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肉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传说中的秦始皇派徐福远赴海外寻找“长生不老”仙药,找回来的仙药就是肉灵芝。《神龙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肉灵芝,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有专家经过多年的培殖和研究,发现肉灵芝生命力极其顽强,煮不死、晒不死、渴不死、饿不死、淹不死。其颜色随着培养液的改变而改变,呈白色、灰色、褐色、棕色、黑色等。肉灵芝形状亦随着培养容器的形状而变化,也可人工控制长成各种形状。肉灵芝在营液中生长很快,即使放在清水中也能照样生长,只是速度较慢罢了。肉灵芝换水一次,分层—次。先是依赖母体,新的子体长成后,就将母体压入水中,子体从水面向下逐渐生长,直至再换水分层,循环生长。母体和子体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取出后一样可以再生长子体。

肉灵芝具有自身修复功能,割下一块肉,几天后即长好,恢复如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报纸电视偶有报道,多数是在黄河两岸发现的。如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有做过几集专题,将发现的肉状物切开后,接近中心的部位呈现黑色光泽,与《本草纲目》的描述较接近。

历史文献记录

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君王,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在清代《协纪辩方书》得到一个扼要的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清代《协纪辨方书》也说:“《广盛历》曰:岁破者,太岁所冲之辰也,其地不可兴造、移徙、嫁娶、远行,犯者主损财物及害家长。惟战伐向之吉。……按,岁破为最凶之神,而《广盛历》云‘战伐向之吉’者,盖向岁破、即坐太岁而敌人乃居岁破之位也,然则乃是用太岁,非用岁破也。”只要坐太岁(亦即背对太岁),让敌人面向太岁,那么敌人就陷于“岁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岁者吉,面太岁者凶,不言可喻。从以上的讨论,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规则,就可以安处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么在前、后、左、右排列组合后,渐渐由吉转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为最凶,但是后来太岁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为了一个凶神了。

岁星纪年法

战国时代有一种“岁星纪年法”,就是用岁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表示年度,一年一个辰,12年一循环,而其用途在于古代的占星术推算。

1.从存在方位上看

起初,由于人们仰头观测天体运行时,所用来标明的地理方位,常常与生活中所习惯的方位颠倒。

木星与太岁的区别普通人很容易混淆。木星是星空 中很 明亮 的一颗行 星, 为五星之一。木星在星空 中绕行一周的周期是11. 86 年。古人看来 , 大约过了十二年后木星又会在 同一星空 区域 出现。古人就把天赤道带均匀地分为十二等分, 每一等分取一个名称 , 这便是十二次。每年运行一次, 所以, 木星又叫岁星。古人用来纪年。在《 左传》 、 《 国语》 中就有岁星纪年法。但是由于木星运行周期是 11. 86 年, 大约 84 、 7 年木星就超辰一次。因此 , 古代就设计了一个假想的天体,它的运行方向与木星相反 , 速度均匀 , 即十二年一个周期 , 并和木星相对应 , 古人称之为岁阴、 太 阴或太岁。这样就不会出现超辰的问题了。太岁纪年大约产生在三千年左右, 《 吕氏春秋· 序意》 、 《 楚辞· 离骚》 、 《 汉书· 贾谊传》 中都有使用。在《 淮南子· 天文训》 、 《 尔雅· 释天》 、 《 史记· 天官书》 中, 也有详尽的木星(岁星)、 太岁运行规律和纪年的记载。

2.从存在运行上看

可知木星是真实存在的, 太岁是假设的, 两者运行周期和方向不同,不是互相等同的。

《续文献通考·郊社考 卷一百九》:“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所谓太岁十二神也。”古人将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对应一个地支,称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大致上就是每岁行一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