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置半小时
出锅后半小时,炒青菜、韭菜炒蛋、红烧肉这三个菜的检测结果是,亚硝酸盐含量都没有超过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的最高限值。但红烧肉中亚硝酸盐含量比韭菜炒蛋和炒青菜要高。
对此实验人员说,肉类菜肴一般比蔬菜类加入更多的调味料,调味料中本身就含有硝酸盐,这些硝酸盐被微生物转化为亚硝酸盐,就导致了红烧肉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2、放置6小时
6小时后,差不多为中饭到晚饭的时间间隔。许多老年人或者双职工家庭在休息天、中午烧的菜,晚上再吃很普遍。
实验人员打开冰箱,把贴有“6小时”标签的炒青菜、韭菜炒蛋、红烧肉和红烧鲫鱼取出来,然后放进微波炉,用中低火加热1分钟,拿出微波炉后,这些菜肴看起来仍然很新鲜。
实验人员对这些菜肴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6小时后剩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都有所增加,炒青菜增加了16%,韭菜炒蛋增加了6%,红烧肉增加了70%。其中,红烧肉中亚硝酸盐含量已超过了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中“肉类3mg/kg”的限量标准。
3、放置18小时
18小时后,实验人员又从冰箱中拿出贴有“18小时”标签的4个菜,用微波炉加热后作检测。检测结果发现,炒青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幅非常大,比6小时增加了43%,红烧鲫鱼增加54%,韭菜炒蛋增加47%,红烧肉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不大。
从这实验看出,隔夜菜放到第二天中午,炒青菜、红烧肉、红烧鲫鱼亚硝酸盐含量都超过了国家标准。
4、放置24小时
距离4个菜烧好的时间差不多过去24小时后,实验人员从冰箱中拿出最后一批贴有“24小时”标签的4个菜肴,同样用微波炉加热后作检测。检测结果发现,跟18小时相比,4个菜肴亚硝酸盐含量继续大幅增加,且全部超过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的限量标准。
1、蔬菜最不应该保存
这是因为,蔬菜从肥料及土壤里吸收的硝酸盐,会慢慢被细菌还原成可能对人体致癌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久置的剩菜里含量最高。
此外,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经过反复加热几乎消失殆尽。因此,无论是清炒的素菜还是凉拌菜都不宜保存。
2、海鲜不值得留
吃海鲜强调味道鲜美,放置过夜会使它们鲜味全失,因此最好一顿吃完。
3、豆制品也很难保鲜。
夏天的室温本来就适合微生物生长,而豆腐含水较多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简直就像一个微生物培养基,因此,豆制品必须要吃当天生产的。
4、纯肉制品或炖肉先冷冻。
保存这类食物最好选择玻璃器皿或有釉质的瓷器。因为一些塑料器皿中所含的有害物质是脂溶性的,它们会随着油脂渗入食物中。荤素搭配的炒菜、炖烧菜等富含油脂的菜肴也一样。
另外,加醋的酸性菜肴具有一定腐蚀性,保存这类食物最好也选择性质稳定的器皿。
5、主食保存时区别对待。
馒头、花卷及饼类如果无法预计何时吃完,可以把它们放入冷冻层,零下15摄氏度一般能保存一周左右。
而米饭和粥类由于水分较大,最好密闭冷藏,在24小时内食用。人们往往忽略带馅主食的保存,实际上,很多食物变质引起的腹泻都跟它们有关,因此饺子和包子等也最好冷冻保存。
6、鱼类加热四五分钟
鱼类加工的菜中细菌很容易繁殖,上面的大肠杆菌在2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里,每8分钟就能够繁殖两倍,在五六个小时之内一个细菌就会变成一亿个。如此数量足以让你的肠胃感到不舒服。
所以,打包的鱼类一定要加热四五分钟。但时间过长,鱼中所含的优质蛋白、脂肪和丰富的维生素等有益于人体神经系统的营养素,也会损失较大。
7、肉类加热时放点醋
肉类和动物类的食品打包回去后再次加热,最好是加上一些醋。因为这类食品都含有比较丰富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加热后,会随着水分一同溢出。在加热的时候加上一些醋,这些物质遇上了醋酸就会合成醋酸钙,不仅提高了它的营养,还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吸收和利用。
8、海鲜类加热时加点佐料
贝类、海鲜类的食品在加热时最好另外加一些酒、葱、姜等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鲜,还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杀灭潜伏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防止引起肠胃不适。
特别是姜,在中医里具有杀菌和解毒(特别是鱼、虾、蟹之毒)的功效。
9、让剩菜大变身
上顿吃,下顿吃,没有了新鲜感,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次“剩菜大变身”了。
肉类凉拌、炒菜皆可。酱牛肉、酱肘子等最简单的变身方法就是凉拌,可把肉切片与新鲜蔬菜、调味料一起拌匀;也可以与胡萝卜、芹菜等蔬菜同炒。还可把酱肉剁碎,与青椒丁、香菜末等拌在一起,加在烧饼里做成肉夹馍。如果家中有小孩,把酱牛肉拍散剁碎,加盐、糖、酱油炒成肉松佐餐也不错。
煎炸鱼类,加热后往往口感又老又硬,其实可以加入彩椒、胡萝卜丁等重新红烧,以酱油和糖调味,就成了一道新菜。
家里蒸米饭,一次容易多。剩饭除了炒饭、煮粥外,还可将其打碎,加豆腐和鸡蛋做成米糊豆腐羹。此外,米饭还可以与土豆、肉末等搅拌,做成干炸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