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管,是布依族独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因其外形细长与毛笔的管子相似而得名。布依语称勒拱。已有200年的历史。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广西壮族自治区河 池地区环江等地。 “春风吹动百花开,幸福的歌儿唱起来,党的恩情唱不尽,声声笔管抒情怀。吹起笔管想北京,恩人住在北京城,天安门前吹一曲,表我布依一片心。”这是布依族的一首优美动听的 笔管歌。“正月笔管二月箫”、“阳春三月吹笔管”,每逢春节、三月踏青或七月半,正是布依族人民演唱笔管歌的季节,在黔南荔波县漳江两岸的布依族村寨,经常能听到小伙子们 吹着呜呜发响的笔管,伴和着姑娘们悠扬的山歌,抒发出他们无比喜悦的心声。
由管身和共鸣筒构成,全长75厘米。管身竹制,多使用当地出产的管细、节长、壁薄的 水竹 或火筒竹(又称笔管竹)制作,规格尺寸长短不一,较常见者管长65厘米、尾端外径1 .5厘米、内径1.1厘米,管首留有竹节封闭,中间通透,管尾敞口。将管首节下正面4厘米 长的 管壁削薄铲平,用锋利小刀在其上刻出一枚长方形竹制簧片,簧根与竹节相连,簧舌朝下,簧片长3厘米、宽0.6厘米。管身正面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孔径0.4厘米,孔距不等,管尾距一孔12厘米,一孔距二孔8厘米,二孔距三孔20厘米。共鸣筒由半截葫芦制成, 呈喇叭形,筒长13厘米,将葫芦柄端和底部切掉,管身尾端置入葫芦柄内并使之固定。在管 尾和共鸣筒之间,还扎有绸条作为装饰。
演奏时,两唇半含管首簧片,管尾横向右方,双手握管,右手中指、食指按尾端第一、二两 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用循环换气法吹气鼓簧发音,常摇摆身体助其表现。三孔全按闭时发音为a,开第一孔为c1,开第二孔为d1,同时开第一、二两孔发音为g。笔管的发音比 较特殊,其筒音并不是最低音g,而是a,它的第三孔实际不发音,只作为控制最低音的音质而用,当开第一、二两孔发出的g音有沙声时,才能同时打开第三孔,而第三孔对高音c1 和d1则不起作用。由于笔管的按音孔较少,只能发出四个音来,音域仅有五度。吹奏技术较 好的演奏者,用超吹方法可奏出六或七个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