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象

豌豆象

拉丁学名 Bruchuspisorum(Linnaeus)(Linnaeus)
动物界
中文学名 豌豆象
豆象科
昆虫纲
分布区域 中国大部分省区、尤以江苏、安徽、山东、陕西等省为重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成虫

豌豆象豌豆象(8)长椭圆形,黑色,体长4~5毫米,宽2.6~2.8毫米;触角基部4节,前、中足胫节、跗节为褐色或浅褐色;头具刻点,背淡褐色毛;前胸背板较宽,刻点密,被有黑色与灰白色毛,后缘中叶有三

角形毛斑,前端窄,两侧中间前方各有1个向后指的尖齿;小盾片近方形,后缘凹,被白色毛;鞘翅具10条纵纹,覆褐色毛,沿基部混有白色毛,中部稍后向外缘有白色毛组成的1条斜纹,再后近鞘翅缝有1列间隔的白色毛点;臀板覆深褐色毛,后缘两侧与端部中间两侧有4个黑斑,后缘斑常被鞘翅所覆盖;后足腿节近端处外缘有1个明显的长尖齿。雄虫中足胫节末端有1根尖刺,雌虫则无。[1]

橘红色,较细的一端具2根长约0.5毫米的丝状物。

幼虫

豌豆象豌豆象(7)复变态,共4龄。体乳白色,头黑色,胸足退化成小突起,无行动能力,胸部气门圆形,位于中胸前缘。1龄幼虫略呈衣鱼型,胸足3对短小无爪,前胸背板具刺;老熟幼虫体长5~6毫米,短而肥胖多皱褶,略弯成C形。

长约5.5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头部、中胸、后胸中央部分、胸足和翅转为淡褐色,腹部近末端略呈黄褐色;前胸背板侧缘中央略前方各具1个向后伸的齿状突起;鞘翅具5个暗褐色斑。

生活习性

行为习性

豌豆象成虫飞翔力强,可达3—7千米,以晴天下午活动最盛。

食物习性

豌豆象成虫需经6—14天取食豌豆花蜜、花粉、花瓣或叶片,进行补充营养后才开始交配、产卵。

栖息环境

豌豆象,一年1代,以成虫在贮藏室缝隙、田间遗株、树皮裂缝、松土内及包装物等处越冬。翌春飞至春豌豆地取食、交配、产卵。豌豆象发育起点温度为10℃,发育有效积温为360日度。

繁殖方式

豌豆象豌豆象(4)

豌豆象卵一般散产于豌豆英两侧,多为植株中部的豆英上,每雌可产卵700—1000粒,产卵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卵期7—9天。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英,幼虫期约37天,老熟时在豆粒内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8—9天(此期随收获的豌豆入库),成虫羽化后经数日待体壁变硬后钻出豆粒,飞至越冬场所,或不钻出就在豆粒内越冬。成虫寿命可达330天左右。

物种危害

危害现状

豌豆象豌豆象(3)

现除澳大利亚外,已遍及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开始危害,1957年河北省调查,除张家口外,全省都有发生。1965年传入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区,检疫人员虽及时发现,但无人抓,造成迅速蔓延。1958年秋大量调进救灾种子时,蚕豆象和豌豆象从湖南、湖北等地传到广西中部和南部,导致桂林地区成为这两个物种严重发生区。90年代以来甘肃中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进行传播。危害豌豆、菜豆、野豌豆、决明、金雀儿、山黧豆等植物。

预防防治

控制方法

豌豆象豌豆象(3)严格检疫,尤其是从疫区进口的豆类产品。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适时对仓库的缝隙、旮旯以及仓外的草垛、垃圾等卫生死角清理,因为这些地点都有可能成为越冬成虫的栖身场所。种植豌豆期间,可进行田间喷药,降低豌豆象的发生率。豌豆收获后,在半个月内使用塑料薄膜密封气控保管或熏蒸处理。停止种植豌豆3年,彻底消灭豌豆象。

防治措施

①田间防治 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常与豌豆结荚盛期相吻合)及幼虫孵化盛期喷药防治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0.6%灭虫灵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并尽量使每个豆荚均匀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②豌豆脱粒后,立即曝晒5~6天,可杀死豆粒内幼虫90%以上。③当豌豆量不太大时,可将曝晒后立即收到塑料袋中并扎紧,或埋进干净麦糠堆里,密闭贮藏半个月至一个月,可杀死所有成幼虫。④当豌豆量大时,在豌豆收获半个月内,将脱粒晒干后的种子,置入密闭容器内,用56%磷化铝熏蒸,每200千克豌豆用药量3.3克(1片),密闭3天后,再晾4天。必须严格遵守熏蒸的要求和操作规程,避免人畜中毒。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