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在 中国陶瓷史上,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品种。时间上,远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烧造,晚于普通陶器而早于
原始瓷器;地域上, 南方地区出土量很大而北方发现较少;成分上,硬陶较普通粘土细腻而坚硬却比原始瓷器含杂质较多,烧成温度也较普通陶器高而未达烧结程度。南方地区发现的硬陶多与原始瓷器一起烧造,胎质也较为接近,所以可以认为二者是姊妹产品。 硬陶器在春秋时是质量上乘的盛贮器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
印纹硬陶”。考古发掘显示,商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有的已接近
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为一般 黏土,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而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商周时期 几何形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和
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在江西、湖南和福建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现有硬陶。商代的硬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较多,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少量发现。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细腻,烧成温度较高,器表拍印有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陶器表里、胎质多呈紫褐色、红褐色、灰褐色和黄褐色。其中以紫褐色硬陶烧成温度最高,有的已达烧结程度。成型基本上采用泥条盘筑法。
硬陶
印纹硬陶
中文名称: 印纹硬 陶罐 英文名称: Stamped ornamentation pottery jar 在中国陶瓷史上,硬陶是一个特殊的品种。时间上,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烧造,晚于普通陶器而早于 原始瓷器;地域上, 南方地区出土量很大而北方发现较少;成分上,硬陶较普通粘土细腻而坚硬却比原始瓷器含杂质较多,烧成温度也较普通陶器高而未达烧结程度。南方地区发现的硬陶多与原始瓷器一起烧造,胎质也较为接近,所以可以认为二者是姊妹产品。硬陶器在春秋时是质量上乘的盛贮器。 这件硬陶罐于河南省
固始县侯古堆大墓出土,具备了硬陶的主要特征。因胎料中含铁量高而呈青褐色,因烧结火候高而表面形成一层光泽,犹如瓷器之釉;由于采用泥条盘筑并拍打而成形,表面多有凹窝……这些特征,在同时期的普通陶器上较少看到。尤其是器表的细密纹饰,更成为其独特的装饰。这是由于制作时 匠人一手在器内撑托,一手持表面有纹的拍子在器表轻轻拍打,从而将纹饰留遍了器身。这件陶罐外表所饰是细小的方格纹,是硬陶器常见的装饰 纹样。由于硬陶表面多有印上的纹饰,所以常称为印纹硬陶。
实物
规格: 口径7.7厘米 高9.8厘米出处: 走进 珍宝世界: 中国古代饮食具 年代: 春秋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饮食具 栏目关键词: 吃出来的等级— 夏商周时期 贮藏具 饮食具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罐 辅助分类项: 饮食具
古代记载
侯古堆大墓的主人 季子是北方人,随葬的物品多是从北方娘家带来的,而这件硬陶罐颇具南方风格。也许是她的夫家为表 哀思而将南方特产为她随葬的,也可能是 未嫁时曾有人将这件当时尚属稀罕的东西贡奉给
宋景公,宋景公又转而为其妹 陪嫁的。无论如何,季子生前死后都已够风光的了。其墓中所出器物达数百件, 铜鼎就有九件,已是"冒大不韪"的天子之礼了。单有这些 意犹未尽,她的夫家又组织了十七个 活人为她殉葬。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