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猴最奇特之处在于眼睛。在小小的脸庞上,长着两只圆溜溜的特别大的眼睛,眼珠的直径可以超过1cm,和它的小身体很不相称,好像戴着一副特大的旧式老花眼镜。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眼镜猴。
眼镜猴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灵长类动物,体形很小。眼镜猴的身体只有9~16cm大,身长85~160mm,尾长130~270mm,体重80~165g,是体形极小的一种灵长动物。背毛质地眼镜猴柔软,为带有银色光泽的灰毛,腹毛浅灰色。头圆,吻及颈镀,耳壳薄而无毛,眼睛非常大,直径达16mm。前肢短、后肢长,趾尖有圆形吸盘,可以在许多光滑的物体表面停留。头大而圆,眼睛特大,脸盘向前,眶间隔薄。眼适于夜视,视网膜没有视锥。颈短,这是许多跳跃类群的特征。
除第二和第三趾有爪外,其余各指、趾均具扁甲。后肢长,胚骨和诽骨溶合,而附骨特长,因而有附猴之称。尾细长,尾端多毛。
眼镜猴的脑袋能够转动180°,因此视野非常广阔。在它们的趾端有一个盘子形状的肉垫,这就可以使它们能牢牢地攀附在树枝上。
眼镜猴还有一条长出身体几乎一倍的尾巴,起着平衡和支柱作用的。
因为这条尾巴,眼镜猴不仅能准确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 也可以稳稳地趴在树枝上不掉下来。
在短短的脸面上,有一个短而尖突的嘴巴和很大的犬齿,眼镜猴的每一只眼睛重达3g,比它的脑子还重。眼镜猴对危险非常敏感,甚至在休息时,也会睁着一只眼。眼镜猴的大眼睛,非常适于夜间捕食。它们吃昆虫、青蛙、蜥蜴及鸟类。有一种眼镜猴还能够捕食比它们自身大的鸟与毒蛇。眼镜猴个儿大小如大家鼠,全身呈黄褐色,乍一望去仿佛一只褐家鼠。
如按照身体的比例来计算的话,眼镜猴在灵长类动物中眼睛最大、耳朵最大、趾骨最长。[1]
它们的两只膜状的耳朵也特别大,不时地在扇动着,所以听觉非常灵敏,只要周围稍稍有一点动静,就能够觉察出来。令人奇怪的是,眼镜猴在睡觉的时候,两只大耳朵会随意地折叠起来,将外界的声音隔绝。
![]() |
![]() |
![]() |
![]() |
眼镜猴是东南亚是热带和亚热带茂密森林中的树栖动物,喜欢生活在茂密的次生林和灌丛中,原始林中也有分布。
雌兽长有2—3对乳头,怀孕期为180天左右,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后只有6厘米长,身上被有绒毛,眼睛已经睁开。
眼镜猴能身体不动而让头几乎整整转动一圈。这有助于它发现猎物和避开像猫头鹰与小猫等敌人。有高度适应树上跳跃的能力,能在树间十分准确的跳跃3m多远的距离,可以用四肢行走,靠后肢眼镜猴在地面上跳跃或奔跑,还能爬树,也能从树干下滑,圆盘状的指垫多少有吸盘的作用,利于攀缘。多独栖,有时成对栖息,每对产一仔。雌猴怀胎6个月便生产,幼猴一出世便能抓住母亲或紧抱树枝。眼镜猴1年1胎。
眼镜猴会笨拙地沿着树枝慢吞吞地挪地,但通常它们是通过跳跃来移动的。跳跃时,它们突然伸直自己长长的后腿跳向空中,再落在距自己2m远的另一棵树上。如果有必要,它还能中途拐弯。
小眼镜猴生下来时就己发育得很好。它们有厚实的毛皮,眼睛也是睁开的,一生下来就能爬,能抓往母亲的毛。如果母猴要走比较长的路,它会将幼仔衔在口中带着走。
眼镜猴分布于苏门答腊南部和菲律宾的萨马岛、莱特岛、迪纳加特岛锡亚高岛、薄荷岛和棉兰老岛等岛屿。数量稀少,是濒危物种,受到保护。全世界共有4种,除了侏儒眼镜猴外,还有一种也分布于苏拉威西岛上,叫做苏岛眼镜猴;另一种叫菲律宾眼镜猴,分布于菲律宾棉兰老岛、萨马岛和莱特岛等地;再一种叫巽他眼镜猴(也叫马来眼镜猴、邦加眼镜猴),分布于大巽他群岛以及新加坡邦加岛等地。
眼镜猴寿命在15-20年,以蟋蟀为食,而且极其恋乡,离开了这块土地就会死去,在菲律宾人们曾试图带到其他地方喂养,均以失败告终。野生环境中的眼镜猴非常害羞,它们当然不习惯于人打交道。只有在人工饲养环境里长大的少数眼镜猴,才不介意这种轻柔友好的接触。除了睡觉和抱着树枝发呆,眼镜猴最关心的就只有吃虫子了。
眼镜猴是东南亚热带茂密森林中的树栖动物,生活在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和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一带。由于菲律宾的森林越来越少,使眼镜猴失去适合栖息的环境,因而面临绝种的边缘。眼镜猴一年只能产下一个宝宝,由于数量已经很少,它已经成为濒危动物。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
1921年,当最后一只侏儒眼镜猴被制成标本收藏在博物馆,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侏儒眼镜猴可能已经灭绝了。眼镜猴
2008年,这种像老鼠一样大小的灵长类动物被科学家意外地发现,原来它们一直隐藏在印度尼西亚茂密山林中。美国研究人员随同一支印尼当地的科研小组前往该处海拔2100多米的山顶上探察,终于发现了4只侏儒眼镜猴,并且成功捕获了2只雄性和1只雌性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