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渚镇

社渚镇

目录导航

简介

历史由来

社渚镇,古中江自西南而北贯境而下。早年,这里是古中江流域的一方水边台地,因当地人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地名”社渚“。

早在7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的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和渔猎畜牧的生活,神墩遗址的发掘被列为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唐朝末年在中江上游筑银淋五堰之后,社渚境内中江流域的昪平湖与三塔湖变成了荡滩,由于荡滩可开垦圩田,于是移民逐渐迁居此地。《社川王氏宗谱》记载:“三槐归泽自宋传,因官安庆徙金渊,入赘孔氏即繁衍社川。”这就是指当时社川进士孔师美因在浙江省缙纭县为官。膝下无子,遂收王松冈为其婿,自此由安庆徙来王氏即繁衍于社川。由此可见那时的社川有进士宅第,已属文明乡里。南宋宰相虞充文的三子八孙在社渚繁衍,现已44代了。

据《溧阳县志》建置沿革记载:秦汉时溧阳县治位在古溧水之北,水北称阳,因名“溧阳”。古溧水又名濑水、濑江,上游又习称南河、胥河,主流流经河口,支流流经社渚。据此,我们可知社川是在秦时有之,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据《溧阳县志》,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溧阳已有“社渚镇”的记载。

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至1085年)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明确记录了“社渚镇”。因而在北宋时期,社渚镇已成为地区性集镇,实为“千年古镇”。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社渚地属溧阳金渊(即濑江一带),当时称社川。

明宏治11 年(1489 年)县志记载:溧阳全境只有两个镇,一为举善镇(今戴埠)、另一即社川镇,当时已称社渚镇。

社渚古属濑渚邑(今高淳固城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濑渚改为溧阳县,社渚属溧阳县。

自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境内先后设置过屯田都尉和永平县、永世县、平陵县。社渚先后属之。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废永世县,并划溧水东部之地复置溧阳县,自此溧阳作为行政区域名连续延用至今。社渚属之。

宣统二年(1910年),撤区制改市乡制,溧阳县设3市4乡,社渚成立寿山市。

民国元年(1912),成立市、乡自治公所。社渚为寿山市,自治公所所在地。

抗战期间,新四军在社渚设立了兵站,国民党24集团军特务总队、第50军新7师、江苏省保安第2纵队队部、伪军一方面军2师、县保卫团4区及日寇等都先后在社渚驻扎部队,并修筑了大量的碉堡、战壕、指挥部、公园等军事设施。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社渚为第七区公所在地,辖社渚镇、和平乡、忠孝乡、周城镇、河口镇、丁山桥乡、仁爱乡。

1949 年5月7日,溧阳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立社渚区;

1950 年,社渚区划分为12个乡;

1957 年,撤区并乡,将新塘、於坝、城桥、山丘、社渚合为社渚乡;

1958 年,社渚建立人民公社,名东风人民公社。

1983 年,社渚公社改为社渚乡;

1984 年,社渚撤乡建镇;

2000 年1 月,河口乡、河心乡、殷桥乡与社渚镇合并为新社渚镇;

2007 年3 月,社渚镇与周城镇合并为新社渚镇。

社渚镇现辖社渚居委会、周城居委会和社渚村、宜巷村、新塘村、王家村、宋村、新山村、殷桥村、大田村、上蒋村、孔村、湖西村、姚巷村、下西村、河口村、乘马圩村、东升村、周城村、金山村、金峰村、金庄村、梅山村、丁山村。

2018年9月,社渚镇入选江苏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名单。[1]

地理位置

社渚镇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属茅山革命老区。距溧阳城区约28公里,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80公里,距常州奔牛机场90 多公里。紧邻G104 国道、扬(州)溧(阳)高速公路,芜申(芜湖—上海)运河、梅渚河、S239 省道穿境而过,以及规划的溧(阳)广(德)高速、溧(阳)芜(湖)高速、S360省道(宜兴—高淳)、S456省道(上兴高速互通—天目湖)即将开工,纵横交错镇境,为苏锡常与皖东南连接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社渚地图

交通环境

集镇地扼苏皖交通命脉,交通便捷。境内有106路公交车直达溧阳市区,还有社渚—常州、社渚—南京、社渚—无锡、社渚—上海等地往返大巴,二小时可达周边大中城市,五小时可达全国各地。

社渚镇村级道路实现了水泥化,2008年率先开通镇村公交,方便了周边百姓,成为了全国典范。现有镇村公交,社渚—农场、社渚—河口、社渚—河心、社渚—殷桥、社渚—清水塘、殷桥—河心、周城—梅山、周城—大栗滩、河口—周城、河口—汤桥、社渚—戴家村、殷桥—戴家村、社渚—上蒋等。

教育医疗

社渚镇现有社渚中心小学、周城小学、河口小学、河心小学、殷桥小学,和社渚初级中学、周城中学。

社渚镇现有卫生医疗,溧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即社渚卫生院(一级甲等)通过改造晋级二级医院、周城卫生院(一级甲等)、殷桥骨伤科医院(一级乙等)、河心卫生院、河口卫生院,以及社渚敬老院、周城敬老院和多所居家养老疗养处。

地方企业

社渚镇现代工业已形成了以省内最大绿色环保水泥企业金峰集团、南方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常州宝丽丝、黑牡丹(溧阳)服饰、广道针织、丝织地毯、溧阳云塔绿色食品为龙头的食品企业等六大类工业体系。通过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社渚已经形成了建材、轻纺、新材料、机械、汽车配件产业为重点的基本产业格局。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收入1.8亿元,完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7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应税收入143亿元,工商注册外资13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130万美元;完成工业投入22.2亿元。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应税销售196亿元,同比增长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8.4%。[2]

溧阳广道针织有限公司座落在西南重镇社渚。公司兴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现有职工人数486名,其中技术人员38人,管理人员56人;公司固定资产800万元,各类针织横机500余台,所有生产设备齐全,工艺完善,产品质量稳定,是集织造、水洗、绣花、成衣等一条龙生产企业。公司以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原河心针织服装厂为核心,强强联合,拥有下属各紧密型加工企业30多家,年产各类针织毛衫100万件套,产品全部销往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广道针织广道针织

江苏金峰水泥集团位于溧阳市西北部的社渚镇,始建于1980年,集团的前身是溧阳市金山水泥厂,2000年1月更名为溧阳市金峰水泥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创建江苏金峰集团。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技改扩能,从年产水泥不足10万吨的小厂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四条(一条2500T/D三条5000T/D)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大型企业,年水泥生产能力达2000万吨,是目前江苏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中国最大单体水泥生产基地,集团现有固定资产58.8亿元,占地面积150公顷,职工28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本科学历的工程师60多人,拥有强大的生产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团队。

社渚文化

历史遗存

社渚是溧阳的三大古镇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代先民在这片热土上刀耕火种;春秋时期(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在此伐楚开河(社渚境内王家渡村至朱家桥村),开挖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三国至宋时,知善寺香火鼎盛,弘扬佛教文化;南宋末年,名将岳飞厉兵秣马,力图收复河山;明清时期,窑头村窑火兴盛,氏族在此兴建祠堂、牌坊、桥梁等,古建筑见证了社渚集镇的发展。

7000年前的神墩遗址发掘被列为2006年全国考古评选第13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欧冶子铸剑池、唐井、宋窑、岳飞练兵场、明清牌坊等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蒋塘竹马灯为代表的傩文化已成为了溧阳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嵩里幡神、乘马圩冻煞窠、大田五猖、刘家边祠山、河口祭鼓等民俗队伍,独具特色各显风姿。

神墩遗址

神墩遗址出土文物神墩遗址出土文物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孔村,这里虽然偏僻,却是苏皖两省通衢之地。外观为平原地带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长条型土墩,东西约150多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神墩遗址的南部和西部被溧梅支河环绕,东为引水渠,北为农田,西为孔村。溧梅支河向东200米后注入发源于宜溧山地由南向北流淌的梅渚河并在三尖嘴附近汇入南河,向东经宜兴南溪河可入太湖,向西经高淳胥河、固城湖、石臼湖可达长江,构成了太湖水系的有机组合部分,成为古代先民对外交流的便利通道。由此可见,这里是古代居民的密集性活动区。神墩遗址于1982年在文物普查时发现,200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2006年2月至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常州市博物馆和溧阳市文化局对神墩进行了三次主动性科学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002.5平方米。

神墩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同时还发现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时期灰沟遗存1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填补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相互交流和影响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增添了一份极其丰富的实物资神墩遗址料。

可以说,神墩遗址是溧阳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遗址,也是太湖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在神墩遗址的三个文化层面中,主要遗存的年代跨度为7000至6000年左右,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遗存为7000至6500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早期,晚期遗存为6400至6000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并出现了向崧泽文化过渡的倾向。早期发现了釜、豆、罐、盆、钵、甑、匜、盉、器盖、器座、支座、陶拍等大量陶器。陶系以夹细蚌末红陶为多,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黑衣陶和褐陶,陶胎较为一致,细蚌屑的含量较高,基本不见泥质陶和夹砂陶。胎质较为疏松,火候相对较低。相当多的陶器呈现外红内黑的状态。平底器占绝大多数,也有少量三足器和圈足器,不见圜底器。纹饰简单,大多为素面,仅有少量锯齿纹、镂孔、刻划纹、凸棱等。平底釜是最为重要的炊器,数量最多,形制也多种多样。陶釜腰檐以上多施红衣,少量施黑衣。器体硕大、造型古朴。

石屋山铸剑池 

石屋山山顶的铸剑遗坑和50多个石砧始终不渝默默坚守着欧冶子的神奇,烽火狼烟早已成为古代历史,而二千多年来人们追寻欧冶子和石屋山的足迹却从未间断过,吟诵起从前人留下的诗词歌赋似乎历史就在眼前。

欧冶子铸剑场遗址位于社渚镇石屋山顶,系春秋时代。据光绪溧阳县志载:吴王阖闾名欧冶子于此铸铁造剑以伐楚,该遗址约1500平方米,环山分布有石墩56个,均以自然石加工而成,大者3平方米,小者1平方米。山之西侧有椭圆形土坑,坑长20米,坑宽10米,为当年铸铁用水处,其水终年不枯。2003年6月14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及保护范围。2006年9月29日溧阳市人民政府重新调整并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公布其保护范围:整个山顶约1500平方米。2013年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

陈桥兵站

新四军第五兵站设在陈桥村,又称陈桥兵站。此站建于1938年,是陈毅在溧阳时亲手建立的,它是接通皖南新四军军部到溧阳水西村的重要枢纽,从泾县到宁国、宣城之间经广德、郎溪到溧阳之水西,共设置五个兵站,都设在交通线上,属江南指挥部领导。陈桥兵站就设在陈桥村的宗祠内。五间三进的祠堂,当年承担着递送情报,送物资,护送部队人员,组织动员百姓支前、筹集部队给养及开展统战和建立地下党组织等工作。这里还做过新四军的后方医院。村里住着许多新四军的官兵,还有许多女兵。在祠堂边上的井台,每天新四军战士在这里打水、洗衣、洗绷带等。陈毅常来此地看望部队和伤员,战地服务团也常来村里给百姓和伤员演出。当年村里的许多百姓为新四军传送情报,最后参加了新四军,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六三公园

抗战期间国军63师驻扎社渚,1940年3月23日在小金山进行过激烈的战斗,重创了日军,但63师也在此次战斗中牺牲了许多官兵,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2000多名官兵几乎全军覆没。据说参战士兵很少返回,而用几条船运回了尸体,掩埋在文化公园附近,并立了一块石碑,称之为“六三公园”。石匾上“六三公园”是时任国军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陆军第63师师长冷欣题写。

岳飞练兵场和宋窑遗址

窑头村一带曾是岳飞抗击金兵的练兵场,宋代名将韩世忠为了抗金兵在此修筑了四十八座宋代古窑,制作早期的军用水壶和地雷装置,生产的瓶叫金瓶。

周城汤山烈士陵园

1944年10月22日下午6时至24日下午2时,新四军第十六旅四十八团,向周城、南渡、梅渚一带日伪据点攻势作战,取得攻克周城的战斗胜利,但也伤亡了30余人,他们的遗体被埋在这里,后来爱国人士伏国庚投资兴建了汤山烈士陵园。

除此之外,社渚还有众多文化遗址,如周城炉头进士坊,河口塔荡社渚老街,及散落村间唐井、宋窑等。古人赞扬石屋山三塔荡的古诗较多,充分表明社渚为古人常来常往之地。史书记载早在很久以前三塔荡、三塔大圣院已成为闻名江南的风景名胜区,只可惜早年毁于一旦,现为水产养殖区。

傩文化

张渤张渤

在人们崇尚原生态的时候,溧阳社渚傩(nuo,音同挪)文化闪亮登场了,它以夸张奇丽的傩面具和威猛、彪悍、古朴的表演风格,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每年正月初八,社渚镇举行蔚为壮观的傩事表演,2000年以来,傩文化节已经成为该镇每年正月初八不可或缺的春节节日文化活动的“压轴戏”,同时活跃在溧阳市的傩文化表演队伍也已成了溧阳市多个大型活动的重头戏,并从一个社渚镇延伸到了苏皖两省20多个乡镇。文化广场幡锦招展,华盖成云,鼓乐喧天,以嵩里跳幡神为首的民间艺术队伍,在人们的簇拥下,在鼓乐的氛围中,挨次走进广场,进行了精彩表演。这就是傩文化。以前许多人只知道社渚跳幡神,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活化石”。由于不清楚其深厚的底蕴,就像外行人将无比珍贵的玉石,当作一块普通的山石。

傩文化博物馆傩文化博物馆

傩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商代的甲骨文,证实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源头。傩文化的应用,西周王朝首当其冲,待到汉代已盛行于世。在宫廷,季春时节,主祭官披熊皮、戴面具、穿黑衣、手执戈盾,率领众奴隶在宫廷内驱邪逐疫,谓之大傩、皇傩;军队征战前举行傩祭仪式,以壮军威,谓之军傩;王朝倡导,民间风行,祀福消灾,谓之乡傩。汉代儒家思想强盛盖世,傩文化渐从王宫淡出,走向消亡,可在民间深入人心,终年不绝。

嵩里跳幡神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蒋塘竹马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蒋塘竹马灯蒋塘竹马灯

祠山庙会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祠山祭鼓   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帐墓鼓乐   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乘马圩冻煞窼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田跳五猖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塘跳观音      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村跳关公      宋村一带传统舞蹈

社渚舞龙         社渚镇一带传统舞蹈

河口舞狮         河口一带传统舞蹈,参加过众多活动,获得多奖项。

社渚镇人民广场,每年正月初八举办傩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参观人数达万人。

傩文化博物馆

社渚傩园社渚傩园溧阳市社渚镇地处苏皖交界,古胥河东西贯穿,文化遗存多,历史悠久,其中的傩文化是我省及长三角地区仅存的发源地。现有保护较好的傩仪、傩舞项目十多个。其中蒋塘竹马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嵩里跳幡神、河口祠山庙会、乘马圩冻煞窠、大田跳五猖等为省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别是它们每个傩舞、傩仪都有不同的表演表现形式以及很多传说故事。其中的嵩里跳幡神还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傩戏学会以及省市文化部门高度重视社渚傩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了建设民俗文化村及傩文化博物馆的设想。

社渚傩园社渚傩园       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位于社渚镇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前宋水利风景区西侧,是规划建设的溧阳西部旅游区域中心。江苏胥傩民俗文化村·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总体规划建设,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2014年开始筹建,到2015年10月竣工15日开馆,总面积40020平方米,目前免费对外开放。它主要包括博物馆、原生态表演舞台、中国傩文化研究基地、傩庙、傩村、傩文化衍生产品开发和休闲度假区。

2015年10月15日-16日,江苏胥傩民俗文化村·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举行“中国江苏溧阳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等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期间参观了社渚傩文化表演,共同探讨研究中国傩文化的传承保护,同时将举行“中国傩文化研究基地”揭牌及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

       2008年社渚镇成为江苏省傩文化研究基地;2013年嵩里跳幡神参加“中国社火节”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4年该镇被评为江苏省傩文化之乡,成立了中国傩文化研究基地,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文化);2015年今年2月,社渚镇成功成为常州市第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5年10月成立“江苏省社渚镇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