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对抗吊舱

电子对抗吊舱

目录导航

研发历程

直到1961年秋季,我们方才进行了一个为战斗机装备电子对抗设备的研究发展计划:美同空军战略航空兵当时已经拥有各种电子对抗设备:但是,尽管苏联防空体系装备地空导弹已有多年,我们的战斗机有关人员还是迟迟未能认识到,单凭机动飞行和速度是无法战胜地空导弹的.最初作出的决定是将电子对抗设备安装在一个可以在飞机外挂的吊舱之内,这样,就可以根据敌人的情况灵活处理,携带或不带这种外挂吊舱。

第一种供作战使用的电子对抗吊舱的研制工作进展得很慢,当最后终于到手以后,我们又遇到了更多的麻烦,电子对抗吊舱于1966年开始在战争中使用,但是它们的工作时好时坏,使作战指挥官们失去了信心。由于低空导弹的威胁在继续增长,于是产生了改进吊舱的迫切需要。1966年11月,我们在实战中重又使用了吊舱,人们很快就承认它是提高第7航空队潜在战斗力的最重要的一项新发展。虽然地空导弹的威胁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都很严重,但是这种吊舱却是我们第一种能够驾驭威胁的有效手段。

于是我们便立即进行实验,旨在找到一种理想的队形,使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电子对抗设备的保护,避免地空导弹的攻击,同时又使我们的飞机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以便抗击或攻击米格飞机。最有利于受到电子对抗设备保护的编队,在对付米格的攻击时又嫌过于密集。但是,如果僚机、双机和小队疏开过远,则各机相互之间又得到不电子对抗设备的保护:我们发现,吊舱能够充分保护得到的最小的机群是四机小队。如果一个四机小队分裂为两个双机组,除非间隔距离适当,否则是得不到足够的保护的。根据这一认识,我们拟定了一种由16架飞机组成的兵力。这种形式的安排为各小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如果一个小队离开了机群,只要小队内各机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各机还是能够获得足够的保护的。

用途

信息时代的战争,电子干扰和压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败,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子干扰对抗吊舱应运而生。其形状类似于导弹,装在专用电子战飞机或者战斗机上,用于对敌雷达实施大功率干扰或者对来袭导弹进行欺骗干扰,从而保护己方飞机的安全,使得己方战斗机编队成功遂行攻击任务。所以,以干扰对抗吊舱为代表的电子战吊舱和AESA雷达,被视为新一代战机作战效能的倍增器。

近年来,为应对多种任务需求,各国空军主力战机大都可兼顾电子战和对地攻击。然而,一些以空战为主的轻型战机本身缺少专用装备,为其配备专用吊舱就显得十分必要。

型号举例

KG300G(A)和KZ900。KG300G(A)机载小型干扰机作为小型电子对抗设备,适于配挂多种战斗机(如歼-7系列飞机)用以补充载机的有源自卫电子对抗能力。当载机受到敌机拦截时,对敌机载火控雷达实施有源自卫电子干扰,遂行空空自卫电子干扰任务,有效提高载机作战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KZ900机载侦察吊舱主要实现对地面、海面和机载雷达辐射源信号的截获、分选、识别、测向,获取作战区域电磁态势和辐射源目标情报信息,完善电子情报数据库,并为作战决策提供情报支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