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伏·斯托伊卡 Chivu Stoica(1908年8月8日——1975年2月18日)
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卓越的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罗马尼亚革命元老、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老战士。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
1908年8月8日出生在布泽乌县斯梅埃尼的一个贫农家庭。12岁离开家外出谋生,1921——1930年在罗马尼亚国营铁路公司布加勒斯特铁路修理厂当工人,在此期间,结识了罗共领导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1931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1932——1933年与乔治乌-德治、瓦西列·卢卡、康斯坦丁·东恰等一起领导了罗马尼亚铁路和石油工人大罢工,这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旨在反对首相亚历山德鲁·瓦伊达的国家农民党政府降低工资、解雇工人的“日内瓦计划”。罢工遭到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基·斯托伊卡、乔治乌-德治等罢工领导人等被逮捕。
1934年8月20日,斯托伊卡被军事法庭判处15年苦役。1936年,斯托伊卡与乔治乌-德治等大批共产党人和反法西斯战士一同关押在多夫塔纳监狱。在狱中,他们坚贞不屈,坚持革命理想和斗争,开展党的活动,积极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政治经济学。1944年8月,在党组织的营救下,他与乔治乌-德治等同时越狱,并参加了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
罗马尼亚解放后,1945年10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1945——1946年任罗马尼亚劳动联合总会副主席。1946年11月起连续当选为历届大国民议会代表(议员)。1947年任铁路管理总局局长。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罗共“六大”)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48年4月15日——1949年11月23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工业部长,1949年11月23日——1952年5月31日任冶金和化学工业部部长。1950年3月17日——1954年8月20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52年5月在罗工人党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8月20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1955年10月4日——1961年3月20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61年3月20日被解除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改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经济工作。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1965年3月24日——1967年12月9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1967年12月被解除国务委员会主席职务,改任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1969年4月7日——1970年5月4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1969年8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基伏·斯托伊卡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1974年11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1]
1958年,斯托伊卡率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邀请我国水稻专家和“九兰组”(妇女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访问罗马尼亚。1964年3月随罗马尼亚共产党代表团访华,参与调解中苏矛盾。
基伏·斯托伊卡曾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75年2月18日,基伏·斯托伊卡在布加勒斯特逝世,享年67岁。
基伏·斯托伊卡是罗马尼亚无产阶级革命元勋,长期从事罗马尼亚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罗马尼亚铁路工人和石油工人大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组织和领导了铁路工人和石油工人进行为争取改善生活条件、争取民主自由权利和反抗法西斯主义侵入罗马尼亚的斗争。1944年,他是推翻本国法西斯独裁政权和从希特勒奴役下解放罗马尼亚的斗争的领导者之一。解放后参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担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是罗马尼亚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和经济战线的主要负责人,为在罗马尼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为祖国和劳动人民,为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友谊所作的长期而富有成就的活动,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政府曾经授予他多次勋章和奖章。他和乔治乌-德治自1931年结识,并肩战斗和工作长达34年,是乔治乌-德治的得力助手,在历次党内斗争中都是乔治乌-德治的坚定支持者,更一度被视为乔治乌-德治的潜在的接班人。
1965年3月,乔治乌-德治病逝,经过一番权力角逐,最初形成了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任党的第一书记、总书记,基伏·斯托伊卡任国务委员会主席,扬·格奥尔基·毛雷尔任部长会议主席的集体领导的政治格局,这种安排显然带有政治酬庸和各方妥协的性质,齐奥塞斯库以此来回报斯托伊卡和毛雷尔等人对他的支持,平衡党内不同利益,但这种政治平衡只是暂时的。1967年12月,齐奥塞斯库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为消除目前“在党和国家机构中存在的平行和重叠现象”而“应由党和国家领导中的同一位同志来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的建议,随即兼任了国务委员会主席,斯托伊卡的国家元首地位被取代。此后,基伏·斯托伊卡的地位不断下降。1969年8月在罗共“十大”上,斯托伊卡未能当选为党中央常设主席团委员、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改任检查委员会主席。1974年11月在罗共“十一大”上重新被选入中央政治执委会,但被降为中央候补执委。晚年的基伏·斯托伊卡失宠于齐奥塞斯库夫妇,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尽管斯托伊卡仍保留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但实际上早已被逐出权力中心。
齐奥塞斯库在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权力顶峰后,对于党内元老则一一排斥,为他的个人集权化扫清障碍。特别是在1969年的“十大”后,齐奥塞斯库把曾与自己为敌的政治对手和意见不合者尽数排挤出中央委员会。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权独揽的齐奥塞斯库更是大搞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
面对这样的局面,罗共的元老们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曾在1965年推荐齐奥塞斯库为第一书记的两位最有影响的元老,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和扬·格奥尔基·毛雷尔,波德纳拉希选择了迎合,从而保住了显赫的地位,死后极尽哀荣,毛雷尔公开反对齐奥塞斯库的错误政策,结果被迫辞职,退休“靠边站”,扬·伊利埃斯库和罗共“六君子”(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科尔内留·曼内斯库、西尔维乌·布鲁坎、格雷戈里·扬·勒强努)选择了抗争。基伏·斯托伊卡选择了以悲剧谢幕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1975年2月18日他用猎枪自杀身亡。而在他去世近十年后,维尔吉尔·特罗芬亦步其后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