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乡总面积146平方公里,总人口129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4人。辖14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居住有布依、汉、苗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1%,平均海拔高度为1350米,年平均气温14.6℃,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干湿度75%,森林覆盖率59.6%,耕地面积15244亩,田5749亩,土9495亩,土质为黄壤沙性,90%为咸性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蔬菜,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高寒乡。
哪嗙乡党委、政府班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深入村组,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把握全乡资源、交通、农业生产情况,抢抓“十二五”规划实施契机,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农民增收计划。
长远规划突出生态建设、人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树立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的发展观念,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种养殖业科技含量。根据哪嗙乡各村的不同情况,分区规划,对公路沿线的高枧、石板滩、长芽、狗场、关口、乐宝等交通条件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信息较通畅的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养殖方面,发展黑山羊、波尔山羊,商品肉牛、养猪、养鹅。种植业方面发展反季节无公害商品蔬菜。加强生态建设,利用退耕还林种植生态林、经济林,种草养畜。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强市场建设拉动全乡经济发展。对南部片区的几个村,由于交通闭塞,群众观念比较落后,素质较低,主要举措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强基础教育,稳定教育队伍,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各年度的农民增收计划,乡党委、政府实行量化、细化,分解到村,定目标、定项目、定人员、定任务、定奖惩,保证增收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充分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海拔高、气温低的特势,大力发展反季节商品蔬菜种植和畜牧业,在高枧村创办“185”工程示范点,核心区面积达300多亩,并辐射带动石板滩村、新坪村、长芽村、乐宝村等建立3000多亩反季节商品蔬菜基地,品种以西红柿、大辣椒、白菜、无筋豆、糯玉米为主。由于受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蔬菜种植及上市较晚,错开正季,上市价格高,市场有保障,获利大。由于蔬菜生长期长,蔬菜产量高,品质好、肉质厚,便于运输、储存,深受贵阳市民青睐,经济效益明显。
——在生态建设方面,抓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实施沼气建设,节约能源。从2001年至2005年,实施退耕还林15200亩,面积全县最大,除农民受益外,还保持了哪嗙乡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较高的森林覆盖率。2000年,省委书记钱运录(时任省长)到哪嗙乡视察经济林实施情况,2001年,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哪嗙乡视察退耕还林工作。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9.6%,使哪嗙乡成为了龙里北部高原上的一颗绿宝石,为发展生态及避暑等一体化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人才建设方面,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为使哪嗙乡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第一,抓基础教育,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入学率和升学率,降低辍学率,对贫困村学生进行困难补助;第二,利用远程教育等平台对返乡的中青年、退伍军人和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促使其观念的转变,增强农业生产知识,掌握生产技能,培育更多的创业致富能手。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对交通、通信、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县级各部门的支持,哪嗙乡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总里程达80多公里。“十二五”期间,哪嗙乡将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村村通油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的实施,提升村级道路通行能力。乡内已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等高标准实施,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穿着盛装的苗族妇女在田间欢歌载舞——挖掘民族,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乡党委、政府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主要是对民间书法,布依族、苗族歌舞、乐器进行提炼,聘请苗族妇女王小满对民间舞蹈、歌曲进行收集、整理、编排,组成乡业余舞蹈队,多次参加各级演出,并获奖。1994年8月,到河南参加民间舞蹈表演,1996年赴上海参加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文艺展演获二等奖;1997年参加贵阳市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文艺演出,获出二等奖;2002年8月到都匀市参加世界摄影博览会演出,获表演奖;2004年,在龙里县第二届体育运动会文艺调演中,荣获2个“优秀奖”;应邀参加黔南州“好花红”艺术节及贵阳国庆“魅力飞扬”大巡游。近年来,还多次参加“多彩贵州”及州、县民族民间文化演出活动,获得各界好评,贵州卫视、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进行过宣传报道。
通过全乡广大干部的努力,哪嗙乡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乡的人均纯收入2808元。初步建立起以高枧村为龙头,沿千洗公路分布的种养殖特色产业带。纵向比,哪嗙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实际困难,下步,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不断将各项事业向前推进。
哪嗙乡的“十八罗汉”传说
龙里县哪嗙乡顶溪村有一条村民过去上山打柴的必经山路,山路从两边都是笔直的悬岩峭壁的一线天之间通向半山腰,在半山腰处,一边大山被笔直削掉,此处有仅许一人通行的六步石梯连接着通向山顶的路,此处因此名曰六梯岩(楼梯岩)。在此处曾发生过骡马失足掉到山底,摔得粉碎骨的惨剧。此处有一溶洞,溶洞中有溶浆形成形状酷似僧人的雕塑,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恭称为 “十八罗汉”,在此路通行的人们在此烧香供水、顶礼膜拜,祈求“十八罗汉”保佑过往天路的人畜平安无事。
据村的老人讲,“十八罗汉”传说张三丰打马通过六梯岩,见山路太窄,通过困难,于是拍打所骑骡马,但是由于用力过猛骡马死亡,死后的骡马化作罗汉在此保佑过往人畜。
哪嗙乡石板滩村高寨印苗服饰及刺绣
刺绣品苗族刺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具有吸引力和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作为一种工艺和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无形表征,既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又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哪嗙乡石板滩村高寨印苗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这里的苗族服饰别具特色,衣饰颜色多为深兰色或黑色,短服长裙,最大特点是短服和衣袖上,都绣有色彩鲜艳的四块正方形图案,犹如四个精美的方印,故称印苗。刺绣色泽鲜艳,绣工精巧,花样别致,从布料的选择到花样的设计、颜色的搭配,都非常考究,先要在脑中将所要画的图样勾画出来,才能开始动针。内容主要反映了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风景优美的家园,涉及到劳动生产、美满生活、青年人的爱情婚姻等各个方面,体现了苗族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向往和追求。这些精美的服饰特别得到外宾的青睐,纷纷在演出后争相购买留念。传统节目《水桶舞》、《金钱棍》、《丰收舞》、《团结舞》等保留性节目在各级演出中更是屡获好评。
印苗刺绣是比较着名的民间手工艺,世代相传,她们利用农闲季节精心细绣。她们凭着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审美观念和娴熟的手艺技巧,使各种绣品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刺绣品主要有服饰、背小孩的背带,妇女的花鞋、围腰、香包、手帕等。苗族剌绣表现出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显示了苗族人民原始古补的崇尚意识,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信仰的再现。在苗族剌锈纹样中,无不表达出其民族性格中深深蕴藏的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充满了对生命本源、对自然神灵的爱。
一件精致的绣品,几乎要花一年时间才能绣成,体现了印苗妇女的心灵手巧和本民族的民间工艺和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绣品内涵常常包含着印苗人民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和祝愿。
现在,苗族精美的手工刺绣品受到人们的青睐,其观赏、收藏价值较高。勤劳的高寨印苗妇女们看到了加工刺绣品的大好商机,在致富带头人王万菊的带领下,她们利用农闲季节制作刺绣品,然后销售出去。传统的手工品商品化后,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对发扬和保护印苗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王万菊承接制作印苗服饰140套,每套均价近1000元,销售收入达13.8万元,与她一起制作的10多名妇女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手工费。下步,她们打算成立一个印苗手工艺品协会,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规模,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内涵,将印苗手工艺品打造成一个产业,带领印苗同胞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