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娘炮”现象的争论,折射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在影响着我们。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role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的固有印象,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文化中,勇敢、果断、理性、冒险、自信、有担当等一般都被归于男性特征,而温柔、细心、依赖等则很容易被归于女性特征。社会以此为准则要求每个人,每个个体也会以此为准则衡量他己,这样就会形成共有的性别角色特征。这些特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友伴、社会等渠道强化和传递。
在对性别气质的传统认知中,一般是所谓的男性气质具有优势,受到褒奖。具有男性气质的女人往往被认为是英气豪爽,但如果男人像女人,就是劣势了。有个现象就是,当男性因为对方的外表而攻击其娘炮时,女性往往会反击说内在性格、行为举止等如何如何才叫娘炮。这里展现出了一个特点,男性更倾向于从外貌形象方面入手,而女性在内在性格方面的刻板印象更重。
男女的确存在着先天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但更多的是后天刻板印象养成的恶性循环。在外貌上,男性与女性的第二性征、第一性征都客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化妆、穿衣、打扮等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性别属性(往异性方向倒腾另当别论)。而言行举止、性格爱好则完全属于性别刻板印象行列。学会区分哪些是客观存在的生理差异,哪些属于社会附加的刻板印象是很重要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些人将客观存在的生理差异(外在)当做刻板印象,把刻板印象(内在)当做先天性别差异是完全相反了。假如娘炮、男人婆、女汉子都只根据外貌评判的话,那自然没有问题,但用男性化和女性化会更温和一些。当然,也请同样只限于外貌。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人民日报评)
“娘炮形象”等畸形审美必须遏制
近年来,“娘炮形象”在影视界和娱乐圈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所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一些举止忸怩作态、喜欢撒娇卖萌的“小鲜肉”,经由影视制作机构和经纪公司商业包装和市场运作,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而其中有些人因人品艺德不佳,频频爆出负面新闻,触碰道德底线,甚至踩踏法律红线,不仅为大众所唾弃,甚或身陷囹圄。
“娘炮形象”发端于某些娱乐节目和影视作品。近年来荧屏银幕上还有一种吊诡现象。一些偶像剧和综艺节目中,男艺人和男性角色有的妆容浓重、衣着妖艳、雌雄难辨,甚至把刻薄没教养当成个性,自私自利、缺乏担当。部分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邀请“小鲜肉”出演英模、硬汉,使本该阳刚、成熟、正气的形象变得幼稚、邪魅。特别是一些抗战题材作品,男主演妆容面若桃花,战斗时一袭华服、头油锃亮,一番厮杀过后发型丝毫不变,还时常摆酷造型,令观众大跌眼镜。
事实上,大多数青少年并不真正欣赏那些病态形象。一批高水准主旋律影视剧作品被青少年广为称赞,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电影《1921》《革命者》等。许多青年观众观后感慨,这才是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文艺工作者应该从中有所启悟,认识到只有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才会既有市场,更有口碑。[3](人民日报评)
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国家广电总局)
2021年9月8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对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约谈。约谈强调,各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要加强网络游戏内容审核把关,严禁含有错误价值取向、淫秽色情、血腥恐怖等违法违规内容,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娘炮”、“耽美”等不良文化。(澎湃新闻)
“铁拳”已至,“娘炮”休矣!
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坚决抵制高价片酬……今天,国家广电总局发文表示,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旗帜鲜明树立爱党爱国、崇德尚艺的行业风气。
“政治立场不正确、与党和国家离心离德的人员坚决不用;违反法律法规、冲击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人员坚决不用;违背公序良俗、言行失德失范的人员坚决不用。”三个“坚决不用”,立场鲜明,态度坚决,无论“射程”之远,还是力度之大,都让人震撼。
看了这个通知,那些违法失德艺人该瑟瑟发抖了,因为他们再无可能在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上露脸。也就是说,该通知断了其借助公共平台博取名利的后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泛娱乐化也在此次监管之列。像“娘炮”等畸形审美没有机会在有关平台上招摇了。此外,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均被抵制。
摆在艺人面前的道路很清晰:违法失德,没有出路;崇德尚艺,才有前景。谁违背公序良俗,谁的言行失德失范,谁就告别有关平台。至于违法犯罪,则彻底与演艺市场绝缘。
监管部门对文娱乱象零容忍,并非跟违法失德艺人过不去,而是依法依规清理文娱圈乱象。面对监管“铁拳”,无论有关平台还是那些习惯于剑走偏锋的艺人,都该重新梳理商业模式,找到合乎规定的生存之道。[4](人民日报评)
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发倡议书:响应国家号召,清朗网络空间
一段时间来,国家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等部委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针对“饭圈”文化、“唯流量论”、“娘炮形象”等不良现象和部分从业人员背离公序良俗、违反职业道德、触犯法律法规等不良行为进行综合治理。广大网络新媒体从业机构和人员要积极响应支持、坚决贯彻执行,自觉对照国家有关管理、规范要求,履行自身责任,不搞变形变通。各网络新媒体平台要拿出切实行动,落实矫治畸形“追星”、防止粉丝拉踩互撕、禁止未成年人应援消费等具体要求,实现标本兼治,做到守土尽责。广大网络新媒体从业人员要自觉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提高专业水准,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始终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5](澎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