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火是古代人民对火的纪念和亲近
取吉象去晦气
跳火墙多流行在潮阳、普宁一带的农村。
跳火墙是白天进行的。也是各家先在路口堆上稻草,数量很大,有的达到一人多高,而且将路面全部摆满。待游行队伍到达时,将草堆点燃,顿时火苗冲天。游行的人要依次从熊熊燃烧的火堆上跳过去。
稻草火虽然不易烧伤人,但其势熊熊,对人的意志是一种考验。先跳的人,火焰虽高,火路较窄,飞身一步可以跨过。越到后面,火势虽弱,火路却宽,一步跨过,脚仍然会踏在火上,并且会溅起一片火花的漩涡。跳的人大多是青少年,有的手拿标旗往前冲,有的还一边敲鼓敲锣。最难的是抬神座的四个人,要一齐发力跳过去,颇为不易。好在年年如此,人们已习以为常。一个下午,要跳十几处。节后的灰烬,就近洒在田地里做肥料。
新娘跨火烟是潮汕传统迎娶新娘礼俗的一个环节。新娘在进夫家门时,在门口用干草点燃小火堆或点燃火盆,让新娘跨过去,称为“跨火烟”,或“跨火盆”。新娘跨火烟时,伴娘青娘母要“唱四句”:“新娘过门跨火烟,明年添财又添丁;孝敬公婆人不恼,家庭和睦万事兴。”“新娘举步跨火盆,行为端庄人温存;夫唱妇随同心腹,同辈相惜老辈尊。”让新娘跨火烟,实际也是要借火势去掉晦气,从此生活像火盆一样红红火火。
烧火盆一般是在中秋节前后举行。小孩子捡拾砖瓦石块搭成一座镂空的小盆,在中间放上燃料,乘着月色点燃,直到把砖瓦烧得通红。大规模的烧塔就要事先准备,有的高达10多米,用砖砌出带孔的圆塔。当火苗从每个孔隙中往外喷射时,有人往里面扔松香粉、磷粉之类的助燃物,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和耀眼的光芒,周围几里地都会被照得如同白昼。人们在塔周围欢呼跳跃,尽情狂欢。其情势不亚于少数民族的火把节。
烧火龙以丰顺埔寨和揭阳盘东最有名。烧火龙与一般舞龙无异,只是在身上插满烟花、火药,全部用导火线连接。烧火龙的晚上集中到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其时几万人早已在此守候,吉时一到,火龙点燃,顿时全身四面喷射出五彩火焰,喊声震天,迎风舞动,烟花旋转。一龙火熄,另外两条上场,有时一晚上多达五六条。代表着不同乡里的火龙,各显神通,高潮迭起,其势若急风暴雨,摧枯拉朽;其声如雷霆万钧,天地震撼。人人精神振奋,奔走相夸。
普宁惠来城的“打火醮”每十年举行一次,为期10天。在打火醮之前三年,各家都要喂养大猪,以备打火醮时酬神和宴客之用。据传,雍正十一年(1713年),江西举人龚日菊到惠来任知县,他看到县城居民大都住茅草房,极易引发火灾,便倡议“打火醮”,以禳除灾祟,防患于未然。于是流行起为打火醮而举行的游神赛会。“醮”属于道教的仪式,因此打火醮的主神为关圣帝君关羽。主神之后为规模宏大的文艺队伍:彩篮、标旗、锣鼓队等。游行队伍沿路行进,气势磅礴,扣人心弦,浩浩荡荡游遍大街小巷,等于是一次对防火工作的深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