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两个系,开办4个本科专业。
系:无线电系、光电系[3]
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1]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博士招生领域1个;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个。学院现有博、硕士研究生900余人。[4]
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2]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1]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光学工程、光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1]
博士点:光学工程、光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信息系统安全[5]
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物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光学工程、光学、物理电子学、信息系统安全[6]
省重点学科:光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7]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及后备人选9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3人;学院现有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57人;80%的教师有海外留学和学术交流的经历。[1]
职称 | 名录 |
院士 | 周寿恒 |
博士生导师 | 黄卡玛 冯国英 曹益平 何小海 张彬 刘长军 陈星 张启灿 周渊平 陈文静 何培宇 周昕 李大海 滕奇志闫丽萍 赵翔 张蓉竹 杨晓庆 李磊 张冰 梁厚昆 邓欢 |
教授 | 周新志 孙年春 高勇 赵刚 郭庆功 严华 李智 杨晓敏 汪莎 李小伟 |
参考资料:[8] |
职称 | 名录 |
院士 | 周寿恒 |
博士生导师 | 黄卡玛 冯国英 曹益平 何小海 张彬 刘长军 陈星 张启灿 周渊平 陈文静 何培宇 周昕 李大海 滕奇志闫丽萍 赵翔 张蓉竹 杨晓庆 李磊 张冰 梁厚昆 邓欢 |
教授 | 周新志 孙年春 高勇 赵刚 郭庆功 严华 李智 杨晓敏 汪莎 李小伟 |
参考资料:[8] |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在本科教学教改方面获国家级教改立项2项,省部级教改立项 5项,校级教改立项21项。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4]
学院建立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拥有四川省精品课程 2门,出版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教材9部。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4]
“五粮春杯”科技创新大赛(5)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建立了系统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创新能力培养五大平台。通过在学生自主管理的电子科技园、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的锻炼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思维活跃、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取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等各种奖励80多项。[1]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科研团队7个[9],设有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中心、光电专业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和6个研究所。[4]其中省部级实验室3个。[10]
科研团队:应用电磁研究所、激光微纳工程研究所、信息显示研究所、图像信息研究所、三维传感与机器视觉实验室、智能控制研究所、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团队[9]
省部级实验室:光学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技术实验室[10]
据2020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依托无线能量传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光学重点实验室,在国防和军工方面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强激光及相关技术、无线能量传输、复杂系统电磁兼容、通信抗干扰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五年,学院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0多项,横向项目270多项,有1200多篇论文被SCI、EI检索,授权发明专利139项。在高功率固体激光、微波化学、结构照明型三维成像理论与应用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0多项。[4]
2009-2019年科研获奖 | |||
获奖年度 | 奖励名称 | 奖励级别 | 完成人 |
2019 | 高性能工业大功率微波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 黄卡玛、刘长军、杨阳等 |
2018 | 多视点裸眼3D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 王琼华、邓欢等 |
2018 | 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其在信号处理当中的应用研究 | 四川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 袁晓等 |
2017 | 裸眼多视点3D显示技术开发与3D视觉健康研究 |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王琼华、赵悟翔等 |
2016 | 高平均功率高光束质量全固态激光关键技术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冯国英、周寿桓等 |
2014 | 多场协同计算平台及在微波能工业中的应用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黄卡玛、陈星、杨晓庆、杨阳、刘长军、陈倩、赵翔、闫丽萍 |
2014 | 空间XXX测量系统 |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 张彬等 |
2014 | 高光束质量超高斯平顶钕玻璃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张彬等 |
2013 | 裸眼3D显示技术与装置 | 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 王琼华、李大海等 |
2012 | 基于二氧化硅纳米光纤的超连续谱产生技术 | 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冯国英、周寿桓、李玮等 |
参考资料:[11] |
2009-2019年科研获奖 | |||
获奖年度 | 奖励名称 | 奖励级别 | 完成人 |
2019 | 高性能工业大功率微波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 黄卡玛、刘长军、杨阳等 |
2018 | 多视点裸眼3D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 王琼华、邓欢等 |
2018 | 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其在信号处理当中的应用研究 | 四川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 袁晓等 |
2017 | 裸眼多视点3D显示技术开发与3D视觉健康研究 |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王琼华、赵悟翔等 |
2016 | 高平均功率高光束质量全固态激光关键技术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冯国英、周寿桓等 |
2014 | 多场协同计算平台及在微波能工业中的应用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黄卡玛、陈星、杨晓庆、杨阳、刘长军、陈倩、赵翔、闫丽萍 |
2014 | 空间XXX测量系统 |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 张彬等 |
2014 | 高光束质量超高斯平顶钕玻璃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张彬等 |
2013 | 裸眼3D显示技术与装置 | 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 王琼华、李大海等 |
2012 | 基于二氧化硅纳米光纤的超连续谱产生技术 | 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冯国英、周寿桓、李玮等 |
参考资料:[11] |
国际交流(4)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法国图卢兹大学LAPLACE实验室合作,共同建立了中法微波能应用联合实验室;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建立了“中英高级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英国桑德兰大学建立了“中英数据科学研究与创新联合实验室”;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意大利、挪威、韩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