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状茎短,粗大,须根坚硬。秆稍粗壮,高30-150厘米,近圆柱状,上部稍粗糙,基部包裹以无叶的鞘,鞘棕色。苞片20枚,长几相等,较花序长约2倍,宽2-11毫米,向四周展开,平展;多次复出长侧枝聚伞花序具多数第一次辐射枝,辐射枝最长达7厘米,每个第一次辐射枝具4-10个第二次辐射枝,最长达15厘米;小穗密集于第二次辐射枝上端,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8毫米,宽1.5-3毫米,压扁,具6-26朵花;小穗轴不具翅;鳞片紧密的复瓦状排列,膜质,卵形,顶端渐尖,长约2毫米,苍白色,具锈色斑点,或为黄褐色,具3-5条脉;雄蕊3,花药线形,顶端具刚毛状附属物;花柱短,柱头3。小坚果椭圆形,近于三稜形,长为鳞片的1/3,褐色。[1]
台湾竹性喜温暖湿润,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耐半阴,甚耐寒,华东地区露地稍加保护可以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稍粘的土质为宜。[2]
我国南北各省均见栽培,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大湖、河流边缘的沼泽中。[1]
台湾竹株形别致,茎干似竹,叶状如伞,单独盆栽时摆放在窗台、几架或书房的写字台上,作为观赏植物。[1]
台湾竹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也可播种。
播种法:夏季,叶子顶部开完小白花后就结籽,到了秋季种子成熟后采下。第二年春季撒播在装有河沙的盆内,播后一个月左右就发芽生根,发出新芽。到了夏季就可移植,重新上盆养护,秋季也可播种繁殖;但当年不能上盆养护。
扦插法:一般在夏季生长季节,剪下一个顶端芽带叶,并把叶片剪短到2-3厘米长,插入装有河沙的盆内,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放在室外通风的阴处,或盖上帘子。约经30天左右根部开始长新叶,等出现分枝时,就可分栽上盆。
分株法:分株的方法较简单且容易成活,四季均可进行。无论是水植或土栽,只要植株长得过密时都可以采用此法繁殖。[2]
栽培:盆栽宜选用口径30~40厘米的深盆,盆底施基肥,放入培养土,中间挖穴栽植,栽后保持盆内湿润或浅水。也可沉水盆栽,将盆苗浸入浅水池中培养,旺期水深高出盆面15~20厘米。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质或者陶粒来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公分,再盖上一层基质,厚约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
管理:台湾竹喜阴湿,刚上盆的新株正处在缓苗阶段,应放荫棚下缓苗,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每10~15天追施1次稀饼肥水或麻渣水,结合追肥及时清除盆内杂草,剪掉黄叶,保持株形美观。高温炎热的季节,应保持盆内满水,并避免强光直晒。立冬前进温室越冬,此时应适当控制水分,稍见光。植株生长1~2年后,当径秆密集、根系布满盆中时,应及时分盆移栽。[2]
台湾竹常发生叶枯病和红蜘蛛危害。 叶枯病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红蜘蛛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