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臞仙
拼音:qú xiān
解释:旧时借称身体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文人学者亦往往以此自称。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闲,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引徐广曰:「臞,瘦也。」
《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列传下〉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上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奏〈大人赋〉。唐·颜师古注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也,凡有道术皆为儒。今流俗书本作传字,非也,后人所改耳。」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被授官为汉文帝的陵园令。武帝既赞美子虚之事,相如又看出皇上喜爱仙道,趁机说:"上林之事算不得最美好,还有更美丽的。臣曾经写过《大人赋》,未完稿,请允许我写完后献给皇上。"相如认为传说中的众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泽间,形体容貌特别清瘦,这不是帝王心意中的仙人,于是就写成《大人赋》。
司马相如认为传说中的众仙形体容貌特别清瘦,后遂以“臞仙”等借称身体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文人学者亦往往以此自称。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这先生,非散圣,即臞仙。”
金 刘长言 《通叔以诗送古镜为长言生日之寿次韵谢之》:“彩衣禄隐非臞仙,犹有向来文字缘。”
清 赵翼 《寒夜澄怀园步月》诗:“惜无人送半臂来,不觉臞仙两肩耸。”
高燮 《题蔡哲夫所绘沉孝则冰雪庐图即步哲夫韵》:“洁清不数臞仙臞,谁知闻声有彼姝。”
臞,qú,消瘦
臞,少肉也。从肉,瞿声。字亦作癯。――《说文》
臞,瘠也。――《尔雅·释言》
形容甚臞。――《史记·司马相如传》
朱权(1378—1448) 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善古琴。 字臞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大明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年十五,封于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称宁王。朱棣迫其结伙,恃“靖难”之变有功,颇骄恣。年二十五,改封南昌。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之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隐逸学道,托志冲举。生平好宏装风流,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之。著作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并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 太和正音谱》。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道教专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其生平作品和论著多表现道教思想。卒谥献,又称宁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