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

目录导航

剧情介绍

该剧为六场历史舞剧。在丝绸之路上,各国商旅络绎不绝。突然狂风四起,老画工神笔张带着女儿英娘救起了昏倒在沙漠的波斯商人伊努思。但在途中,英娘被强盗劫去。数年后,在敦煌市场,神笔张找到了女儿,但英娘已沦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伊努思为英娘赎身,父女团聚。莫高窟中,神笔张按照女儿的舞姿画出了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掌管贸易的市曹企图霸占英娘,英娘跟伊努思到波斯避难。英娘与波斯人们朝夕相处,互授技艺。伊努思奉命率商队使唐,英娘也相随回到祖国。市曹唆使戏班拦劫商队。神笔张点起烽火报警救下商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1]

丝路花雨是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剧是首创于1979年,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丝》“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 此后多年,此剧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所到之处盛况空前,期间还先后到中国香港等地区以及朝鲜、日本、意大利、泰国、法国、拉脱维亚等国家,至今已演出了1800多场,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丝路花雨》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劳动,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

2008年8月,创新修排后的舞剧《丝路花雨》赴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一连五场演出,热烈而不息的掌声传递出观众29年来未曾中断的“丝路花雨”情结。《丝路花雨》以其极高的上座率再次证明了经典的无穷魅力,再次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2017年5月,改版后的《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常态化演出。

主创介绍

演出单位:[2]甘肃省歌舞剧院

编导: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晏建中

助理编导:张聚芳、安建、徐成华

作曲:韩中才、呼廷、焦凯。

舞美设计:李明强、杨前(布景)

演出者主要演员:贺燕云、张丽(饰英娘A、B)

仲明华、吴鸿玉(饰神笔张A、B)

李为民(饰伊努思),吴鸿玉(饰河西节度使)

张稷(饰强人窦虎),贾士铭(饰市曹)

《丝路花雨》封面照合集《丝路花雨》封面照合集(4)乐队:甘肃省歌舞团中西混合乐队

大事记

《丝路花雨》中,著名的“反弹琵琶”舞姿1979年5月23日,《丝路花雨》剧正式立于舞台,丝路花雨并于同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30周年,赴北京演出28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11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专场文艺晚会,受到在京各级领导的赞许。之后的11月至12月在广州演出30场,并与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录制了《丝路花雨》选曲盒式磁带。

1979年底应新华社香港分社和联艺公司的邀请,赴香港商业演出15场,引起海内外极大反响,称其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

1980年《丝路花雨》在全国各地巡演193场,在中国文艺界刮起一股强劲的敦煌艺术旋风,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轰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丝路花雨》剧照1981年6月《丝路花雨》剧应外国友人邀请,赴朝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演出23场,并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1982年3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丝路花雨》彩色银幕艺术片。

同年,《丝路花雨》荣登世界第一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亚洲 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1994年《丝路花雨》剧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上,《丝路花雨》作为唯一的一台节目,做了祝贺演出。

《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至今,共演出1500余场,观众达310多万人次。2004年10月,《丝路花雨》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

2011年10月18日,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丝路花雨》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成功签约,拿到了近50场的演出订单。

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是中国目前举办的规模最大、交流活动最丰富的国际性演出交易会。经过12年的成功运作,已成为众多国内外演艺机构、表演团体以及艺术家们走进中国演出市场、结识中国和各国演艺界同行的重要平台。

在当天进行的签约仪式上,甘肃省歌舞剧院分别与上海文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歌乐视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了近50场的舞剧《丝路花雨》的演出协议。[3]

2016年9月,2016版《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献礼演出。[4]

2017年5月,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正式常态化演出。[5]

2018年5月4日,《丝路花雨》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作为第十八届“相约北京”艺术节的重点项目,来自甘肃歌舞剧院的50名舞者,为首都人民展开了丝绸之路上一幅瑰丽多彩的艺术画卷。[6]

欧洲巡演

丝路漫漫

花落缤纷

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在西北大漠诞生。编创者们从敦煌莫高窟的2000多尊彩塑、4万多平方米壁画中寻找灵感,将一个个孤立静止的画面,编织成一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一幅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

《丝路花雨》“复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也开启了一条传播中华文化之路。32年前,《丝路花雨》首次在意大利和法国演出,获得欧洲观众的赞赏。1月8日至24日,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风韵”品牌活动的支持下,《丝路花雨》以商业巡演的崭新姿态,从伦敦行至巴黎,再抵法兰克福,回归阔别了32年的欧洲舞台。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讲述“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一个不被了解的中国”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诗人歌德在故乡法兰克福写下不朽诗篇《浮士德》。他一定想不到,200多年后,他所神往的那个东方国度,以音乐和舞蹈栩栩如生地“复活”了古老敦煌,并搬上了法兰克福的舞台。

这是《丝路花雨》首次在德国演出,也是欧洲巡演的最后一站。正如歌德在中国拥有无数知音,“丝绸之路”对于德国人也颇富吸引力。连续两天,1800个座位的世纪大厅剧场灯火通明、热闹非常。德国观众被舞台上一幕幕悲欢离合深深打动,不断以热烈掌声表达着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独特的《丝路花雨》,让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克里斯汀娜惊喜:“它不像我们常看到的京剧、昆曲等传统中国艺术,《丝路花雨》的表达方式非常现代、极富诗意。没有一句语言,艺术家借用舞蹈,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富有开放、包容等现代意识的中国,一个并未引起西方人足够了解和重视的中国。”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德国《图片报》在报道中评价:“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肢体表现令人惊讶,他们融合了古典芭蕾和杂技的舞蹈艺术语汇,通过细节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感染了全体观众。”

在法国,《丝路花雨》受到热情的礼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记得,1985年第一次常驻法国,法国朋友与他谈到的第一场中国演出便是《丝路花雨》。“《丝路花雨》首次在法演出被视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在今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谈论《丝路花雨》,并再度在巴黎上演这一经典,对中法文化交流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在巴黎,《丝路花雨》不仅与老友叙旧,也结识了众多新朋。《丝路花雨》上演的剧场建于18世纪,红色天鹅绒和璀璨灯光包裹的剧场彰显着品位。盛装打扮的法国观众,坐满了整个剧场。谢幕时分,掌声持续了整整8分钟,“Bravo!(太棒了)”“Bravo!(太棒了)”的欢呼声响彻耳畔。演出完毕,不舍离开的观众将几位主要演员团团围住,握手、拥抱、合影、签名,喜爱之情似乎总也道不尽。当演员乘坐大巴驶离剧场时,沿途仍收到不少观众的挥手致意。“优雅”“诗意”“视觉盛宴”,成为《费加罗报》《娱乐》和《巴黎文化生活》等法国媒体不约而同的评价。

而在此次巡演的首站,位于伦敦西区的孔雀剧场,连演三场的《丝路花雨》成为一时间伦敦文化生活的话题。孔雀剧场隶属的伦敦萨德勒斯·威尔斯艺术中心,拥有大批忠实的剧场观众,在该中心上演的华人表演艺术团体是台湾的“云门舞集”。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英国上议院副议长贝茨勋爵夫妇、英中贸协主席沙逊勋爵夫妇、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纳斯爵士夫妇、英国首相外事秘书卡森夫妇等政要名流出席了首场演出,并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英国剧院艺术导刊》评论说:《丝路花雨》充满了目不暇接的腾跃和不可思议的平衡感,其整体色调和图案,以及神话般的服装,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美感。

春风化雨

沁人心脾

“文化传播若拒绝市场,便丧失了主流观众和影响力”

在莎士比亚的故乡,伦敦西区聚集了40多家各式剧院,被称为世界戏剧中心;在拥有深厚艺术传统的法国,仅周末的巴黎就有上百场的商业文化活动;在德国,崇尚音乐与哲学的德国人,向来不缺少艺术的滋养和震撼。一出来自中国的舞剧《丝路花雨》为何有魄力、有能力走出一条商业巡演的道路?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张树新深有体会,“过去,中国演出能在海外市场立住脚的多是杂技和武术,丰富多元的中国舞台艺术无缘主流市场,遮蔽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张树新认为,创办“中华风韵”品牌活动,初衷便是整合国内的剧目资源和国外的演出渠道,让中国经典的演出剧目与国际主流传播平台对接,向更多的外国观众传播多样、多元的中国文化。

“一部艺术作品到底魅力几何,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检验。”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说,“《丝路花雨》的创作遵从的既不是政治主题,也不是商业诉求,而是唯美的艺术追求。”1979年,艺术家集体创作《丝路花雨》,七易其稿才最终完成。2008年,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又以开放的文化态度进行了升级。加入“中华风韵”,他们根据欧美市场的欣赏习惯和巡演需要,进行了“瘦身”:将百人剧组削减为68人,压缩时长,删减部分剧情,加快了故事节奏。随《丝路花雨》在数十个国家、数百个城市演出之后,陆金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体会深切:“文化传播不是唯我独尊,独尊只能沦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卡拉OK’。文化创作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既要表达个性也要寻找共性。文化传播的效果最终要在交易中体现,如果拒绝了市场,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主流观众,丧失了影响力。”

票房,或许是衡量市场价值最直观的尺度。在伦敦,三场《丝路花雨》全部售罄,90%以上为外国观众。巴黎首演之后,剧场还出现了观众排队购票的景象,队伍长达数十米。在欧洲演出市场从来不缺乏好剧的前提下,“酒香更怕巷子深”。“一个全新的艺术作品,要走进当地主流观众的视野,必须了解观众和市场,宣传推广必须接地气。”张树新说,此次巡演虽然只有半个月,但承办方“中演院线”与英、法、德三家公司合作,提前一年便开始市场调研、宣传售票。

三地的演出推广活动也是各具特色。在剧场艺术成熟、观众品味挑剔的伦敦,《丝路花雨》在“亚洲之家”艺术中心举行了学术气息浓厚的信息发布会。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敦煌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与敦煌艺术为主题发表了学术演讲,剧目主演在现场展示了反弹琵琶、霓裳舞等标志性舞蹈动作,引发数十家当地媒体的兴趣。在广场艺术盛行的巴黎,主办方经过1个半月的申请,终于取得在法国地标性文化建筑——凯旋门前展演的机会。演出当天,游客和市民将演员团团围住,不断按下的快门与优美的中国民乐、曼妙的舞姿构成了奇妙的搭配。法国国家电视台的一组记者全程记录和采访了剧团。记者让·洛朗·萨哈说:“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法国带来了中国的精致文化,法国人至今受益匪浅。今年中法迎来建交50周年,希望中法文化交流结出新的果实。”而在法兰克福,《丝路花雨》首演被纳入一年一度的新春招待会,作为中国人最真诚的新春祝福,献给法兰克福市民。

16天的重逢,《丝路花雨》所到之处皆是掌声与赞美。但与32年前不同,今天的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不论哪座城市,不论哪场演出,外国观众通过《丝路花雨》感受到:在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背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唐和共同繁荣的世界。而今天的中国,不正期待着在与各国的合作与共赢中,迎来下一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盛世吗?

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或许将迎来一个文化崛起的时代。而这,注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7]

赴美演出

中国舞剧《丝路花雨》2月底至3月初将在美国演出,送去新春的问候。

剧组一行80人,于2月20日、22日、24日分三批从兰州出发,于2月27至3月6日,在美国纽约和马萨诸塞州演出6场。

以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诞生于中国西北的兰州,搬上舞台30多年来,演出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还作为“文化使者”先后到朝鲜、法国、意大利、日本、泰国、西班牙、土耳其、美国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8]

荣誉记录

获奖时间 颁奖活动 奖项名称
197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 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
1994年 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金像奖”
2004年10月 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 “中国舞剧之最”
200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 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作品

重要演出

获奖时间 颁奖活动 奖项名称
197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 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
1994年 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金像奖”
2004年10月 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 “中国舞剧之最”
200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 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作品

评价

地区 演出时间 备注
中国 1979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
1982年 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丝路花雨》彩色银幕艺术片
意大利 1982年 亚洲第一个进入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演出团体
中国 2008年8月 第29届北京奥运会
2009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国家大剧院献礼演出
2010年 第41届上海世博会
2010年 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0年11月 第16届广州亚运会
朝鲜 2011年7月 为纪念舞剧《丝路花雨》访朝演出30周年、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50周年再次访朝演出
美国 2011年12月1日-2011年12月20日 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赴美国执行2011年“中华风韵”项目在世界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艾森豪威尔厅演出
日本 2012年4月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于日本东京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开幕式演出
中国 2009年9月 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开幕式
美国 2013年2月 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演出[9][10]

誉满全球

地区 演出时间 备注
中国 1979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
1982年 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丝路花雨》彩色银幕艺术片
意大利 1982年 亚洲第一个进入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演出团体
中国 2008年8月 第29届北京奥运会
2009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国家大剧院献礼演出
2010年 第41届上海世博会
2010年 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0年11月 第16届广州亚运会
朝鲜 2011年7月 为纪念舞剧《丝路花雨》访朝演出30周年、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50周年再次访朝演出
美国 2011年12月1日-2011年12月20日 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赴美国执行2011年“中华风韵”项目在世界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艾森豪威尔厅演出
日本 2012年4月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于日本东京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开幕式演出
中国 2009年9月 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开幕式
美国 2013年2月 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演出[9][10]

匠心独运

1)巴基斯坦总统齐亚:舞剧《丝路花雨》“是我一生中看到过的最精采的演出。”2)朝鲜金日成主席:“演得很精采,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

3)法国国民议会议长梅尔马茨:“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它很感人又很迷人。”

4)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我赞扬这个舞剧故事好,舞蹈更好,音乐也好,演员个个功夫到家。而编导的大胆尝试,将西方芭蕾舞和祖国民间舞蹈的若干框框,统统打倒,这是何等巨大的创造力。”

走向世界

《丝路花雨》以丝绸之路和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为素材创作,演出38年来,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经典的生命之树依然常青,已然成为甘肃的代名词,在国内外均引起轰动,享有“中国民族舞剧之最”、“中国民族舞剧里程碑”、“东方的天鹅湖”等美誉。[9][10]

甘肃名片

1979年,甘肃省歌舞剧院的编导们开始深入敦煌,怀着对艺术的渴求和对敦煌文化的敬仰,长期研究莫高窟遗存下来的2000多尊彩塑和4万多平方米壁画。他们七进敦煌,披荆斩棘,不断从彩塑、壁画中寻找灵感。仔细学习、临摹经典壁画和雕塑中人物的造型舞姿、衣着配饰甚至每一个神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舞剧编导们终于发现了敦煌舞特有的S形曲线运动规律,开始了把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的历程。同时,主创团队们大胆尝试,把丝绸之路和敦煌的历史发掘出来融合到舞剧中,采用中国古典舞的节奏韵律,将静止的敦煌壁画编织成优雅灵动的舞姿,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反弹琵琶舞”和“千手观音”。至此《丝路花雨》诞生。[11]

《丝路花雨》自诞生之日起,不仅成就了一个新舞种——“敦煌舞”,而且在全国掀起“敦煌热”,在世界刮起“中国风”。成为中国最早也最持久的文化输出品牌,在中国和世界舞坛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品牌价值。

民族舞剧之最

《丝路花雨》创排于1979年,同年,《丝路花雨》便获得巨大成功,可见起点之高。为庆祝建国30周年,《丝路花雨》曾赴北京演出28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这仅仅是荣誉的开始。[11]

早在1982年,《丝路花雨》走出国门,荣登位于意大利的世界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亚洲首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从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

此后多年,《丝路花雨》走遍英国、德国、法国、泰国、拉脱维亚、日本、朝鲜、韩国、美国、新加坡、蒙古国、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足迹遍布大半个地球,好评如潮,向外国友人展示了中国的灿烂文化。[8]

除了“中国民族舞剧之最”的赞誉之外,《丝路花雨》还曾获巴基斯坦总统、朝鲜金日成主席、法国国民议会议长梅尔马茨、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等公众人物的赞赏,可谓是荣誉满身。

这部带着飞天神韵的剧目自诞生以来便经久不衰,将丝路风情和敦煌文化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典的敦煌舞姿,绚丽多彩的服装,悠扬古朴的音乐,独特的中国故事,《丝路花雨》就好似一名特殊的“文化使者”,所到之处,和平与友谊之花绽放,掌声与鲜花绵延不绝。

成就辉煌

舞蹈之所以是文化,就在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紧密结合,《丝路花雨》除舞蹈优秀之外,故事本身亦不落窠臼,它以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丝绸之路上的悲欢离合,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7]

《丝路花雨》带着浓郁的敦煌印迹、独特的甘肃符号,在祖国大江南北演绎经典,已成为除《读者》之外,甘肃的另一张“文化名片”。

幸运的是,38年之后,《丝路花雨》荣归故里,回到敦煌,在敦煌文博会场馆敦煌大剧院常态化演出,终圆了飞天儿女的梦想,回到了土生土长的故乡。《丝路花雨》在致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同时,积极贯穿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既推介了甘肃独特的文化优势,又展示敦煌得天独厚的文化样态。[4]

词条图册

《丝路花雨》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为符合当时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流频繁、互惠互容的景象,《丝路花雨》把霓裳羽衣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各种舞蹈艺术形式于一身,形成一不造型精妙、舞种类型多样、新颖独特、美妙绝伦的大型舞剧。[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