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钉的品种繁多,形状各异,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和要求选用。主要品种有圆钉、扁头钉、平头钉、方钉、三角钉、骑马钉、麻花钉、射钉、水泥钉、拼合钉、油毡钉、瓦楞钉等。常见钢钉如图所示。品名有一般按形状、用途或钉固方法而定(如射钉),也按表面有无镀层来区分(如镀锌钉、光面钉等)。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是一般用途普通
圆钉。
又称铁钉,如图α所示,以热轧低碳盘条冷拔成的钢丝为原料,经制钉机加工而成。强度一般为500~1300MPa。圆钉的规格用长度和钉杆直径表示。有标准型和重型。长度系列为10~200nlm,直径系列为0.9~6.5mm。
适用于钉头埋入木材之内,作地板钉、家具钉、木模钉等之用。平头钉,如图6所示,常用于建筑工程及包装箱的钉固,头平面大,钉入木材易于起拔。瓦楞钉,表面经镀锌和钝化,色泽光亮,无锈,钉帽与钉身铆合而成,主要用于尾面瓦的固定。骑马钉,用于固定金属网、刺钢丝、结构架等。三角钉,是异形钉的一种,钉杆呈△形,俗称鱼尾钉,主要用于沙发、农具等结构的固定。方形钉,如图e所示,钉杆为方形,主要用于钉固物受力后不易转动的物件,如用于修木船和建桥。水泥钉,用于钉入水泥构件、水泥砖墙,用中高碳优质碳素结构钢制造,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系列长度为19~102mm,直径为2.5~5.5mm。射钉是一种新型钢钉,是其中的一种。射钉有一般射钉、螺纹射钉、带孔射钉、专用射钉、高速射钉等。射钉紧固技术是采用射钉枪、射钉弹和射钉,将被固定件紧固在不同材质的基体(一般为混凝土或钢材)上。适合于采用射钉紧固技术的部件很多,对于重要的部位采用射钉紧固技术,通常要通过计算以确保安全可靠。一种头部带螺纹的射钉实际是用弹射技术钉固的特殊用途的螺钉,固定时端部可加垫圈并用螺母旋紧。射钉由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是现代建筑常用的钢钉,目前发展迅速,已有十几个系列近百个品种。
钢钉的钉杆多为圆形,故又称圆钉。一般用普通低碳钢盘圆经拉丝、制钉、抛光等工序制成,用于各种木结构的连接紧固。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有9户制钉商户在佛山成立钉行会馆,所生产的铁钉为方形,“以熟铁枝制成,大小不一。道咸时最盛,从业多至数千。每日午后,附近乡民,多挑钉到佛(山),挑炭铁回乡,即俗称替钉者,不绝于道”。各钉户生产时用风箱鼓风,加热铁胚后,用手锤和铁砧锻打,用于造船。[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由于进口洋钉的冲击,手工锻打的方钉销售日蹙。民国17年(1928年)广州杉木栏、蓬莱路、大德路一些作坊,开始参照进口圆钉式样生产,产品除供应本省需要外,还销往外省和东南亚各国。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圆钉生产受到破坏,从业人员减少一半。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还增加了金钜记、全记、梁协安、联泰、兴发、泉利、梁琼合等制钉厂商。国民政府经济部战时生产局粤桂闽区特派员办公处也准备办官方制钉厂,后因时局有变不了了之。
1948年4月,广州市成立制钉同业公会,共有会员25家,工人793人,其中女工340人,童工86人。主要设备有:大小机动制钉机60架,拉丝机29架,手啤380架,辘铁机9套,洗钉桶(用作圆钉抛光)19个。圆钉的生产能力每月为1610吨。当时由于进口圆钉充斥,常常出现开工不足的现象。如中原制钉厂每月生产能力为2000桶,实际只能生产60桶,只占生产能力的3%;其他各厂的情况更差。所以该同业公会成立以后,曾发表《呼吁书》,吁请上海制钉同业一致使用中字标志,与洋钉相区别,以便于各界采用;并要求当局增加制钉原料输入限额,限制洋钉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洋钉停止进口,各厂坊生产发展很快。中原制钉厂与其他几家厂坊合并,改名为广州市制钉厂;天成等13家厂坊则组成广州市制钉工业联营社,从1952年起接受国营商业加工订货。各地的制钉个体户也先后成立生产合作组织。1956年全省共成立15个生产合作社,年产圆钉3867吨,产品近一半出口东南亚和港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