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
“镜子”是我偏爱的一个意象,它有几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中,比如《镜与灯》里面,“镜子”是指反映生活,映照生活,镜像是作为真实的副本。但是在拉康之后,在西方理论中,“镜子”就更加普遍地用作一种幻象。我也经常开玩笑说拉康的“镜子”更接近于《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它是一种幻,也是一种真,不过它不是一种物象的真,而是一种本质的真。这个对电影理论的影响很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镜像”这个隐喻来表现,因为在有了电影以后,人们一直用各种隐喻来谈银幕,最早的时候是用“画框”,接着开始用“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去看世界,后来人们更喜欢用“镜子”。
我个人之所以非常喜欢“镜子”这个意象,是因为它是生活的再现,各种各样的再现,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幻象的投射,或者是某种我们不自知、无法正视的真实。到了后来,镜像也发展出它的意识形态蕴含,一个有效的意识形态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已,获得自己社会生存的合法性。
我很小的时候看过“爱丽丝镜中奇遇”,你想象自己进入到镜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相反的,这种状态也很像我们很多时候的文化情景,我们以为在反抗什么批判什么逃离什么,但是如果在镜子当中,你却离它越来越近;又或者相反,我们追求什么梦想什么,但是在幻象当中我们又在远离它。所以我觉得“镜子”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比喻,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力但要谨慎使用的电影造型语言,一旦出现镜子就会出现两个形象,一个镜子外的一个镜子内的,它会形成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视觉表述,有时候内心的彷徨、分裂还有你所处的现实其实是一个幻象等,会形成一个很有趣的表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