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目录导航

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3)“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教育学(0401)”又包含“教育学原理”(040101),“课程与教学论(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较教育学(040104)”、“学前教育学(040105)”、“高等教育学(040106)”、“成人教育学(040107)”、“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特殊教育学(040109)”,“教育技术学(040110)”等十个下位学科。因而,“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作为专业

目 前,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作为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目 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埔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课程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4)多年来,学术界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致使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区别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具有不确定性。尽管人们在界定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时,似乎已显示出二者之间较为明晰的界限。如奥利瓦认为:“课程是方案、计划、内容和学习经验,教学是方法、教授活动、实施和描述。”麦克唐纳德把课程看作是活动计划,而把教学看做是计划的运用。这些界定都力图把课程和教学看做是学校教育的两个子系统或亚维度,但这种表面化的概念限定并没有使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得以厘清,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学科领地之争也还将延续下去。

奥利瓦总结的四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模式。

二元论模式

在二元论模式中,课程位于一边,而教学则位于另一边,二者从不相遇,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课程计划中所阐述的课堂中应该进行什么没有什么关系,课程设计者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互不理睬,对课程的探讨与课堂中实际传授的内容相脱节。在这种模式中,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变化没有什么互相影响。

连锁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每一种形式中,教学和课程的位置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无论在左边还是右边,都暗含着同样的关系。这一模式清楚地说明了这两个实体相结合的关系,如果把一个同另一个分离开来,对两者都会构成严重的损害。

同中心模式

在同中心模式中,相互依赖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一模式中,课程与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系统,一个被视为另一个的亚系统,A、B的变化表达了当一个实体占据主导位置时,另一个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同中心模式A使教学变成了课程的一个亚系统;同中心模式B则把课程纳入教学的一个亚系统。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种清晰的等级关系,在模式A中课程占优势,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从属于课程;在模式B中,教学占优势,课程则从属于教学。

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3)在循环模式中,课程与教学两个实体具有一种连续的循环关系。课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影响,相反,教学也影响课程。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反过来,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这一过程是连续的、重复的、无止境的。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影响下一轮课程决策的制定,继而又影响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用图表为两个独立实体,但又不被看成是独立实体,而是一个圆体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循环往复,以促使两个实体的不断适应与改进。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根源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基础。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其实,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研究生

学科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

研究方向

0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02.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03.学习论

0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05.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06.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07.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08.实验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09.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0.数学教学研究

11.竞赛数学

12.数学教学心理学

13.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心理学研究

14.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15.汉语国际教育

16.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17.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18.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

(注: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题)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相近学科

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学校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就业前景会更加广阔。近几年,同不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且经年不衰的可喜局面。这是因为我国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教育人才本来就比较缺乏。近几年,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更是给师范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市场。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

课程意义

  •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老师每天都需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工作,系统学习是掌握学习学科知识的技术和基本途径,学好课程与教学论将帮助你在今后更好地胜任小学教育工作。

学习方法

  •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概念、原理、价值观和方法等各方面形成整体联系,把握其内在精神和基本特性。

  • 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即借助个人经验、典型案例和现实情境等因素,促进对概念和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解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 注意扩展学习。

    ①要读些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

    ②要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

    ③多看专业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④多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

    ⑤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生努力。

著作推荐

著作 作者 内容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关于班级教学制度的设计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对教育性教学的倡导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对儿童经验和需要的关注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 提出课程编制的四大问题
《教学与发展》 赞科夫 对发展性教学的系统研究

词条图册

著作 作者 内容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关于班级教学制度的设计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对教育性教学的倡导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对儿童经验和需要的关注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 提出课程编制的四大问题
《教学与发展》 赞科夫 对发展性教学的系统研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