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午

躲午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端午节习俗,称“恶月”躲午。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酷暑将临,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当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古老的节日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

  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崇的作用。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和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攘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少,但在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儿童额上点雄黄。

历史由来及形成

    中华民间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三大民俗节日当中的主节之一。古代时候的人们往往把端午看成是毒日和恶日。端午在古代时候被认为是“恶日”。从节气上说,是因为每逢节气转换前后之际,气场一般不大稳定,容易人心浮动。官非凶灾四起,病菌杂处最易出事,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的运程。民间一般认为,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个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

   早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依据《礼记》记载,所谓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当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当中记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而《大戴礼》里面记录:“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至于《史记 孟尝君列传》记录了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当时其父令要其母不要生下孩子,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也书:“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等等。

  于是形成了所谓的“躲午(五)”民间习俗,后来民间以讹传讹遂成了一个民间的风俗习惯:端午日。端午的很多民间节俗都是围绕所谓的“躲午(五)”习俗而展开的。比如,祛邪避邪展开的,比如喝雄黄酒,比如插艾草、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比如还有给孩子系五色丝绳,戴祛五毒的肚兜,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以达到祛邪祛虫的目的。据考证,龙舟竞渡最早也与祛邪有关,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把邪气放在龙舟上,百姓开展竞渡比赛看谁送得快送得远。端午最早因节令而形成节日,更多和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从魏晋时期开始,端午的民间日子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了。这也给端午的民间节日注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人们对屈原高洁节操、伟大人格的认同,屈原与端午节之间产生了某种互动关系:端午节因屈原有了更为丰富的节日内涵。屈原也由于端午节而不断地被人们记起和怀念。

  在我们古人观念中,所谓的“恶月恶日”在一定程度上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厄运。比如死亡。所以从前这一个五月五日还在民间被视为:“死亡日”。不少民间的传说人物与历史人物都被传说成是死于了“五月五日”。比如《荆楚岁时记》里面就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还有《会稽典》当中也录记了曹娥父于五月五日“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此外伍子胥和介子推等等人物都曾经被说成是五月五日死亡的。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死亡日 …… 于是所以,民间的人们就要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系列的用吉祥物壁恶和祭祀不幸死亡者的民间风俗活动。从而也就知觉形成了具有一定民间宗教色彩的端午节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习俗。随着时间推移,古代人一直很重视在端午节驱邪求平安。至今民间仍然流传和保存了许多在端午这一天驱邪解毒,期求平安,比如饮雄黄酒。等等民间百姓日常生活风俗。 

相关阅读

 中国民间古代人过端午时节驱邪治病的民间方法主要有:

    

             1 将艾草插在门口,艾草代表着招百福,还是一种可以治病的中药草。

      2 淘米的水放入几滴风油精来洗净拖把,可以将房间地面打扫干净,卫生醒脑,防止蚊虫。

    

    3 取中午的时间比如:(11:00 13:00)把水用器皿装好,然后放到神台24小时后,子山午向(坐北朝南)将器皿中的水放到午方(正南)窗下助财,放入坤方(西南)催文昌利,脑利思考。

    

    4 将葫芦各有放入震方(东屋),乾方(西北屋),从而镇宅化煞,利子利身,利老人健康。

    

    5 菖蒲是中草药。菖蒲根茎可提炼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

    

    6 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所以榴花又称五月花。早在唐朝就有以榴花辟邪的习俗。《酉阳杂俎》里面说:“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所以石榴花民间又成为端午节驱邪吉祥物。明朝以后女子多以榴花饰发以辟邪。由于此俗,所以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帝京景物略》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7 蒜头:蒜头气味辛烈,是具有杀菌作用的佐餐调味品。蒜之成为驱邪吉祥物,跟它的杀菌功能有关。民间多以嚼生蒜或盐酸蒜来预防或消除口腔及肠道疾病,也就很自然地会以蒜为端午辟邪之物。人们在端午节里面将蒜附于蒲剑上,悬于门楣以驱邪。

    

    8 龙船花:龙船花本名山丹花,也在五月盛开,所以也被用作端午节辟邪的吉祥物。人们将山丹花系在蒲剑上,悬挂在门户上以辟邪。

    

    9 艾草:据《尔雅》说:古人称艾为“冰台”。所谓艾是中国传统草药之一。艾用之治病既可服用,也可用于热炙。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10 香囊:清朝一代由五色丝及习俗又衍生出了香囊的民间习俗。香囊系用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索上系上各种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让小孩佩带于身,俗信可以辟邪。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制。《帝京岁时记胜》说:五月五日,,“用软帛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老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香囊习俗在北方农村比较流行。

    

    11 沐兰汤:兰作为一种香草,是中国民间最为喜爱的吉祥物之一。兰汤即用兰煎制成的汤水。民间古人相信这种汤水具有消毒辟邪作用。中国很早就有在端午节沐浴兰汤的习俗。比如《大戴礼•夏小正》里面说: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荆楚岁时纪》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吴自牧《梦梁录》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沐兰令节’。”由于兰草稀少遂演变成了采百草煎汤沐浴。

    

    12 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画像的辟邪习俗:民间有所谓的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等等都是民间端午节悬挂于门户辟邪的吉祥物。五色桃印系由桃符演变而来,钟馗门神原为除夕镇宅之门神,明清之际开始用于端午节。张天师系道教创始人,为道教尊神,用于端午壁邪,显然出于道教对节日的影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