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明金维)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
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此外,借助“机制设计理论”,人们还可以确定最佳和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
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1990年,他曾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马斯金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任美国普林斯顿进修学院教授。根据普林斯顿进修学院网站介绍,马斯金研究的课题对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律等领域有深刻影响。目前,他正在研究“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和收入不均等课题。
迈尔森1951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根据芝加哥大学网站介绍,迈尔森的研究专长包括经济学领域里的博弈论和政治学领域里的投票体制等。他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一书。
中新网10月12日电 综合报道,10月12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北京时间下午17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
戈尔现年59岁,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离职后的戈尔仍然周游列国宣传环保观念,戈尔的另一项“环保大手笔”是投资并参与拍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影片中,戈尔一改过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显木讷的个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泛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影片出乎意料地获得高票房和好评,令他名利双收。 (关新)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已经决定,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将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小阿尔伯特·阿诺德(阿尔)·戈尔之间平等分享,以表彰他们在逐步确立和推广有关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的更多知识,以及在确立应对气候变化所需采取措施的基础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的迹象必须以最严肃的态度和在我们的头脑中最重要的预防原则来对待。广泛的气候变化有可能改变和威胁很多人的生存状况,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迁移,并导致更激烈的对于地球资源的竞争。这些变化尤其将对那些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并有可能在国内和国家之间增加暴力冲突和战争的危险。
通过过去20多年来发布的科学报告,IPCC已经在有关人类行为和全球变暖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上创造了出一个更为广泛的共识。针对全球变暖的范围这一问题,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科学家和官员已经有了更大的确定性。鉴于上世纪80年代,全球变暖似乎只仅仅一个有趣的假设,上世纪90年代在其支持下全球变暖有了更多证据。在最近几年,人类行为和全球变暖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更为明显,其后果更加显现。
阿尔·戈尔长期以来就是世界最主要的环保政治家之一。在全球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的早期阶段,他开始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强烈关注——反映在其政治活动、演讲、电影和书籍中——已经强化了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他或许是为了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应采取措施而做得最多的一位个人。
通过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IPCC和阿尔·戈尔,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正在寻求将注意力更集中于那些对保护世界未来气候必需的措施和决定,并因此而减少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在气候变化超出人类控制能力范围以前,现在就必须采取行动。
(此公告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奥勒·丹博尔特·姆乔斯教授2007年10月12日在奥斯陆宣读,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10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
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她的父母是英国人。她的主要作品包括《青草在歌唱》(1950年)、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玛莎·奎斯特》(1952)、 《良缘》(1954)、 《风暴的余波》(1958)、 《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 《四门之城》(1969)、 《金色笔记》(1962年)。她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毕远)
得主简介
中新社伦敦十月十一日电 (记者 李鹏)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十一日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第十一个获得该奖的女作家,今年八十八岁的莱辛据称可能是该奖项年纪最大的获奖者。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颁奖词还提到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本》,“在二十世纪那些描述男性女性关系的作品中,是开创性的”。虽然这部一九六二年发表的小说被评论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经典作品,但莱辛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作家,称《金色笔记本》写的是“精神崩溃”主题。
莱辛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出生在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六岁时,随父母移居津巴布韦。尽管莱辛在非洲度过了艰苦并且不快乐的童年,但在其笔下的非洲,她对英国殖民者的艰难和当地土著的困境都充满了同情。
莱辛十五岁时离开教会学校,四处打工谋生,作过秘书、打字员、小职员等。一九四九年,第二次婚姻失败后的莱辛,回到英国定居,并于同年出版了处女作《青草在歌唱》,描写了种族歧视在非洲给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悲剧。
莱辛随后创作了五部系列的小说《暴力的孩子》,描写了女主人公玛莎在一个充满歧视和不平等社会的艰难历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莱辛还创作了一系列科幻小说,如《南船座中的老人星》等,以科幻的形式思考人类历史和命运。在创作了大量小说以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
对莱辛的获奖,其经纪人科洛对莱辛获奖表示极为高兴,称莱辛获奖是非常“理所当然”的。
莱辛获奖也是英国作家三年内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二00五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中新网10月10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天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表示,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作等。此外,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肥料的生产。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现代表面化学于60年代开始出现。格哈德•埃特尔是首批发现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逐步建立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这门科学需要先进的真空实验设备,以观察金属上原子和分子层次如何运作,确定何种物质被置入系统。
格哈德•埃特尔的观察为现化表面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而且被用于化学工业研发。格哈德•埃特尔发明的研究方法,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应用哈伯-博施法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埃特尔还对铂催化剂上一氧化碳氧化反应进行研究,这种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汽车催化剂中,以过滤汽车产生的废气。
得主简介
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出生于德国的巴特坎施塔特,1965年从慕尼黑技术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是柏林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名誉教授。(关新)
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从1973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目前他是这家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
中新网10月9日电 据诺贝尔官方网站报道,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悉,巨磁电阻效应相关技术被用于读取硬盘中数据,这项技术是最近几年硬盘小型化实现过程中的关键。
瑞典斯德科尔摩皇家科学院发布的颁奖声明称,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1988年各自独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理效应-巨磁电阻效应,即一个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在巨磁电阻系统中产生很大的电阻变化。该系统非常有助于从硬盘中读取数据,因为机器在读取数据时必须把用磁记录的信息转换成电流。随着这项发现公布,一些研究者和工程师开始在制作读取头中加以应用,1997年首个应用巨磁电阻效应的读取头研制成功,很快成为标准技术,即便今天最新的读取技术也均由巨磁电阻效应发展而来。
众所周知,硬盘能够存储包括音乐在内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存在微小的磁化区,信息则通过记录磁场变化的读取器取出。硬盘越小,各个磁化区的面积也越小,磁化的程度也越弱。因此如果欲在一张硬盘中存储更多信息,就需要更为灵敏的读取器。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原理制成的读取器,可以将细小的磁场变化转换成不同的电阻,使读取器产生不同的电流,而电流是读取器的信号。
阿尔贝·费尔1938年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1970年从巴黎十一大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法国巴黎十一大即巴黎南大奥塞混合科学主管。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出于德国的皮尔森,1969年从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72年以来一直是德国尤利西研究中心固体研究所的教授。他俩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关新)
得主简介
阿尔贝·费尔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已婚并有两个孩子。1962年,费尔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数学和物理硕士学位。1970年,费尔从巴黎第十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阿尔贝·费尔目前为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费尔从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工作。后任研究小组组长。1995年至今则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 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1988年,费尔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同时他对自旋电子学作出过许多贡献。
费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取得多种奖项,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1997年获欧洲物理协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学大奖,以及2003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奖。(关新)
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5月18日出生。从1959年到1963年,格林贝格尔在法兰克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学习物理,1962年获得中级文凭,1969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格林贝格尔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1992年被任命为科隆大学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后退休,但仍在继续工作。
中新网10月8日电 综合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卡佩西出生于意大利,他现在是美国公民,埃文斯和史密西斯都出生在英国,埃文斯是英国人,史密西斯目前是美国公民。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关新)
得主简介
卡佩基1937年出生在意大利,后获得美国国籍。卡佩基196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他除了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外,还担任犹他大学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教授。卡佩基因在“基因靶向”技术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而成名。
史密斯1925年出生在英国,后获得美国国籍。史密斯1951年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工作。他一开始主要进行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后转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在差不多60岁时,他开发出了可关闭活体内特定基因的技术。史密斯和卡佩基几乎同时对“基因靶向”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培育出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小鼠。
埃文斯1941年出生在英国,1963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获得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学位。1978年,他返回剑桥大学工作。3年后,他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如今,埃文斯在英国加的夫大学担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