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验
xiào yàn
成效;效果。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鲍君神》:“怪其如是,大以为神,转相告语,治病求福,多有效验。”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侯》:“占亦如此,云绝有效验。”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他就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末药 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他说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
《红楼梦》第八○回: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效验。[1]
《文明小史》第四一回:谁知那补脑汁却同清水一样,吃下之后,一点效验都没有。
巴金 《死去的太阳》六:“我们先用救火的水龙向他们喷水,可是一点效验也没有。”
中国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关于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指用效果验证知识真伪的方法或过程。《论衡·知实篇》提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所谓“违实”、“不引效验”,即指认识脱离实际。王充认为实效、事实是验证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王充“疾虚妄”,驳斥“神而先知”的先验论,以效验作为思想武器。他说:“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问,不能独见,非徒空说虚言,直以才智准况之工也。事有证验,以效实然。”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否正确,不能凭说空话或聪明才智来判断,必须用实际效果来验证。王充曾用五种实验证明雷为天火,雷击人不是“天怒”。他说:“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王充重视效验,并不局限于感觉经验。他也重视推理等理论思维的作用。他强调“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认为仅凭感觉经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他说:“不以正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他认为,必须经过“据兆象,原物类”的分析、加工,人们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