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科

鲻科

中文名 鲻科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鲻形目Mugiliformes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鲻科

  Mugilidae

  分类学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动物界 Fauna

  |__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__有颌上纲 Gnathastomata

  |__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鱼纲 Pisces__硬骨鱼系)

  |__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鳍总目 Acanthopterygii

  |__鲈形目 Perciformes

  |__鲻亚目

  种类:全世界共有24属114种,台湾现有5属13种

  生态:洄游,卵生, 底食(以藻、碎屑为主)

  体延长,微侧扁,略呈圆柱体形。头中大,常宽而平扁。口小,端位或近下位。前颌骨能伸出;颌齿细小或无齿。鳞中大,头部被圆鳞,体被弱栉鳞,鳍上亦常被小圆鳞;头部及体侧的侧线发达。鳃耙细长,形成滤过器,可滤取泥砂中之有机物,且具有强韧之胃,有助于磨碎食物。具二个相当分离的背鳍,第一背鳍具IV硬棘,第二背鳍具I硬棘,7-10软条;臀鳍具III硬棘,8-10软条;胸鳍具腋鳞或无;腹鳍腋鳞发达;尾鳍内凹或稍分叉形。

  全世界约17属,至少66种,有些学者纪录达80种(Nelson, 1994)。栖息范围广,通常于沿近海域,但经常进入河口区及淡水域。大多为群游性,会数百尾成群一起洄游。杂食性,一般以有机碎屑及藻类为食,有些则为纯藻食性,甚至有的可食水生昆虫、鱼卵及浮游生物等。广泛分布于所有热带与温带海域。我国常见的鲻科鱼类有鲻鱼梭鱼。中国沿海均产,为港养对象。

  餐桌上的佳肴──俗称「正乌」或「乌鱼」的鲻,其实就是鲻科中相当具代表性的成员。鲻科鱼类的身体呈纺锤形,但头顶宽扁,由正前方看去,呈V字形,眼睛多有脂睑覆盖,体色常为银白或乳白色,多半被覆著大圆鳞。两枚背鳍分开较远,基底短;胸鳍则位置较高;尾鳍形状从截平到分叉均有。它的侧线与一般鱼类单一条侧线管的情形不同,而是由体侧13~15条鳞片上的纵沟组成。此外,它的鳃耙密,肠道长,管状胃有嗉囊的构造,显示出它是藻食和底泥食性的鱼类。鲻科由於产量多,所以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重要的沿岸经济性鱼类。它们通常成群出现,因为适应力强,耐寒,耐盐度的变化,又以底藻和碎屑为食,所以成为河口、红树林、浅湾,甚至於优氧化地区常见的小型鱼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