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

拉动内需

目录导航

内容

  4万亿元的投入,将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经济发展战役,必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带动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应该说,拉动内需已经成为各地寻求解决经济趋缓发展问题的共识,各地近来纷纷表态要以拉动内需来促进发展,这无疑是十分喜人的,只要步调一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真正“拉动内需”,合理的途径是政府在不该管的地方放松乃至取消管制,在该管的地方要坚决承担起责任,哪怕是起码的责任。前者叫不干预(等于鼓励)市场自由竞争和创新,后者叫维护市场秩序。

起因

  中国为什么会受影响呢?实际上是三种因素的重叠。 

  第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二,2008年中国经济本来就已到拐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10%以上的GDP增长率已持续了多年,这个增长率在当前世界原材料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是必然要下来的,刚好2008年也到了经济运行周期的拐点。 

  第三,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多年前,政府就一再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要把粗放型的经营、生产改成集约性的经营和生产。谈了很多,但问题是繁荣掩盖了矛盾,耽误了经济转型。经济形式好的时候,没人想到要抓紧时间转型,问题就一直拖着,直到今年矛盾才充分暴露出来。

成效

  十七大报告纵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时第一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因其内涵丰富,新意十足,与老百姓关系密切,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对这一提法十分兴奋。“这一提法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的优越性。” 

  将不断增加的税收通过财政倾斜让利于民,让民众享受更多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福利,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和风险,让民众敢消费、消费得起,消费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中国现在大约有2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包括返贫人口),在一些不适宜人类生存、自然生存环境无法改进的地区,应该实行移民政策。

  目前“智库”表达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到达最高层的渠道和作用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问题

  我们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贯彻中央决策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如何把这一历史机遇化为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如何真正让我们通过扩大内需的拉动,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以拉动内需促发展的战略不仅考验着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更考验着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驾驭大局的能力。

  目前,各地各部门都出台了一些贯彻中央拉动内需战略的措施,体现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无疑值得称道。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更好地领会中央的精神。如果一些地方的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总量上,而不是以此为契机去调整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水平、注重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步入发展的误区。近些年,一些地方由于发展理念出现了问题,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甚至留下了发展隐患。例如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不明、特色产业基础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清晰、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举措,单纯地以城市发展、基本建设扩张作为发展的目标,等等,导致畸形发展。正是因为还存在这种不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做法,我们就更有理由担心,在中央作出以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决策之时,会被某些地方把“经”念歪,从而留下发展的隐患。

观点

  在笔者看来,应对经济危机,解决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各地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实际的发展格局和布局,确保中央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拉动内需促发展的方向不动摇。拉动内需不能成为一些人树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借口,在资金流向、项目规划、审批、实施等方面必须严格把关,确保财尽其用,发挥最佳的效益。

  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就拉动内需制订了十项措施,同时还制订了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有效地监管。这十项措施,从确保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虑,也是今后各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措施一经出台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下一步,关键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如何在各地的发展实际中贯彻落实到位,从而确保国家政策在地方执行中不出现偏差。

  拉动内需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手段,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而这些都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