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灯笼鱼

拟灯笼鱼

目录导航

概述

拟灯笼鱼(学名: )为新灯鱼科拟灯笼鱼属的鱼类。

分布

分布于中国 东海、 南海; 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科学分类

中文学名:拟灯笼鱼    二名法:Scopelengystristis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鱼纲辐鳍亚纲    目:灯笼鱼目
科:新灯笼鱼科    属:拟灯笼鱼属
种:拟灯笼鱼    分布: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逊河流域

拟灯笼鱼 - 文献描述

文献信息:Alcock 1890   命名人:Alcock   命名年代:1890年   测量标本:3尾。体长40.7—167.0mm。采自南海北纬12°18′,东经114°58′,水深1040m处;东海北纬28°33′—28°34′,东经127°13′—127°15′,水深1054—1055m处。   Scopelengys tristis Alcock,1890,Ann.Mag.nat.Hist.,6(6):303(阿拉伯海);Fraser-Brunner, 1949,Proc.Zoo1.Soc.London,118(4):1040,fig.(印度洋、太平洋);黄增岳等,1983,热带海洋,2(1):62—63,图2(南海);陈素芝,1987,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成庆泰等主编)(上册):85,(下册):图311(南海);许成玉等,1988,东海深海鱼类:133—134,图106(东海);杨家驹等,1996,大洋性深海鱼类:64—65,图44(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5.10—6.13倍;为头长的3.37—3.90倍。头长为吻长的3.07—3.30倍;为眼径的5.37—6.16倍;为眼间距的3.00—3.9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6—3.04倍。体躯被大的圆鳞,鳞薄,极易脱落。无鳔。幽门盲囊大,具8个。肛门靠近臀鳍基部。头、体无发光器。

头大,背缘略往下凹,其长几为体长的1/3。吻呈扁平状,前端尖,吻长为头长的1/3。眼细小,位高,眼径约为吻长的1/3。眼间距平,其宽稍大于眼径。鼻孔每侧1对,位于吻与眼之间。口宽大,口裂长,倾斜。通常下颌突出;上颌骨向后延伸超过眼后缘的距离可达其眼径,后端扩大,其长大于头长的1/2;具辅上颌骨1块,与上颌骨相连。两颌具数列锐利绒毛状齿带,内侧齿扩大;犁骨具两横列窄齿带;腭骨齿带狭长;中翼骨和舌上无齿。鳃耙2—3+1+8—9。鳃孔大。鳃盖完整,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假鳃不发达,每侧由3—4页状组成。鳃耙细长,侧扁。鳃膜骨条9。

背鳍11—12;臀鳍13—14;胸鳍14—15;腹鳍9。背鳍起点约位于腹鳍起点的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脂鳍在背鳍的远后方,约位于臀鳍基底部的后上方。臀鳍在背鳍的后下方,其基底长约等于背鳍基底长。胸鳍位低,细长,向后延长可超过腹鳍末端。腹鳍腹位,鳍条8。尾鳍叉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