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侦察

电子对抗侦察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为了削弱或破坏敌方电子设备效能而采取的电子技术措施。这种技术人为地辐射和转发电磁波或声波,制造假回波或吸收电磁波,以达到扰乱或欺骗对方电子设备,使其失效或降低效能。电子干扰按是否辐射能量,可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按干扰效果可分为杂波干扰和欺骗干扰。新式电子干扰系统均兼有杂波干扰和欺骗干扰两种工作状态,以造成恶劣的环境和虚假的多目标。干扰设备种类繁多。有源干扰有瞄准式、杂波-阻塞式、回答式和投掷式(辐射电磁波或红外线)。无源干扰包括无源诱饵和干扰物(反射材料)投放器。干扰物除箔条外,还有敷金属气悬体、激光干扰气悬体和空气电离气溶胶等。70年代以来,旨在降低飞机雷达散射截面和红外辐射强度的隐身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它能使敌方雷达(包括热雷达)的探测距离缩短一半或更多。

获取的情报

   电子对抗是随着电子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电子对抗的发展。1943年6月,英军在空袭汉堡的战斗中首次使用箔条干扰物。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综合运用了各种电子对抗手段,对顺利登陆起了重要作用。60年代以来, 电子对抗技术,特别是机载电子干扰系统,在对付高空侦察飞机和干扰 防空导弹 制导系统方面已成为有效的战争手段。

分类和任务

  主要是:敌方电子设备的技术参数,如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工作频率、调制方式、信号特征;雷达的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天线扫描方式、波束形状等。通过对技术参数的分析,可以确定电子设备的用途、类型。运用交会法或其他方法测定电子设备的位置。综合分析电子设备的类型、用途、位置、数量、工作规律和变动情况,还可获得敌军的编成、部署,武器系统的配备,以及行动企图等军事情报。

工具与实施

  分类和任务通常分为预先侦察和直接侦察:①预先侦察,是对敌方电子设备进行长期或定期侦察,经过综合分析,获得敌电子设备的全面情报,判断其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从而为制定电子对抗计划,研究电子对抗战术技术对策,发展电子对抗装备提供依据,并为直接侦察提供预先情报。②直接侦察,是在战役、战斗前夕及战役、战斗过程中,对战场电磁环境进行实时分析、识别,主要用来判断敌方目标威胁程度,及时向其运载兵器(飞机、舰船、坦克等)告警,以便采取机动、规避等措施;引导干扰机在频率和方向上对准目标,选择干扰样式,检验干扰效果;为电子防御提供干扰源辐射特性等情报;为摧毁辐射源指示目标位置等。电子对抗侦察,特别是预先侦察,通常应与其他军事侦察结合进行。

特点

  工具与实施根据不同的侦察任务使用不同的侦察工具实施。预先侦察多由电子侦察卫星、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船、地面电子侦察站和投掷式电子侦察设备实施。电子侦察卫星速度快,效率高,不受国界限制,能在短时间内对敌全境的电子设备进行普查。电子侦察飞机机动性好,搜索范围广,但受飞行时间的限制,多用于对敌局部地区进行详查。电子侦察船续航时间长,活动范围大,在航行中或锚泊时,可对敌方沿海地区、作战海域、岛屿、舰船上的电子设备进行侦察。地面电子侦察站平时多部署在边境地区,战时部署在主要作战方向上,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侦察范围较小,但可长期监视某一地区。投掷式电子侦察设备可用飞机、气球投放到敌方重要目标附近,所获情报可通过卫星、飞机中转发回。直接侦察则多由装载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兵器上的侦察设备,以及与电子干扰设备组成电子对抗系统的侦察设备实施。

电子对抗侦察 - 发展趋势

  电子对抗侦察的特点是:侦察距离远,范围广,获取信息多;情报及时、准确;组织实施隐蔽、保密;无论平时战时都可不间断进行等。但当敌方电子设备不工作或实施静默时,就无法获取情报。随着电磁信号环境日益复杂和电子防御措施的发展,对信号的分选、识别也更加困难。

  发展趋势电子对抗侦察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宽频带、高灵敏度、高截获概率、能适应复杂信号环境的侦察设备;提高对辐射源定位的精度,以满足火力摧毁的要求;进一步研究电子对抗侦察战术和提高电子对抗侦察部队、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