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滑

脉滑

目录导航

中医术语

  是指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因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因此脉往来流利,应指滑利。若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妊娠与否。健康人脉滑而缓和,是营卫充实,气血充盈之象。滑脉须与近似脉紧脉、数脉相区别,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紧脉左右弹指,脉急;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滑脉与涩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滑脉常同短、浮、沉、数等脉兼见。

古典医籍论述

  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经脉图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语而足也。翕、张也。言脉升而开张也。忽焉而沉。言脉降而复也。奄、言奄忽之间。与奄观銍艾同义。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然其言雅。恐浅识者未易晓。

  滑脉之象,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脉经》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滑与数,皆往来流利。但滑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前却。前是前进,却是后退。进而复却,如珠之滚动。数脉的主要特征是往来急迫,而滚动之感不著。

  《濒湖脉学》曰:“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濒湖脉学平人见滑脉,乃气血旺盛。肾之平脉沉而软滑。以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聚于肾而藏之。精血同源,肾之精血充盛脉乃滑。又肾脉沉,乃封藏之象;滑为阳,乃火潜水中,故肾脉沉而软滑为平。孕妇聚血以养胎,故血盛而滑。

邪阻

  滑为邪盛有余之脉。邪气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激扬气血脉滑。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时,则与石搏击,激起波澜。故《金匮》水气病篇曰:“滑则为实。”

  可以导致滑脉的邪气很广,热盛、水蓄、血结,气壅、痰饮,食积等皆可致滑。如《伤寒论》??350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256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此言宿食致滑。《金匮》水气病篇:“沉滑相搏,血结胞门。”此言血结致滑。《金匮》脏腑经络篇:“滑则为气。”此言气壅而滑。《伤寒论》138条;“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言痰热致滑。以上皆为邪实而致脉滑。

  或问既为邪阻,脉何不沉、迟、细、涩、结而反滑?盖邪阻重者,气机阻滞亦重,气血通行艰难,故脉见沉迟细涩结之类,甚至脉闭伏而厥。若虽有邪阻,但邪阻不甚,气血与邪搏击而波澜涌起,则脉可滑。此滑必按之有力。

正虚脉滑

  正虚者,脉本不当滑。因气血已亏,鼓荡乏力。脉何由滑也。所以张路玉说:“滑脉无无力之象,无虚寒之理。”但是当正气虚衰较重,不能内固而外泄时;或正虚贼火内炽时,脉亦可滑。如《脉学辑要》云:“然虚家有反见滑脉者,乃元气外泄之候。”《脉理求真》亦曰:“或以气虚不能统摄阴火,脉见滑利者有之.”此滑当按之无力。

  临床因正虚而脉滑者,常见脾虚生痰者,亦滑而无力,或缓滑不任重按。

  若脉滑实坚搏弹指,乏和缓之象,乃胃气败。如真心脉“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此为真脏脉,乃大虚之象不得误认为实脉。

脉法之滑涩

  今天给大家讲脉法,滑涩。以前我们讲过,就是说脉法里有六残贼脉,弦紧浮滑沉涩。弦紧 浮滑沉涩皆是气血之偏。就是人身体得了六气之偏。而弦脉居于六残贼脉之首。所以呢,慢性病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为弦脉,或者兼挟有弦脉。我们今天讲的呢是滑涩之脉象。也是属 于六残贼脉之内。滑脉,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我们平常呢,看电视或者是听一些,一搭滑脉,妇女一搭滑脉,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是孕脉。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滑脉。另外一个涩脉 呢,其实在临床上并不太多,需要我们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以后,才能够对涩脉有一定的了 解。什么涩脉如青刀刮竹如雨沾沙。这都是我们古人对涩脉进行取类比象的描述。

我们先谈滑脉。滑脉是什么?滑脉按内经上最原始的解释,血多气少为滑。气多而血少则现 涩。这是这两种脉象的不同之处。这里呢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象象管道里,一个橡胶管,一个有弹性的橡胶管道里,它里面当它水多了以后,但推动力又不是太足,这时候它的 波动是比较缓和的。并没有那么太钢强。但由于水量比充沛,脉体比较稍微扩大一点,圆润 一些。所以这时候的脉象呢就叫滑脉。相反,什么叫涩脉呢?就好象橡皮管道里面水少了, 但推动的力量又非常足。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什么现象呢?它有些气泡。这个时候呢,整个脉道,收束些,也就是小一些。脉体是小一些。由于脉气,就是里面动力足吧,所以掺杂 一些气泡,它没有流利的感觉。这时候就是涩的现象。

  大家可以在临床上根据我说的去进行一些体会。古人讲,涩脉如雨沾沙,就象雨滴过来以后,沾的沙子一样,这是感觉。如青刀刮竹, 青刀刮竹也是感觉。 都是根据感觉, 你去刮也可认, 但跟青刀刮竹的涩不是一回事情。 就是说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象。

  咱们民间中医网上有一个李光宇脉学,大家想看可以看看。但是我觉得他那个不是脉学。他 那个已经不搞象了。已经都搞形而下的东西。都要把它类比出来都要量化。就差量化了。分 为什么弦什么弦。医学的东西, 你可以搞量化, 入门,但你一学到最后,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肯定都是象上的东西。它是一个多维的多方面的东西。你不能把它串到一条线上来对比。就 象大家都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你不可能划到一根线上,分个谁高谁下。谁97 分,谁 98 分, 谁多少分,用这个来衡量,没有意义。昨天有时间凑巧看到了李光宇脉学,所以跟大家谈一 谈,大家也可以仔细看一看。发表一下自已的看法。

  中医的脉学, 就是气血为一, 由一气分化而来的不同种的现象。 这不同种的现象就归于一点, 这才能达到就是说,知其道者,一言而蔽之,不知其道,流散无穷。世间万象吧,你观察是 越来越繁复,各有不同。但是,智者察其同, 愚者察其异,一定要掌握所有现象的共通之处, 它的根本之处。 持简以御繁。简易之道,我们老祖宗,易经中体会的, 认识万事万物的原则。

  滑脉,血盛而气虚,为阴脉。阴中有阳。所以呢,我们讲,滑脉分沉滑与浮滑。沉滑是阴中 阳升,浮滑是阴中阳(长)。我把这个逐段念一下: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 涩则血虚而气盛。这讲的是两方面不同的现象。血气也是不同现象的描述。就是一元真气化 现的不同状态。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肝脉是升达为用,以滑为体,阴为体 阳为用。涩脉呢,肺气是阳为体而阴为用。所以呢,肺气降而肝气要条达、升达。肺性收敛, 肝性升发。收敛则涩,升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 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长是什么,长是(自过其部),就是三部的话,三 部(条条),它主要讲的是寸尺部有余就叫长脉。寸尺部不足就叫短脉。临床中,长短脉是时 常见的。长则气滞,短则气衰,在临床上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 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者,阳也,而含阴,血者,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 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 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 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

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大家知道,滑涩是气血多少和偏盛的现象,不一定是血病也并不 一定是气伤。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 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 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家看最后这段,黄元御先生讲的是寸不过滑,尺不过涩。这段大家要好好的体会一下。在 临床上是有验证的。黄元御先生的脉法可以说是非常精湛的。

首先呢,黄元御先生明明白白的把滑涩脉讲出来了。我呢跟以前一样,随便提几个问题,大 家讨论讨论,然后加深一下理解。

  肝脉升发,故肝脉滑。升达所以沉滑。收敛位于上所以浮涩。现在,如果肝脉涩而肺脉滑是 个什么现象呢?肝脉为什么涩呢,肝脉涩又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可以通过这个话栏打一打。 为什么会肝脉涩呢?肝脉涩其实比较常见。很多病人肝脉弦涩。临床上肝脉涩的病人多,非 常多。因为呢,经常遇见以前有过肝病的,或者长期情志抑郁的病人肝脉涩的多。还有肺脉 滑的病人也多。

我先讲肝脉涩。肝脉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为什么会肝脉涩?

大家知道,肝脉涩呢,涩为气多而血少。本来肝脉应该滑,木气应该荣达,应该是血多而气 少。血虚不一定出现涩脉。因为血虚呢,血虚脉会细,浮细。可能会精伤,不一定会肝脉涩。 涩是什么现象的,按内经的说法就是“气多而血少”。气多而血少是什么,血是什么,血指营 血,不是指荣卫之气,都讲的是脉动。一种是升发是营气,一种收敛是卫气。荣卫交流,流 动的。伤寒论中,所谓营之于卫皆阳也,都是脉动的这一股阳气。现在出现就是说脉涩不流 利。肝主藏血本身是,水中生木脉道不流利,就是说肝气有阻涩,多是血虚还有淤滞,导致 肝脉容易有涩脉。这时候就要分:有时候涩而有力,有时候涩而无力。涩而无力可能就是精 气两亏,涩而有力有时候考虑还是血虚有淤滞。一般有淤的话,血一般都虚。旧血淤滞新血 难生啊。所以如果我们活血化淤的话,用药不能太温燥,用药太过燥烈了以后,本身就可能 耗血动风。以前对火神派了解比较多的人大家可以注意一些。

这里面黄元御先生还讲了,“尺应滑而变涩,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 这讲得是左寸。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肺脉之浮,浮涩而短。再一个尺过于涩, 尺过于涩这是什么,有余,涩而有力。肝木不升而淋痢作,肝木相火郁现于下。这肯定是中 焦湿阻了,尺涩而精不足,我们看任何一个脉象,首先是查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看浮涩 还是沉涩,是有余之涩还是不足之涩。

  尺应涩而变滑,这个应什么意思,是应该的应还是本来就应该滑。我们知道尺分两尺。两尺 是不一样的,右尺脉,可以应命门的象,而左尺脉应肾水之象,是要沉,脉如盈,它是要沉 而滑。有这种滑象。所以呢,左尺跟右尺不一样,左寸和右寸也不一样。临床之中就是说肝 脉涩, 涩而郁于下的话,则不升, 就有泌尿系统感染、 痢疾啊这些种种不同的变化。但是呢, 这两种也变化也是不同, 为什么会泌尿系感染啊, 泌尿系感染多在于血份, 所以我们要利水, 要养血荣肝,从这个角度走。如果出现大便不畅,大便没有浓血,没有血便的话,是什么? 肝气郁于下,导致阳明经气不收,克伐的是大肠经的气,所以就导致大便不畅。那么阳明经 气欲收,肝木欲盗泄,这边欲收涩,所以导致大便不畅。这个时候呢,如果郁热抟结血分的 话,就会出现拉痢疾,淋痢。这就是一种湿热的现象。黄元御先生治疗淋痢的治法跟古代的 治法不太一样。一般呢,水路,病发多以小便为主,融肝木所以利水。病在大便,产生这种 浓血便,这时候要考虑有没有浓血, 如果没有浓血, 光是淤滞的话, 肯定走气路,可以通下, 可以在荣升肝木的基础上可以通腑。 如果是浓血便的话, 这时候要考虑, 活血以及泄下疗法。 所以说呢,肝脉应滑而反涩的,肝木不能荣升了,木气就必然下陷,必然下陷就会产生一些 现象,比如尺脉弦涩,尤其是左尺脉弦涩。这往往是水不涵木。浮为水不涵木,沉则水寒木 枯,一种是从阳化,一种是阴化。

  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下,如果现在肺脉不浮涩,浮滑而大,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 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大家可以想想,肺脉为什么浮滑呢?肺脉浮滑,可以大也可以不大, 这在临床上这种脉象非常多。就是说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 事也。就是说肺脉过于浮滑了以后,应现的是咽喉、五官等的病变。而右,阳明主降,在临 床上右寸脉浮滑而大偏于内邪的时候,这时候合病往往是慢性咽炎,如果是过于滑大,能预 见到,这时候可能是甲状腺有疾病,然后是甲状腺囊肿啊之类的。如果左寸脉偏于浮大,问 题就比右寸脉浮大复杂一些。因为左寸脉浮大是什么?左主为阳升。现在左寸脉浮大呢,就 表示开散的时候有淤滞,滞的时候,治疗的时候就不应该光用降,要注意开达,开达了以后

才能降。所以说我们先疏散,先发表了以后才能够收敛。

所以在脉决里讲,左手脉一浮大了,往往是有表邪,导致人身体气机受束了,太阳经气不能 开。所以我们对左寸大右寸大进行这样的描述,当然在临床上,很多病人心火过盛,肝脉浮 滑,寸脉浮大,心火大为先,这时候,一个是要治疗心火。

  寸脉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右寸脉大的话,往往是因为饮食,伤食、伤寒,寒食上 犯导致的,所以右寸脉滑。右寸脉过涩呢这就是病,黄元御先生讲,寸脉应滑而变涩,本来 是滑呀,气盛,稍带涩象这时候变成了气痞而不通。一定要会读原文,如果你不会解读原文 的话,过去古人讲,学富深思,这是对人比较高的评价,就是说这人擅于深入思考。你象尺 应涩而变滑,是什么涩啊,尺脉是沉涩,变滑,变什么滑呢?浮滑。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 而不藏,相火不收。这里面讲浮沉之间还是有隐藏之意。寸应滑而变涩,寸脉本应浮。右脉 主肺气,主阳卫,阳卫不足了以后,气不足了以后,经常会遇到两寸脉弱这种病人,沉涩而 弱,这是气痞而不通。但这时候你要看,弱中涩,有涩的话为气多而血少。为什么会气多, 因为气痞而不通,气淤滞了才会有余。所以,我们看问题的时候,黄先生教给我们说,哪块 有余,有余是因为不足而来的,哪块不足,不足是因为有余而来,有余往往是不足。这是需 要我们反复体会的。

在临床上很多人,搭完脉后,说是有肝炎,肺炎,胆囊炎,或者高血压冠心病之流等等,可 以根据临床经验去判断,但这个不是从脉直接得来的。是根据一些临床经验慢慢推来的。这 是完全可能的。在临床上仔细思索后自已也会探讨。这不奇怪。

◆问:在临床上平人脉多吗?

■答:什么叫平人脉我先告诉大家,平人之脉首先要应于时,而且呢应于四

时以后,五脏六 部之间的脉,有胃气,有根气,有神气。或也可弱一些,六部之脉无反象,然后可以论五脏 六腑先天禀赋的有余和不足,这就叫平人。真正的平人,临床上我基本上没见过。

◆问:四岁小孩长期鼻塞不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便溏,扁桃体肿大,深,痒,舌苔白腻。

■答:四岁小孩,应该给出两手脉,即使不给两手脉象,也要看指纹。现在小孩啊,三岁就 可以看脉。不用单看指纹。

小儿脉一般是滑数的,我们看小儿脉主要是看有没有滑象,小儿脉就象春天一样,春脉就是 肝脉,肝脉应滑象,小儿脉本身就滑的。然后是小儿的脉率本来就快,数。小孩脉主要摸他 两个手的脉, 两手哪个过于浮过于沉, 有没有细涩, 如果没有这几点, 这样先可以不用管它。 然后呢,小孩三部脉不太清,不太明, 只能根据大象,两部脉的大象。 用一拇指然后统关部。

小孩长期鼻塞不通,心肺有疾而鼻为不利、不通,因为肺不降,长期鼻塞为肺气不能潜降, 肺气不能潜降又分一个虚和实, 什么叫实呢, 实则邪气盛, 阳明小阳之气上攻, 导致郁于上, 相火郁于上,为实。什么为虚呢?正气虚,不足,精气夺则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这是肺胃这一道有淤滞不通。有鼻涕,肺有积液为涕,气化不利。便溏为下泄导致的。扁桃体 生理性肿大,痒的人呢,肺主皮毛,少阳相火气上泛于肺,所以发生痒。所以这个病人的现 象呢,太阴肯定是寒湿的,太阴既然有寒湿,理中肯定要用。理中如果化裁一下,单用白术 干姜就行了。中焦有滞的话用白术,上焦肺气臃滞有痰湿明显的话用人参。参术两味药可用 可不用,但是茯苓干姜。扁桃体生理性肿大,咽部肿大一般也是少阳火象。所以这个病人, 治这个小孩,鼻塞不通,首先要降少阳,降少阳,降阳明。大便溏,它就是湿,厥阴之上中 见少阳,下则为厥阴,上则为少阳,厥阴一定要温升,这时候就要看,这时候化火的多少, 然后是湿,如果有燥,如果燥扰的现象,荣升肝木的时候我们只用点归芍就行了,而不用归 桂,然后再加上清降相火的药。

肺金要清,时常不清则化燥。中医有个方子,叫霍胆丸,纯粹是从肺部清达相火,为什么叫 霍胆丸呢,少阳胆气相火之气上逆,霍胆丸治疗相火上逆的鼻炎还可以,但也只是权法。

寸滑阳实,胸中塞满吐逆,关滑气满食即吐。尺滑蓄血,蓄血是什么意思,代表血气有点臃 滞明, 是因为肝气不足,不升而郁于下,所认导致的暂时血气有余, 尺滑蓄血, 并不是血淤。 血一旦由蓄转淤的时候,这时候就会由滑转涩了。

◆问:这个病人渴而多饮,多尿,擅饥多食。

■答:阳明病有多尿,为什么阳明病尿频多尿?在伤寒论上有这条,阳明病在临床上有尿崩 症,有用白虎汤、白虎人参汤治愈的案例,是常见的。为什么会多尿,大有都知道,阳明之 气本降,主收敛,阳明之气不能收敛了以后,导致小便也不能敛,肾水之气也不藏,所以呢 多尿、尿频。金气不能收吧。胎白腻,光凭这点来看,中土从于湿化,舌胎上有芒刺,左脉 沉细,右关脉寸尺沉细。右关呢,主脾土,一般呢,脾土之脉以缓为主,涩完了是缓,缓完 了要收,就是说脾土之脉以收以沉为顺。现在脾土之脉是浮了,浮了以后,就是土气不足, 胃强而脾弱。右关脉弦大,如果右关脉能搭出弦脉的话,这就是有肝木克伐之象,所以呢是 右边少阳、阳明之火都不降。所以说,内经有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就是这个现象。二阳之病,少阳、阳明逆于上了以后, 阳气消烁,产生了这种多饮多尿,这个病人要怎么治呢,首先要治标,治标要怎么治呢,左 脉沉细,左脉应该沉滑,沉滑为升,浮滑为长,既然不能沉滑,代表血份不足,左脉沉细, 脉道血份不足。这个时候,要荣升肝木,要滋水涵木,怎么样滋水涵木,就是要养阴,养肾 阴。在临床上呢,养肾阴用什么?脾阴的山药,熟地、玉竹等等这类药。降上焦阳明呢,天 花粉,玄参,敛降浮游之火,然后是肝脾可以疏达。舌胎白腻,苍术化中焦之湿,干姜茯苓 都要用。上焦呢,石膏,多渴多饮的话,石膏一定要用。石膏花粉,多饮多渴甚至生地都可 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下。给大家就是说,用药的过程中,中土一定要运化, 中土寒湿了, 茯苓干姜就要用。下面水不涵木,有阴份不足,就要用滋阴药。上焦阳明之气不降,这个病 舌胎上有芒刺,关键是少阳阳明不得敛。所以必须要清降少阳阳明,上焦黄芩都要用。清敛 上焦,麦冬、五味,养肺胃之阴,清降阳明,中焦茯苓干姜还要用,要燥湿,如果不燥湿的 话,这些养阴药化都化不掉。一心这个问题呢,上焦要清敛。为何左肝脉没有弦象?什么叫 弦啊,弦是欲升而不得升,则会出现郁象。而这个病人,左关脉只有细脉来说,他的阳气已 经虚衰了。如果阳气没有虚衰,就是说,阳气郁发,由会出现玄象,或者大象。象黄元御先 生讲的就是说由左关脉浮而见肝气有余, 肝气为什么有余呢?因为肝脾之阳不足, 升达不上 去,导致阴虚而郁。象你这个病人,他连郁的资本都没有了。而这个病主要导致的是少阳阳 明之气不得敛降为主,不收为主,而不是不升。所以治这个病的时候,主要以清敛、荣、温 化中下为主。而不能说是考虑升的问题。当然你把右边敛下来以后,左肝有时候可能会弦, 所以敛潜的力量都没有只是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代表这个病人的病因没有在左关木郁塞, 有 的病人,他一直左关病弦涩,有力,或者无力,或者浮,或者沉,都有弦涩的现象,这代表 他受病之源,起之于左边,肝部脉。你这个病人的受病之源,在于右路金水不得敛降,这个是他受病之因。夜尿四五次,一般多为后半夜,为什么呢?子时一阳生,到了丑时、寅时阳 气就要升达了。现在这个阳气一萌动了以后,由于肾水不能收藏,马上盗泄于下,所以后半 夜尿多,往往是下焦肾气不得以收藏。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助肾气封藏。当然对于这个病人 来说呢,他是精气不足不得以收藏,所以要考虑滋养脏腑精气,需要滋阴。但对于有些病人 来说,是由于阳气不足不得收藏,这是下焦虚寒,阳不能化阴而导致的不能收藏,就象黄元 先生讲的,三焦不归,然后导致的下焦不归。实则癃闭,虚则遗溺,下焦阳气不足了以后, 导致了晚上遗溺啊,小便控制不住或小便多啊。这种的阳气虚而不固的这种遗溺呢,多在前 半夜后半夜,没有明显的规律,前半夜也多,而且经常有尿失禁的现象。

◆问:抵当汤和桃核承气汤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种方子是伤寒论里的,还是有差别的,一个是心如狂,一个是血热已经凝聚了下 焦了。心如狂,心发狂这是两种概念。抵当汤有表症,桃核承气没有。在临床上来说,抵当 汤是郁热已结于内,桃核承气汤是郁热未结,这是两者的区别。抵当汤的病人,下焦必有宿 疾,然后结于外感,病程非常长。这两种的病程不一样。抵当汤为什么有表症呢,可能是伤 寒论认为有宿疾而导致的有表症的现象, 宿疾为阴而引起的。 而桃核承气本身就是由于外寒 了以后,平常由于病人生活不当啊,热结入膀胱了,导致少腹集结。这个时候,里气并没有 结聚。看这个问题,有个侧重问题。就跟我们人发病一样,我时候,它是因为长期在里面有 郁气, 它到一定的时候,郁气发出去了,这个时候治疗感冒,要顺其发展, 要开达营卫之气。 第二种是外感邪气,不正之气,戾气的话,一外感了以后,邪气盛,郁阻脉络,马上出现有 余之相。这时候就需要清解。所以要根据表里不同,侧重点就不一样。如果是里面的,长久 的本身就於滞了,从热化的时候,象温病,一路都要清热,这是因为冬不藏精了,里面阳本 来就浮动,这时候一路都要清热。如果里病为次,然后是外受之病为先的呢,我们就应该以 解外为主。所以每个人发病有主有次。每个人发病必然是三方面因素都结合的,有里有表再 有生活规律不当, 正气虚弱, 三方面因素凑到一块然后犯的。 这三方面的因素都找出了以后, 分一下主次,我们就知道用药之先后,走近道。

◆问:清肺金的药如何运用。

■答:肺金就是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是因为虚逆了还是实逆了,是因为胃气逆了导

致的肺金不降,还是少阳火胆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所以原因不同,我们用药也就不同。 以致于下元水犯高原,寒水射肺也可以肺金不降,那时候可以用附子生姜,降肺。所以根据 不同种的原因,不同清肺金。不能象现在科学一样,什么症,肝脾不调,用什么药。什么肺 肾阴虚,用什么汤头,这不行。这把中医都僵化掉了。所认我们古人讲就是说,方有执,守 法不如守方,守症不如守方。至于痰淤、火淤,还有各种淤滞,要通过病例具体看,不能说 单纯的。一盘来说,要清降肺金,证明肺里面有火了,要清肺金的话,肺胃是一路的,要降 肺先降胃,清清胆胃胆胃清了,肺气清,胃气降了肺气也容易降。而且肺气呢有时候也要看 看,肺气是不开不降,左寸脉你看大不大,左关脉如果有浮象,有表症,肺气不开,你还得 开降,宣一宣肺,里面要用辛散的药。

◆问:麦冬、玄参怎么选用。

■答:我就不给你讲了,这是本草里的药,好好学一下本草就知道了。这两味药的药性明显 不一样。麦冬呢你一看,玄参,玄参黑色的,入肾,可以敛少阳经浮火,麦冬入中焦胃,治 疗伤食,中焦亏虚这种病的。

◆问:右寸脉上鱼。

■答:以前给大家讲过,有富有溢,脉都溢上来了,阴气乘阳,已经把阳气往上逼了,肺胃 不得潜降。中土左升右降。现在左不能升右不能降,右不得降呢,右路是一套腑气,腑气是 浊邪,不得通降,就没有胃口了。胃不能受纳、便秘这一套,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 得和降,往下浮动。这个一看,阴不得合降,首先砂半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肯定是阴症, 中下阴症,上面还有阳症,头疼,要看上面的阳症化现的怎么样了。化现的是燥呢还是从阴 化湿呢,平常口干口苦有没有,需不需要清阳明少阳呢,不需要的话,直接温下元就行,当 然长期便秘,看看需不需要用点生白术啊,是不是肠道不能润通,是不是用点当归。相反还 要看看左脉,左脉如果关脉大的话,是不是用点桂芍,相机而用。对于便秘时间长的,六腑 以通为用,主要用大黄,有积滞在那,先要推陈致新,肠道有淤,肠道为多气多血之腑,往 往带点血淤气结,大黄这味药本身就是活血的,可以用点生军、酒军都行。几剂药通下去, 完了以后把方子再转回来,这个案列就讲这么多。

右路三阳潜降,由天而入地,左路三阴由地而升天,右路三阳必须潜降,首先是太阳,太阳 一开,然后阳明少阳,通降要敛降。知道这几点就行了,关键是中元,中州的问题,脾升则 胃降,脾不升则胃不降。所以中土,枢机一定要转动,然后是下元的元阳之气能得化。人身 是一元真气盈缩的体现。 所以我建议学黄元御的人一定要看郑寿全先生的书, 领会郑寿全的 书,然后再轮廓黄元御先生的书,这两者融会贯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