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是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动量减少,气血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湿气,客于骨髓,发面为痹。劳伤筋骨者,肝肾自伤。因此,越是青壮年时期运动量大的人和干重体力劳动的人,进入中老年后如不坚持活动,越容易患此病。[1]
证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或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甚至其证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
骨痹在《内经》早有记载,但不够系统。后世医籍虽有论及骨痹者,但均缺乏对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较为详尽的论述。本病症情较为严重,容易致残。
根据古代医家对骨痹证候的描述,骨痹的临床表现大致有以下的特点:
1.关节或肌肉疼痛剧烈;关节浮肿,甚则变形。
2.肢体酸胀重着;肢体僵硬,屈曲难伸。
3.汗出烦心。[2]
针对历节、痛风、尫痹、鹤膝风等病的某些证候与骨痹相似之点,可参考以下内容作出诊断。
1.病史
(1)发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伤史。
(2)有长时间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或四肢大小关节的肿痛史。
2.全身症状
(1)全身乏力、沉重酸胀。
(2)低热或怕风冷。
(3)多汗、心烦。
3.关节症状
(1)腰背或四肢大小关节固定性剧烈疼痛。
(2)四肢大小关节肿胀,或有积液。
(3)关节屈曲难伸,或有僵直、畸形。
1.风寒湿痹证
(1)证候四肢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疼痛固定,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肢体酸胀沉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紧。以关节疼痛、肢体酸胀沉重、怕风冷、阴雨天易加重为辨证要点。
(2)治则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3)主方薏苡仁汤加减。
(4)方药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先煎)、川牛膝。
如关节肿胀或有积液,可加茯苓、泽泻、车前草;如上肢痛甚加细辛、片姜黄;下肢痛甚加松节、钻地风;如服药后有咽干、咽痛等症出现,可酌加麦冬、生地、玄参。
2.湿热蕴结证
(1)证候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或有水肿,肢节屈伸不利,身热不扬,汗出烦心,口苦黏腻,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以关节红肿热痛、口苦黏腻、纳呆、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治则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3)主方除湿解毒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4)方药生薏米、土茯苓、山栀子、金银花、连翘、川牛膝、木通、羌活、独活、防风、川芎。
如发热、关节红肿明显者加黄柏、板蓝根;如关节积液或有浮肿者加车前草、泽泻、防己;如关节僵硬、疼痛剧烈者加炮山甲、全蝎、白花蛇。
3.肝肾亏损证
(1)证候腰尻疼痛,上连项背,下达髋膝,僵硬拘紧,转侧不利,俯仰艰难。腹股之间,牵动则痛,或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舌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沉细或细数。以腰髋疼痛,脊柱僵硬拘紧,腹股之间牵动则痛为辨证要点。
(2)治则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3)主方大补元煎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4)方药熟地黄、葛根、羌活、杜仲、枸杞子、秦艽、土鳖虫、桃仁、红花、乳香、川牛膝。
如有骨蒸潮热,自汗盗汗、腰髋灼痛者,加金银花、丹皮、知母;熟地黄改用生地黄:如恶寒、肢冷,得热痛减,加桂枝、川椒、熟附子。
4.痰瘀互结证
(1)证候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甚则变形,难以屈伸转动,动则痛剧,或寒或热,寒热错杂,全身乏力,两手时有震颤,四肢常有抽动。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苔多白腻,脉象沉细或涩。以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全身乏力、动则痛剧、难以屈伸、舌质紫暗为辨证要点。
(2)治则补益气血,化痰破瘀。
(3)主方趁痛散合圣愈汤加减。
(4)方药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炮山甲、土鳖虫、白芥子、全蝎(研冲)。
关节红肿疼痛或有低热者加金银花、板蓝根、虎杖;关节冷痛,得热痛减者加桂枝、川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