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芦庵

茭芦庵

目录导航

简介

茭芦庵,又名芦庵、正等院,宋绍兴年间(1131-1162),侍卫马军司驻屯于杭州西溪湿地一带,因奉祀所需,于龙驹坞建正等院。明万历初年(1573),正等院释如觉将院迁往河渚,初名正等庵。明末整修时,由董其昌题额。交芦庵是西溪历史上的著名寺庵之一,是文人墨客雅聚切磋诗艺、书画之所。

道场宗旨

经曲水寺道俗祈请,茭芦庵被云南鸡足山华首放光寺僧团摄护为下院。故杭州茭芦庵以传承般舟法则、实践般舟一法为主。

指导法师

云南鸡足山华首放光寺大雄法师,现住杭州茭芦庵。

相关文献

《历代游记选》明朝西溪记

茭芦庵绝胜。近庵里许,回望溪路,为野竹所合,截然如断,隐隐见水阎飞檐,斜出梅林之表。其下砌石可八九级,老柳垂条,拂扫水石,如缚帚焉。大石桥北趣八鸟柏中,渐见红叶。登阁拜厉太鸿栗主,饭于僧房。易小双绕出庵后。一色秋林,水净如拭。酉风排竹,人家隐约可辨。溪身渐广,弥望一白,近涡水矣。

补遗

茭芦庵董其昌题名1830年戴熙访以“一曲溪流一曲烟”诗意画闻名“茭芦庵图卷”现存上海博物馆。

明末整修时,由董其昌题写"茭芦"名(误书"交芦"为"茭芦")。《西溪百咏》正等院载:"三缘无实若交芦,今绕溪居悟得无。花雪为寒知假热,管空作笛解虚呼。屋乘沤寄波间舫,心寓闲身水上凫。庵里主人能荐取,何须参问折芦胡。"

交芦庵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董其昌通佛经,取《楞严经》义。《楞严经》卷五曰:"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交芦"取佛经根、尘、识三都无实性,同于"交芦"之义。二是因庵建在芦苇之中,又称芦庵。自此之后正等庵就改名交芦庵了。另陈继儒题有"山舒水缓"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