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1.考生可持此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参加规定考试。
2.准考证一般印有考生姓名,照片,考生号,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等。如:高考准考证,会考准考证,公务员准考证等。
3.准考证同时也作为考试报名费的收据。
4.考生在查询成绩、填报志愿时,亦可能需要用上准考证。
准考证1.面向社会开考专业准考证办理流程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准考证办理流程:县(市、区)自考办在报名工作结束后,应将考生图像数据和制证数据向所属市(州)自考办上报→市(州)自考办在各县(市、区)制证数据交齐之后,将数据上报省自考办办理准考证。
2.面向系统委托开考专业准考证办理流程
面向系统委托开考专业准考证办理流程:系统考生在县(市、区)自考办报名并采集头像信息→县(市、区)自考办在报名工作结束后,采用光盘刻录机分系统刻录考生图像数据和制证数据的光盘(为保证图像数据和制证数据准确无误,上报之前应认真校对),并上交所属市(州)自考办→市(州)自考办在各县(市、区)系统制证数据交齐后,将考生制证图像与制证数据拷贝给系统委托单位→系统委托单位全省汇总后,将数据上报省自考办办理准考证。
3.准考证的补办流程
考生的准考证遗失或损坏,应持身份证到原发证地自考办提出申请,由原发证地自考办核实后予以补办。准考证的补办流程是:考生在当地规定的自考报名期间内提出补办申请,提供准考证号码和姓名等资料→县(市、区)自考办向市(州)自考办提供补办准考证号码和名单→市(州)自考办向省自考办提供准考证补办名单→省自考办统一补证后逐级下发。
清代科举准考证入场处的门前站着的是目光如炬的士兵,考生们挨个儿凭“票”入场。考棚里的每个座位上都有座位号,为寻觅座号,考生们根据自己领到的“座号便览”和“浮票”来寻找自己的座位,这两种东西就是当时的“考号”和准考证。
藏友曹先生收藏的一张古代的“准考证”,其上写有考生的姓名、坐次及卷封字号,中央盖有满汉双文考点大印。上端标有“浮票于交卷时自行揭去发案比对”的字样。最妙处在于考生的身材相貌肤色都清楚地记录在上。
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名为《院试卷结票》,是清代参加秀才考试时所用。考生们在赴考前需要亲自去领取《院试卷结票》,在赴考时,需“于点名时执票领卷”,“如无票卷者不准入场”参加考试。古代准考证(4)
科举卷票是科举考试考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像现在高考的准考证一样,但它比现在更为复杂的是,在乡试考试时本地方就要在县衙登记参加乡试的年貌册,内容是每名参加乡试的秀才都要有两名保廪。清代学子考进士,要经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每级考试都有不同格式和内容的“准考证”。
卷票是清代科举乡试的“准考证”。此票长25×15厘米,为梯形方框,框内上方写有卷票二字,两字中间盖有“月字闱”红戳,方框下写有:顺天府府丞堂为给发卷票事,照得本年庚午科顺天乡试几科试诸生,例应投纳试卷,今据保定清苑,附生霍汝淮赴府投到试卷一本,合行票给该生收执,以凭赴龙门听候查验点各领卷,如无此票定即扣除。
清代科举准考证此卷票按常规,进考场就应收回,不知何原因遗存民间,虽经137年的历史沧桑,且保存较好,弥足珍贵。它不仅是清代科举准考制的物证,且对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研究有参考价值。
由于每次推荐参考人数有限,清政府还制定了补考规则。据周锡光介绍,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为了争取补考这个机会,很多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作弊。所以补考证的登记比准考证更加复杂,除了要填写长辈、老师、邻居和保人外,还要求填写参加补考者的身材、面貌、面色、痣、胡须等特征,因为当时的准考证上还没有贴照片,只能通过众人签名担保和体貌特征来防止冒名顶,“以防冒顶”,但这是一张空白补考证,还未有考生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