年12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上海市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市级陵园),并更名为宝山烈士陵园。
烈士:
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共1932名。1949年5月为解放上海在宝山战场中壮烈捐躯的1904名:抗日战争牺牲2名;抗美援朝中牺牲2名;中越反击战中牺牲2名;建国后在执行各项任务中牺牲22名。另外安装无名烈士128名。
设施:
园墓区面积5100平方米,占陵园总面积三分之一。墓区中央耸立着一座15米高的烈士纪念塔,正面镌刻着陈毅元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纪念塔背后,是一座“百万雄师胜利渡江”的浮雕壁照。60座烈士英明碑分别列在纪念塔的东、西、北三方15个墓穴内,每块石碑上刻有32位革命烈士的名字。
主体建筑:
烈士纪念馆是陵园主体建筑和祭扫烈士的主要内容之一,位于陵园南侧,建筑面积80平方米。正门上方悬挂着由叶飞上将题写的“宝山烈士纪念馆”馆匾。纪念馆由序言厅、展示厅两部分组成。展示厅正中是实体碉堡建筑,映辉出当年的实战场面,四周陈列的是在上海战役宝山战场中英勇牺牲的部分烈士事迹及遗物。
服务内容:
为瞻仰群众免费提供纸、笔墨、代写挽联;提供茶水和药品;宝山地区旅游咨询服务;为烈属免费提供鲜花。
交通情况:
公交51、116、848、813、952路,旅游五号线、江月线
上海嘉定区烈士陵园
简介:
是市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建于1959年,1993年初迁建,2000年3月竣工。现位于嘉定塔城东路486号,占地面积53亩。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嘉定区人民政府分别列为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烈士:
陵园褒扬着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741名,其中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22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43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487名,建国后牺牲的189名。
主体建筑:
有烈士墓区墓碑6座,群体墓穴17只,建有烈士史料陈列馆和烈士骨灰安放室,花岗石下沉式广场和建有244个踏步[象征244名无名烈士]的人行高架路独具一格。呈“X”“Y”型的2个荷花池静傍在高架路两侧。陵园大门中间用红色彩道板铺设的南广场长28米,寓意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建立新中国中华儿女浴血奋斗的28年,园内环境优美典雅,庄严肃穆。
服务内容:
为前来祭扫的各界人士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园容园貌整洁、优美、安全,进出畅通;提供规范的接待服务,提供讲解服务;依托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学校素质教育、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特色服务。
交通情况:
公共交通:新嘉线、沪嘉线、北嘉线、旅游六号线、嘉定环三线。
是市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84年3月26日,占地面积30.17亩。纪念碑高20米,纪念碑平台900平方米,有近300平方米的陈展大厅,陈展松江各个时期1 4位烈士的事迹。陵园安葬烈士170位,其中解放前牺牲的烈士35位,解放后牺牲的烈士136位。园内建有1800平方米的祭奠广场。2000平方米的进门广场和10000平方米的绿化面积。
1993年扩建以来,各项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创建文明行业、绿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认真做好烈士家属和社会各界祭扫、参观、纪念活动的服务接待工作,免收门票,免费提供医疗服务、茶水、代写挽联等。
陵园始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5531平方米,安葬烈士44位(其中,枫泾公墓烈士墓区安葬烈士6位,金山公园内安葬烈士2位)。陵园内建有金山烈士史料室,陈展了烈士221位。该陵园是金山区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常年对外开放,为前来祭扫的群众提供鲜花,对参观的群众提供讲解服务。
南汇区烈士陵园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14241平方米。陵园有能容纳近千人的纪念广场,一座11米高的纪念塔和烈士墓地。陵园有一栋3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史迹陈列士室,展有60名烈士的光辉事迹。烈士英名室镌刻着南汇籍660位烈士的英名与他们的简历。陵园几经修缮和建设,是市级花园单位,连续20年被评为区(县)级文明单位,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农口级文明单位,是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南汇区烈士陵园加强日常管理,注重对烈士遗物、革命史料的收集、陈列、保管,强化绿化,为扫墓者提供庄严肃穆的祭扫环境。
该陵园每天早晨4:30一8:30免费对外开放,为周围群众提供晨练场所。同时为周围社区、群众、企事业单位提供绿化指导,开展摆花业务。
奉贤区烈士陵园地处奉贤区政府的东侧约两公里处,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安葬烈士19位。烈士陈列室4间,约100平方米,陈列各个时期的烈士名单。另在庄行建有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在奉城建有李主一烈士纪念碑,在四团镇中心小学建有赵天鹏烈士纪念碑,在奉城镇北面建有北宋抗日烈士纪念碑。这五处烈士纪念地于1983年4月11日列为奉贤区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是对社会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机构,随时做好服务接待工作。五处烈士纪念地均有烈士事迹情况介绍,其中有2个纪念地有烈士的像片及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清明期间,各个纪念地均有烈士生平事迹讲解员,同时根据前来瞻仰单位的要求,可提供烈士生平事迹材料,也可制作花圈等服务工作。
青浦西乡革命烈士陵园占地l 0亩,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院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墓区5处,安葬烈士35位。青浦东乡革命烈士陵园占地16亩,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院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墓区3处,安葬烈士54位,另建有原淞沪抗日游击纵队领导人、原江苏省农业厅厅长顾复生同志的墓穴以及无名革命烈士墓区。园内建有陈列室,收藏全区的革命烈士资料、图片供大家观瞻。
崇明烈士馆位于新河镇东首,陈海公路南侧,始建于1951年,占地面积14500平方米。1988年6月经崇明县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县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随着烈士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1996年“崇明县青少年教育基地”、“崇明县国防教育基地”相继在烈士馆正式挂牌。烈士馆已经跨入县级“文明窗口”和市级“花园单位”的先进行列。烈士馆资料室保存着崇明县在各个时期牺牲的烈士档案378份,烈士遗物22件,照片297张以及各种文书档案45卷。
崇明县烈士馆接待社会各界人士来馆开展各种活动,并提供烈士宣传资料、鲜花、花篮、花圈、茶水。
川沙烈士陵园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15328平方米,安葬着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以及解放后在保卫祖国、抗洪抢险斗命中殉职的烈士共378名。另在三林塘烈士墓区安葬烈士3名。川沙烈士陵园经过全面改建,新建了烈士纪念馆,专门设置了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影视厅,庄严肃穆。新建的烈士墓区位于陵园的北端,由三个墓体组成。烈士纪念馆陈展面积为200平方米,采用倒叙手法,介绍了各个时期牺牲的部分烈士事迹。陈展形式采用了影景合成、幻灯投影、场景变换等现代科技手段,使陈展内容更具可看性。气势雄伟的烈士英名录墙上,面用花岗岩圆雕组合成烈士头像,两边是花岗岩的浮雕画面,中间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浦东地区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光荣牺牲的500名革命烈士的英名,供人们瞻仰。
为了方便广大扫墓群众,陵园免费为扫墓单位和个人提供花圈,代写挽联,准备了党旗、团旗、少先队旗和无线话筒,免费提供药品和茶水,随时随地为扫墓群众服务。
简介:
闵行区烈士陵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春路沁春路西侧莘庄工业区休闲公园一湖中小岛上。整个陵园占地面积24600余平方米,形如一把琵琶,迎宾大道似琴弦,居中轴线上,横贯陵园东西。
陵园自东向西依此为办公楼、祭扫广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墓区四部分组成。祭扫广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开展祭扫活动。祭扫广场西侧树立着一座高4.5、宽10米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向西拾级而上,是一座三层结构的革命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建筑面积2452平方米,馆内主要展示革命烈士生平事迹介绍、烈士遗像、遗物和一个展示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攻打漕宝路七号桥战斗立体场景的大型沙盘。
陈列馆的西面是一个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烈士墓区。墓区呈梯田状分布,埋葬着抗日战争、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的部分解放军指战员和支前民工,以及建国后因战因公而不幸牺牲的181位革命烈士的忠骨。整座陵园绿化率达70%以上,四面环水,绿树成荫,松柏常青,庄严肃穆。
历史:
为纪念革命先烈,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1949年秋和1962年春在北桥黄家塘和北桥农场苗圃,原上海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次修建革命烈士墓。
1981年4月,上海县烈士陵园在莘庄镇莘西路66号破土动工。于1985年6月建成,占地11000平方米。将原安葬在北桥烈士墓和部分散葬在外的144位革命烈士的遗骸迁葬于此。陵园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3月,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上海县烈士陵园更名为闵行区烈士陵园。1995年3月,区烈士陵园被闵行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闵行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4月,闵行区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决定由财政拨款2600多万元,迁址重建闵行区烈士陵园。
2003年6月18日,新的闵行区烈士陵园正式在莘庄工业区中春路沁春路西侧破土动工。2003年12月22日,进行了迁墓。2004年清明前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
烈士:
侯伯泉、赵季昌、严同宇、顾振、曹仁寿、张崇逸、赵铎心、顾关涛、吴庚民、赵瑞卿、张复兴、邢根福、丁国君、周戈伐、唐建光、徐鹤云、毛一明、刘国华、石建清等。
交通路线:莘春线、74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