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供热

核能供热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瑞典原型核动力反应堆Agesta建成投运,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民用核能供热的核电站。

2019年,国家电投山东核电在山东海阳投入运营我国首例核能供热项目,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覆盖面积70万平米。

2021年11月9日,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项目在山东省海阳市正式投用,海阳市整个城区将全部实现核能供暖,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海阳城区450万平方米的20万居民全部用上核能供热。[1]

2021年11月15日,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万平方米项目在山东海阳正式投产,新老城区全面采用核能供热,使海阳成为全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品牌亦同步发布。

2021年12月3日,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项目——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在浙江海盐正式投运,供暖面积达46万平方米,惠及近4000户居民。

2022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位于大连瓦房店市红沿河镇,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惠及当地近2万名居民。

发展前景

核能供热整体运行情况稳定,作为零碳清洁取暖手段,具备复制推广潜力,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整体工业水平及市场成熟度等均阻碍该产业发展,业界盼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发展战略,使核能供热覆盖范围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我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原理解读

主要是从核电机组二回路抽取蒸汽作为热源,通过厂内换热首站、厂外供热企业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后经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至最终用户。“整个过程中,只发生了蒸汽加热水和水加热水两个步骤”,核电站与供暖用户间有多道回路进行隔离;每个回路间只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的交换,更不会有任何放射性进入用户暖气管道的可能;热水也只在小区内封闭循环,与核电厂层层隔离,“没有任何接触,十分安全”。

供热方式

城市集中供热所需温度不高,现有的核能技术较易满足要求。正在发展的有三种核能供热方式:

①城市集中供热专用低温供热堆。这种堆的压力为1~2兆帕,可以输出100°C左右的热水供城市应用。由于反应堆工作参数低,安全性好,有可能建造在城市近郊。

②核热电站。它和普通热电站原理相似,只是用 核反应堆代替矿物燃料锅炉。核热电站反应堆工作参数高,必须按照电站选址规程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点,从而使它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限制。

③化学热管远程核供热系统。是正在研究的先进技术。它利用高温气冷堆产生的900°C左右的高温热源,进行可逆反应,并在常温下通过管道送到用户,在再生(甲烷化)装置中产生逆反应放出化学热,供用户应用。这种方法可将核热送到远处供大片地区使用。

经济效益

由于采取了多重密封与屏蔽措施,因此核供热堆,特别是低温供热堆运行时排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甚至比烧煤锅炉还少得多。从经济上看,核供热堆的初始投资高于烧煤锅炉,但燃料费较省,与同功率的烧煤锅炉相比,每年核燃料的运输量仅约为煤量的十万分之一,可以输出100°C左右的热水供城市应用。比烧油锅炉的燃料费低得更多。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发展核供热堆。已运行的核电站中,有十余座实行抽汽供热。

性质:核供热堆是一种以输出显热为主的核能系统。可用于城镇居民供暖和综合利用。作为核电的补充,它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和改善城镇环境。核供热堆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系统简单,运行可靠,可以建在靠近居民稠密区,节省显热远距离输送的昂贵费用。世界上第一座5MW核供热试验堆于1989年在中国建成并运行。运行结果表明,中国开发的核供热堆具有优异的性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