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目录导航

大学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3]

办学条件

理学院作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层次理科人才培育基地之一,本着基础课教学一流、基础科学研究一流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方面,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及教材优秀奖15项,出版国家级“十五”教材及新世纪研究生、本科生系列教材24部,确保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水平始终在全国高校中位于前列。目前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四个分委员会的副主任及委员单位,设有国家工科数学和物理两个教学基地,肩负着国家建设和发展所需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学院依托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陈省身先生力创的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功能材料质介观物理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强大的工程技术学科,在力争理科基础研究水平世界一流的同时,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连续获得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累计经费2000余万,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成果奖20余项。目前,学院已形成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以信息、材料、生物、统计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之基础理论研究为新兴增长点的科学研究新局面。在保持老学科已有方向的特色、优势与领先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在更多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培养和选聘一批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使理学院成为承担国家相关基础研究的基地以及中西部地区高层次基础理论人才的积聚地。学院现有教职工249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导师33人),副教授69人,博士后流动人员9人,青年教师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各种省、校级人才11人。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520人,其中博士生178人,硕士生406人,本科生936人。截止到2005年的五年中,共培养博士生92人,各类硕士生382人,本科生862人。学院环境、领导重视程度、投入经费1.我院根据自己的基础特色和研究的前沿性,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工作,特别注重建立国(境)外学术机构及教授与教授、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目前全院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美国Iowa大学、意大利Napoli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有10多位教师、研究生在这几个合作研究组工作,对于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发挥了主要作用;2.积极主动开展学术交流。2001年-2004年9月共邀请和接待国外专家讲学50余人次(2003年由于非典的缘故未能成行的除外);3.积极选送院内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进修或合作科研。每年度都选送一些教师进行常、短期合作研究。这些人员回国后成绩显著,在本单位正在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4.学院党政领导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国际交流工作,在经费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院领导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外事活动和学术讲座。对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建议希望能增加外事经费,能对学院的外事活动用车予以照顾。另外,发出的外事活动通知最好能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页上找到。

数学学科

学科特色数学学科是全国最早设立应用数学专业、计算数学专业与信息科学专业的单位之一,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计算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数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和控制论)。在长期的发展中,该学科充分发挥所在理工医管文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坚持以有重大科学与应用背景的数学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瞄准近代科学技术前沿开展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形成了若个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带头人和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实力雄厚。科研优势数学学科依托所在工科大学的优势,坚持以有重大实际背景(围绕国家目标)的计算数学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瞄准本学科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展开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研究,坚持以培养理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意义重大、应用直接”的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这些学科方向包括:(1)偏微分方程理论与现代数值方法;(2)智能计算的数学理论与方法;(3)最优化理论与方法;(4)统计计算与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等。学术带头人简介数学学科共有教授3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33人。徐宗本,男,1955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973)信息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数学会理事长。8种学术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Banach空间几何理论与计算机算法,计算智能与信息技术的数学基础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神经网络的统一模型与理论、模拟演化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生物信息处理的算法研究,以及非线性算子理论。马知恩,男,1935年1月3日出生, 学士,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原全国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数学会秘书长、陕西省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微分动力系统与生物数学,张文修, 男,1940年10月6日生,硕士,教授,博导,中国模糊数学与系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工程数学学报》、《模糊系统与数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模糊数学、随机集、粗糙集、遗传算法、信息科学数学基础。李开泰,男,1937年12月生, 学士,教授,博导,国际计算力学学会理事。研究领域: 偏微分方程,连续介质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大规模工程和科学计算, 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非线性物理中分歧、混沌理论和计算 。徐成贤,男,1946年1月生, 博士,教授,博导,中国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 计算数学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信赖域方法,内点算法, 金融最优化、风险度量与控制、投资组合分析与金融建模等。王绵森,男,1941年7月生, 学士,教授,博导,全国高校工科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泛函分析;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蒋耀林, 男,1966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理学院数学学科主任,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大型瞬态系统的计算理论及其在电路与系统中的应用,张可村,男,1943年5月生,学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从事最优化理论、算法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马逸尘, 男,1943年9年生,硕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Navier-Stokes方程,中子输运方程和数学物理方程反问题的数值分析,包括最优控制有限元、加罚有限元、流线扩散有限元、惯性流形计算以及多重网格,程正兴,男,1940年11月23日生,理学硕士,教授,博导,工程数学学报总编辑。研究领域:CAGD、小波分析、信号处理、图像压缩、图像处理。张讲社,男,1962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导,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从事数据处理中的算法设计、模式识别和计算智能方面的研究。王立河,男,1963年6月30日出生,博士,美国依阿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偏微分方程经典分析,几何演化问题。李 亦,男,1961年5月23日出生,博士,美国莱特州立大学科学与数学学院院长,博导,研究领域: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张文鹏,男,生于1958年8月, 博士,教授,博导, 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及秘书长、《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副主编等主要从事初等数论、解析数论及代数数论方面的研究,何银年: 男,1953年7月出生,博士, 教授,博导,陕西省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和《计算物理》杂志编委, 现在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和有限元边界元耦合算法的研究.彭济根,男,1967年5月生,博士, 教授,博导,理学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应用,智能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动力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数学学科共有30余人次来访,来访期间,均为理学院数学学科师生作了学术报告,并与师生座谈,就双发进一步合作问题开展讨论。具实质性的合作有:与香港中文大学长期有科研合作项目,每年我们都有教师前往进行科研合作,双方曾联合申请香港UGC基金项目5项,已取得一定成果,并有一些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并联合培养研究生;美国Iowa大学王立河教授,是完全非线性椭圆和抛物型方程解正则问题的研究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有相当高的威望。2003年12月9日,堵丁柱教授受聘就任我院院长职务,堵丁柱教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的国际交往,他长期从事算法与复杂性研究,是国际组合优化与复杂性研究的著名学者和带头人之一;该校名师马知恩教授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Fred Brauer教授,合作编写的《微积分》英语教材(已完成上册)。并合作发表3篇论文,其中关于SARS论文一篇;世界著名学者Carlos Castillo-Chavez教授今年5月来访,访问期间该校授予Castillo教授 “荣誉教授”称号。具体合作意向:Castillo教授已书面邀请我系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位博士生和一位已获学位的博士赴Arizona州立大学合作研究1~2年,由他分别提供00/月和00/月的资助;邀请我系生物数学方面的教授访问Arizona州立大学他的研究组进一步相互交流;近三年每年可接受我系从事传染病动力学研究的教师或博士1~2人前往合作研究。他可分别给予00/月和0/月的资助;由他每年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举办的传染病数学建模暑期培训班上对我系提供1~2个名额,并资助在培训班期(2个月)的一切生活费用;他计划于2006年5月再次来校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讲授一个月的课程;他将为该校生物数学学科方面的发展,无偿提供相关的资料;与美国Alabama大学JiaLi(李佳)教授合作已发表论文4篇,李佳教授为该校客座教授,三次来校讲学,协助指导研究生及合作研究,共约4个月;与美国Iowa大学H.Hethcote教授合作,已发表论文3篇,H教授两次来校讲学、合作研究,为该校客座教授;与美国Ternessess大学T.hallam教授合作发表论文6篇,相互访问,对方为该校教师在意大利理论物理研究中心高级研讨班,提供资助名额6人次;与意大利Naples大学,P.fergola教授,C.Tenneriello教授,L.Ricciardi教授等几位教授合作,两校签有合作协议(从93年至今),我院教师和博士生接受对方资助赴该校合作研究或参加会议,共约15人次,联合发表论文20篇左右;与日本滨松大学Y.Takeuchi教授等合作出版了专著一本。马知恩老师负责其中以章月5万字;计算物理研究室每年邀请10人左右国外学者来校访问,座谈、作报告,该研究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2人/年;与美国休斯顿大学Glowinski教授(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法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合作,现以同意每年来华讲学一个月,共同培养研究生以及科研合作。国际会议及论文2002年暑期李开泰教授领导的计算数学组织了“国际数学家大会西安科学计算卫星会议”,出版了大会论文集(2003年,美国数学会出版)并在论文集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003年,组织了“图像处理中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国际研讨会;2004 年,组织了“应用偏微分方程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研讨会。参加国际会议:2002年12月,马知恩教授赴意大利参加数学及其应用国际性会议,并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作大会报告;2002年5月,蒋耀林教授在美国Arizona参加2002年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年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2002年8月,候延仁教授参加ICM2002-Beijing Satellite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并作了大会小组报告;2003年,李开泰、何银年教授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2003年3月,马知恩教授赴日本滨松大学参加生物数学国际会议,并作为特邀代表作大会报告;2004年5月,李开泰教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ICCP及2003年CCP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报告;2004年6月,李开泰教授在美国California参加The Fifth AIMS 国际会议,并在小组作报告。2004年6月,李开泰教授在广州参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PDE and Their Applicatio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2004年8月,李开泰教授在济南参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PDE and Numerical Analysis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2004年8月,李开泰教授在上海参加High Performance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2004年8月,李开泰教授在美国参加Internatic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on,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国际会议,并作小组报告。2004年8月,侯延仁教授在西安参加ICM2002-Beijing Satellite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国际会议,并作小组报告。2004年5月,周义仓教授在Water参加了加东地区性的动力系统研讨会;2004年6月,周义仓教授参加了加拿大MITACS、CMS和CIAMS的2004年年会,在CMS会议的分组会议上作了报告;2004年年5月,何银年教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瑞计算数学研讨会;2003年数学学科发表论文103篇(不完全统计),国际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94篇。2002年以来发表SCI论文122篇。

物理学科

学科特色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科积极开展物理学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具有凝聚态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学与电接触材料、磁学与磁性材料、介电陶瓷材料与器件、量子光学、凝聚态理论、数学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科研优势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科在原子与腔电磁场作用动力学理论、光场非经典态的产生机制、电子俘获材料的制备、电极材料电弧作用的实验研究、纳米磁性材料相分析、介电、磁电、压电陶瓷的合成与分析、碳纳米管结构与物理性质等领域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此外,我们充分利用西安交大工科工程技术研究的优势,取得了具有丰富的物理学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研究成果。本学科研制开发的纳米电极技术,被国内百分之七十真空高压开关生产厂采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在1亿元以上。学术带头人简介物理学科现有教授17人(其中博士导师10人),副教授17人。李福利:男,生于1957年1月20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原子核多体量子理论、量子光学中原子与腔场相互作用动力学、光场非经典态的产生、量子干涉效应与原子共振荧光光谱及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2001年6月评聘为校“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995);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张胜利:男、1962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管结构与物理性质、软物质系统斑图的演化与生长控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EI收录4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一百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丁秉钧:男,1946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接触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主编“纳米材料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研制的CuCr触头材料已创产值近4亿元。陈光德: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1. 固体光谱学(半导体和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2.非线性光学;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物理类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二十篇被SCI收录,截至2003年11月,发表的科研论文已被国内外评论引用430篇次;梁工英:男,195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纳米磁性材料。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课题有激光反应合成纳米复合材料,激光快速晶化纳米双相NdFeB磁体,纳米软磁材料等。近年来共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外文26篇,被SCI 收录论文20篇,被Ei收录37篇,被引用30多次。宋晓平:男,博士、教授,博士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7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获奖人)。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在英国里兹大学高访1年,2000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高访3个月。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40篇,发表的论文被他文引用40余次,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王永昌:男,1938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红外上转换和光存储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纳米金属粒子的光学性质及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研究;原子分子的高激发态结构及碰撞动力学研究;微型激光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1982年,“镧系元素三元络化物化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四)。1985年,“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一)。1994年,“与热核聚变和短波激光有关的原子参数的研究” 获甘肃省高校1992-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2003年,“物理新技术在生物膜液晶态结构及抗癌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四)。张淳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像光谱技术;空间光学;大气科学; 信息图像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及低维材料的光学性质等。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市工业攻关项目等,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308、863―2基金和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近两年在国际重要光学学术期刊Applied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ptics A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篇;申请专利五项(已获4项) ;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校级教改项目8项;主编出版《大学物理》、《物理学》、《大学物理》(电子教案)等教材四部。先后获省(部)级、校级奖1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2002年获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3项;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物理学科共有12人次来访,来访期间,与理学院物理学科师生座谈,并作学术报告。具有实质性的合作主要有: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高级研究员-Huai Wei在固体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合作,提供实验样品材料,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2002年以来学科教师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2002年以来物理学科发表论文情况: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收录55篇。

化学学科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简介现中心有教职工26人,承担化学教学实验室建设,全校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任务,学校省、部级工科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及教材任务,以及承担应用化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教学实验。也是全校大学生化学课外活动基地。并向校内外提供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分析、检测服务。中心经“世行贷款”“211”工程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现拥有以下仪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粒度分析仪,双波长层析扫描仪,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医药化学系简介医药化学系由原医学院和药学院的四大化学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全系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者9人。医药化学系现主要承担医学院,药学院本科生和七年制的化学基础课教学,留学生的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课教学。同时承担部分研究生的选修课,如: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等。近几年,参与国家教委教改项目一项,学校校改项目三项。在科研方面:承担多项横向和纵向课题,有国家烟草专卖局重点项目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卫生部科研基金一项,西安市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一项。几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8本。全系有科研室4个,拥有以下一些仪器:液相色谱-多极质谱联用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气相色谱-富里叶变换红外系统、四元、二元、单元色谱系统及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二级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紫外检测器,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提取系统等。应用化学系简介应用化学系是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理科)及应用化学硕士点的所在单位。承担应用化学本科生及硕士生的培养工作,同时承担东校区化学基础课教学任务。应用化学系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者8人。骨干教师曾获“宝钢教学奖”“王宽诚奖教金”“瑞森奖教金”“开元教学奖”等,出版了《普通化学》,《工程化学基础》等教材及专著。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省教委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等。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大型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的科研及教学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I等收录。学术带头人情况化学学科现有教授5名(其中博导1名),副教授13人。于德梅,女,1962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化学学科主任和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聚合物改性及纳米聚合物材料的相关研究。现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14项,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7篇已被SCI及EI 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及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多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曹瑞军,男,1956年8月生,博士,教授,现任理学院化学学科副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主要从事精细有机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主要成果有《TR-聚氨脂防水涂料》、《TL-长效建筑模板脱模涂料》、《激光快速固化树脂>>等曾获陕西省科技厅科学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务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唐玉海,男,1957年7月生,硕士,教授;全国医学化学会理事。科研方向为药物分析、中草药现代化研究。出版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承担教改项目多项。郑元锁,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与改性、橡胶及其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芳纶增强高压树脂软管、导电橡胶及电磁屏蔽材料、芳纶柔性绝热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数值化结构模型及性能优化、阻尼减振材料和树脂增强剂的合成。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化学学科共有9人次来访,来访期间,与理学院化学学科师生座谈,并作学术报告。具有实质性的合作主要有:与香港科大有科研合作项目,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与日本岩手大学已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与法国居里研究所已申请了合作项目,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参加国际会议:2002年、2003年参加国际聚合物学术会议2次;2004年学生参加一次;发表会议论文3篇。学生一篇。

知名校友

陈掌星:SMU教授。博士(美国普渡大学,1991),SMU数学系研究生主任(2000—)SMU计算数学研究中心主任(1999—);终身教授:SMU(1998—);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科学大型计算,数学模型及工业应用;自1987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19余篇,其中被SCI检索53篇,论文被他人引用341次,引用的作者人数405人,单篇被引用的最高次数为32次。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0篇,被SCI检索21篇。以下列出主要的60篇文章目录。孙伟伟: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蕴刚:日本东海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研究。朱怀勇:男,1956年生,澳大利亚籍华人,现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学院电子显微中心高级讲师、女王研究员。他于1982年获得内蒙古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南开大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于比利时安德卫普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黄家化学会成员,澳大利亚黏土矿物组织成员,中国化学会成员以及日本化学会成员。

师资力量

荣誉教授

Carlos Castillo-Chavez(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系教授04,5聘)

名誉教授

陈省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钱令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J.Lions(法国科学院院士,院长)J.Strang(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周修义(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振宁(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光召(中科院院士,原科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协主席)陈佳耳(原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Smale(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数学教授2001.5聘请)丁肇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02.6聘请)

客座教授

张建中(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梁 怡(香港中文大学教授)Herbert W.Hethcote(美国艾尔瓦大学数学系主任)R.Leis(德国波恩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王世全(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及工程学院院士2001.5聘请)范波涛(巴黎第七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12聘请)Kunio Mori(日本岩手大学教授、副校长2001.5聘请)江红星(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室主任2002.6聘请)魏苏淮(美国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2002.6聘请)朱怀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院高级讲师,女王研究员2003.12聘请)

外事项目

l 2003年被批准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有:影响艾滋病传播生物学因素的研究(马知恩)l 2003年被批准的学校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聚合物复合电介质的微观结构控制(于得梅)l 2004年被批准的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李开泰)l 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校级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1.世界著名学者项目材料科学中物理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 理学院陈光德040102Navier-Stokes方程的理论和方法 理学院 李开泰 0401092.海外留学人员项目两种流体交界面动力学和稳定性分析及计算 理学院 李开泰 040303

实验室建设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是"211"工程建设的十大教学实验中心之一。也是"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建设单位,曾获"陕西省优秀教学实验中心"称号。并校学科调整后,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吸收了医学校区化学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现中心有工程技术人员12人,承担化学教学实验室建设,全校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任务,学校省、部级工科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及教材任务,以及承担应用化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教学实验。也是全校大学生化学课外活动基地。并向校内外提供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分析、检测服务。 中心经"世行贷款""211"工程及"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现拥有以下仪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UATAR360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4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D-Y2)高效液相色谱仪(WPG-100)粒度分析仪(SA-CP3)双波长层析扫描仪(CS-910)等。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大学物理、物理实验课两门重要基础课教学任务,每年实验教学人时数近20万。中心现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33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陕西省级教学名师2人。中心现有实验用房面积1900平方米,固定资产1300余万元,开设出各层次物理实验和物理演示实验近两百个。2005年中心被评为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2006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首批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课程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实验课程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级精品课程,2005年中心的建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西安交大第九届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和参加教育部、陕西省及学校各类教改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教学成果奖8项,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60余篇。出版《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教材12部,2006年《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6部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个基本”、“两个综合”和“一个拓展”的三层次课程设置框架,并根据这个框架实施了分专业类别、分层次的物理理论课和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中心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注意发挥经验与成果的交流与范辐射作用,自1999年来多次承办全国及地区物理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会,每年接待全国数十所院校的教师参观交流,所编写的教材被全国多所高校使用,并对西部对口支援高校进行了人力支援,充分发挥了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研究机构

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94年,其前身为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的多个研究室。现有人员40余名,其中教授6人(博导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固定研究人员中获博士学位者6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授、博士为骨干,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群体,所在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为徐宗本教授、张文修教授、张讲社教授、蒋耀林教授及彭济根教授。研究所以研究信息工程与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为对象,以解决信息高新技术的理论与算法基础为特色,突出分析研究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中的基本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2.计算智能推理基础;3. 模拟演化计算技术;4.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非线性系统理论;5. 动力系统瞬态计算理论;6. 模式分析与数据挖掘方法;7. 视觉模拟与图像处理;8. 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值模拟等。研究所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了863国家高新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40余项,在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基础研究(特别在神经网络的复杂性研究、能量分类理论、不同模型化方法比较理论、模拟演化进算的公理化模型等方面)、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特别在视觉分类机与视觉学习理论、基于神经生理、神经物理与认知心理学的聚类算法研究、非线性空间上的模拟识别理论与算法、粗糙集与不确定性知识系统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非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特别在Lipschitz算子半群、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值模拟、流行病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研究所研究人员已经作出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工作。先后在IEEE Transaction 系列杂志、Neural Networks、SIAM系列杂志、《中国科学》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在Academic Press、中国科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研究与教学成果有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获得省部级奖励。近十年来研究所共培养博士91名,硕士100余人。目前,该所正承担以上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研究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研究课题4项。研究所的显著特色是“应用理科型”,主要体现在(1)坚持从基础理论的高起点研究信息与系统工程的基本问题;(2)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发展有效的工程方法。该所研究人员均具有具有“两栖”型知识结构(即同时具有两个一级学科以上的基本知识)这一显明特色,主要研究人员均在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后,有较长时期的从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力学工程、管理工程字“第二专业”研究经历。这样的结构特征为该所知识创新、特别是出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及培养高质量应用理科型复合创新型人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研究所目前与英国Essex大学、美国Iowa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的研究所签定有长期合作协定。除人员、信息的规范化交流外,两地的研究人员正共同在一系列国际前沿的科研领域携手攻关,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科学计算研究所科学计算研究所所长李开泰,副所长陈志平,有教授8个,其中博士导师6个,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1. 偏微分方程理论与计算2.最优化理论方法和在工程科学中的应用3. 曲面拟合、小波分析和样条函数及其在通讯中的应用4.数值代数研究方向简要介绍:偏微分方程理论与计算:学科带头人:何银年陈掌星 侯延仁李开泰主要进展及突破性成果:本研究方向以流体动力学数学理论和计算为核心,结合能源科学、流体机械、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实际工程背景,提出实际科学问题的数学模型,研究偏微分方程理论及相应的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以理论分析为指导,开发与流体动力学性质相适应的保结构的创新型算法以发展高效稳定的数值方法和软件。主要进展及成果有:1、提出叶轮机械和发动机叶片几何形状数学计算理论和方法,开发相应的通用软件。这是一个运用数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科学交叉知识,实现从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应用软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发表在SCI杂志CNM上;2、提出流层概念,并应用微分几何、张量分析等工具建立了维数分裂算法和渐进分析方法,克服了维数困难且为研究3-D Navier-Stokes方程解的正则性、奇异吸引子及维数估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且将这一思想和工具应用于3-D弹性壳体问题,提出了3-D壳体维数分裂方法。部分成果已发表在SCI杂志CNM和中国科学上。并且在第7届流动问题有限元方法国际会议(Austin, Texas, USA)和第3届计算物理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3、提出“稳定化有限元算法”、“最优非线性Galerkin方法”、“小涡校正算法”、“N-S方程一步Newton算法”、“外部流动问题有限元和边界积分方程耦合算法”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建立在惯性流形、时滞惯性流形基础上计算格式”及算法分析;4、对分歧问题提出一个算子分裂算法及分析、给出锥不动点指标定理的证明、给出一类多参数发展方程分歧图的证明等;5、在能源数学方面,针对油藏模拟问题,建立了多项渗流模型,并证明了该模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正则性,在退化偏微分方程数学理论和数值方法及相关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Springer出版专著2本。另外以中子测井、地震探矿等工程问题为背景,研究了相应正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反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数值方法。以上部分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名称:“流动问题中稳定性、分歧及其高性能算法”,获奖人:李开泰、何银年、黄艾 香、侯延仁、刘之行、李东升、王立周等)和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建立在惯性流形基础上Navier-Stokes方程和湍流新算法的研究”,获奖人:李开泰、何银年、侯延仁、黄艾香、李东升等)。最优化理论方法和在工程科学中的应用:本研究方向以“复杂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为核心,全方位探索与发展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数学理论与方法。特色是:研究直接结合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既突出发展有普遍意义的创新数学理论,更注重发展能有效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创新模型与创新计算方法。在优化理论与算法研究方面,该方向集中于对大规模非线性规划、组合优化、随机优化等展开系统研究。对最小二乘问题,提出了混合算法与分裂型牛顿方法两大类十多种相关新算法,其中混合算法被国内外公认是当前已知最有效的算法之一,有关结果被总结在最近Kluwer Academic Press出版的《Methods for Nonlinear Least Squares》(徐成贤着)专著中;对一般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克服整体收敛信赖域方法中子问题过于复杂的几何方法-不定折线法,本质地推动了信赖域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于金融工程系统(如风险管理、最优投资等)所出现的随机优化问题,提出了解多阶段有补偿问题的对偶梯度法与对偶次梯度法等。该方向研究教师11人,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年平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篇以上。曾组织和主持召开《最优化理论与算法国际学术讨论会》(两届)、《计算机和组合数学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目前,课题组正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徐成贤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在英国Dundee大学数学科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复杂优化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一项,与香港合作基金项目一项。高电荷态原子物理研究所为了推动我国离子束与光物理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更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相关的光物理的研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高电荷态原子物理研究中心".目前"中心"主要围绕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展以下研究课题:(1)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物理;(2)高电荷态离子束和高能量密度物质的光学诊断和特征参数提取;(3)微加工工艺与重离子束纳米蚀刻。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创立于2005年,所长由化学学科主任赵翔教授兼任,研究所位于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主校区。研究所现有材料物理化学研究室、计算化学研究室和应用量子化学研究室等。研究室工作人员拥有专职、兼职科研人员和博士、硕士生10多人。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共6项,近年来,先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分析科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所长唐玉海教授,研究所位于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校区。研究所现有光化学分析实验室、电化学分析实验室、色谱分析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等研究室。现有科研用房300余平方米,研究室工作人员实行流动性管理。有专职、兼职科研人员和博士、硕士生20余人。承担省、部级项目多次,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下属系部

科学计算与应用软件系该专业创办于1957年,是全国最早开展计算数学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之一,是陕西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该专业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计算数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是陕西省数学学会理事长单位。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与科学计算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设计技能,能与其它学科(经济、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各类工程学科)相结合的高级人才,并为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培养具有深厚数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生后备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变函数论、泛函分析等数学类基础课和数值分析、数值优化方法、信息工程、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智能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以及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计算机类课程。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除可进入本专业和各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外,还可进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金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信息处理及计算机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应用数学系该专业创建于1957年, 1979年恢复数学系后重建,是全国最早开展全国应用数学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之一,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是陕西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能力,能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及计算机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科学、工程、金融和管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的理科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和其它相关学科专业培养具有深厚数学理论基础的研究生后备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数学分析、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离散数学等数学类课程,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值分析、数据库等计算机类课程;数学建模、运筹优化、生物数学、保险统计等应用类课程。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软件开发、管理等工作,可以继续攻读数学以及与数学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统计金融系该系成立于2000年4月。现有教授3人(含博士生导师1人), 副教授3人, 讲师5人。主要研究方向有非参数回归与空间数据分析、不完全数据的统计建模与分析、随机过程理论方法及其在金融学中的应用、保险精算等。承担大面积《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并为数学学科高年级学生开设《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与统计软件》、《保险精算》、《试验设计与分析》、《贝叶斯统计》、《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以及研究生的部分相关课程。基础数学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是由1979年恢复数学系后的代数与几何教研室演变而来,于1998年更名为基础数学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现有固定编制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导师1人。基础数学研究所一直负责着数学学科的主要基础课,承担的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微分几何、微分拓扑、拓扑学、代数学、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近年来,相应于全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基础数学研究所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建设成果。基础数学研究所现有两个研究方向:1.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特别是解的唯一唯二性问题。2. 几何拓扑,特别是低维拓扑与辛几何。数学教学实验中心数学教学实验中心于1998年元月正式成立。该中心是在原工科数学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心现有固定编制教师25人(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校教学名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人。数学教学实验中心全面负责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全校数学分析(工科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程、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工作。近年来,中心在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建成了以四大基础(连续量基础、离散量基础、随机量基础、数学应用基础)为必修课,四大应用数学方法(数学物理方法、实用数值方法、最优化方法、应用统计方法)为选修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建成了三层次(基础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实验、建模创新实验)、渐进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数学实践教学体系和支撑数学实践教学的网络化管理、开放式数学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是1996年底由教育部批准开始建设。在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2000年5月)和验收(2004年3月)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教学基地,实现了出“名师、名课、名教材”的建设目标。近年来,数学教学实验中心共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出版教材30余部,教学辅导书20余部。信息科学系西安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系创建于1995年。现有人员9人,其中教授4人(博导4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教授、博士为骨干,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群体,所在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信息科学系主要开展信息工程与系统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2计算智能推理基础;3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非线性系统理论;4 动力系统瞬态计算理论;5 模式分析与数据挖掘方法;6 视觉模拟与图像处理;7小波分析、时频分析与自适应信号处理;8 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值模拟等。本系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了863国家高新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在IEEE Transaction 系列杂志、Neural Networks、SIAM系列杂志、《中国科学》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在Academic Press、中国科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研究与教学成果有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获得省部级奖励。近十年来本系培养博士100余人,硕士100余人。应用物理系该专业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应用理科专业之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为陕西省特色专业。该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和灵活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成长为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学科适应能力,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物理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设置: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光电子学、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光电子科技类课程。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进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等工作,或在政府部门、电信、电力企业和高科技公司等进行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进入本专业和各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该专业是光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物理学、现代测试技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专业拥有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权,为陕西省特色专业。该专业着重培养即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又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设置:普通物理学、物理实验、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光电子学、应用光学、信息光学、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光纤通信原理、光学设计、光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光电子学实验、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光电技术类课程。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进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业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和各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材料物理系该专业为物理、化学、电子信息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养既具备坚实的物理基础,又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与国际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教授。主要课程设置:高等数学、物理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化学、材料物理(材料科学、功能材料、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物理性质、材料分析方法)等。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性质该专业着重培养化学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意识和良好学术素养,能将化学及相关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化学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良好的科学思维及解决化学应用技术和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主要课程设置: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合成化学、能源化学、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基础、现代测试技术、化工原理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