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加官

猴加官

产地 中国
中文名 猴加官
历史渊源 300年左右
分类 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玩具
目录导航

名录信息

(1) 2008年,“猴加官”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法规名称】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
【颁布部门】 郑州市政府
【发文字号】 郑政文[2008]58号
【颁布时间】 2008-03-24
【实施时间】 2008-03-24
【列入类别】民间手工技艺
【列入编号】Ⅵ-35
【申报地区】中国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2) 2009年,“猴加官”又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

【法规名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颁布部门】河南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豫政〔2009〕45号
【颁布时间】 2009-6-12
【实施时间】 2009-6-12
【列入类别】传统美术
【列入编号】Ⅱ-20
【申报地区】中国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历史渊源

“猴加官” 传承人魏义民老师“猴加官” 传承人魏义民老师(6)

猴加官,又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起源于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跳加官”演变而成,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极具传统文化色彩。是由一名演员头戴面具,身穿红袍皂靴,手拿“官上加官”、“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逐次向台下展示庆贺祝福。[1]

在清朝时期,书上记载为“猴财”、“猴富”、“猴寿”又“加官”;可爱的泥猴,手捧一个脸谱,运用丝线的巧妙连接和杠杆原理,使猴子在左右晃动中不停地把脸谱戴上或取下,小泥猴的动作憨态可掬,令人捧腹。

猴加官,是集传统美术、脸谱、泥塑及布艺完美结合的手工艺术作品,极具珍藏意义。

参展荣誉

1991年,“猴加官”作品小脸谱获“河南省公交职工首届书法、摄影、美术、工艺联展”一等奖。

2004---2007年,魏义民老师及作品,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等新闻媒体报道。[3]

2005年,魏义民老师,荣获“2004年郑州社区十大奇人”称号。

2007年,“猴加官”荣获“2007年红红火火中国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展览”金奖。另外,“猴加官”,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文化馆民俗展厅和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展厅常年展出。[4]

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绝艺---“猴加官”作为郑州4个入选项目之一被选送参加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省文化厅举办的“2008年澳门河南春节民俗展”。[5]

2014年06月15日,展览展示展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中国文化遗产日,“非遗”项目展演,现场制作香包、糖画等非遗项目,遗产知识展览…郑州群艺馆和郑州博物馆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遗产日宣传活动,让广大市民在互动和参观中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非遗”宣传月启动,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市民围拢在香包、糖画、猴加官等非遗项目制作台前,看着非遗项目传承人一边制作、一边讲解。“‘猴加官’是省级非遗项目,它融合了脸谱绘画、布艺、泥塑等技艺,是纯手工制作,寄托着古人‘加官晋爵’的吉祥寓意。”活动现场,猴加官传承人杨洁介绍,由于猴加官制作难度较大,现已经濒临失传。“能够参加这样的展示宣传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进而保护、传承这个非遗项目。”杨洁说。

2014年7月19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郑州市组织以文化展览、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走进呼伦贝尔。“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暨书画作品展”在额尔古纳市启动。此次活动由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呼伦贝尔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呼伦贝尔市群众文化馆共同承办。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展出郑州市文化志愿者的书画作品100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0件,为边疆群众送去文化大餐。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文化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展览挑选了该市部分优秀的项目,如:代表郑州商文化的新瓷种“郑商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的“泥塑”;工艺美术家连德林老先生的“民间剪纸”;中国玉雕艺术大师王冠军的“密玉俏色雕刻”;民间布艺堆画艺人李秀莲的“布艺堆画”;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猴加官”;传统色彩浓重的“香包”;反映中原风俗民情的“木版年画”;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嵩山木雕”;生动传神的烙画。[6]

传承发展

民间艺人--魏义民老人民间艺人--魏义民老人2009年,管城区文化馆的资料显示,魏义民老人,是全国唯一掌握并传承“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

据魏义民老人说,他祖籍南阳,1942年,14岁的魏义民在家乡南阳跟随一位民间哑巴艺人学习制作和玩耍“猴加官”,两年后师傅因病去世。和我一起学习的还有两个师兄弟,也早都去世了,截至2011年全国会这门手艺的只剩我自己,唯一的心愿:就是招几个徒弟,让“猴加官”传承下去,然而,多年来,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谈起自己的梦想,魏义民老人说:“我就想在有生之年多做点儿‘猴加官’,多参加几次庙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古老的技艺。

抢救保护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年来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做贡献为宗旨。

自“猴加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就特别关注这一民间技艺的传承情况,多方面组织协助“猴加官”开展传承传播和展示交流活动,当了解到“猴加官”多年来传承困难时,就与2012年7月21日,借助由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委宣传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郑州市群艺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浪河南承办、郑州宝莲祥宝马全程战略支持的“悦中原、聚神韵——宝莲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保护之旅”举行郑州站第二次探寻活动,在“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乙拳传习所”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 传承人魏义民老师首次开门收徒仪式”。

猴加官魏义民老师与徒弟顾鹏、杨洁接受采访猴加官魏义民老师与徒弟顾鹏、杨洁接受采访(4)此次接纳的有两位年轻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顾鹏、杨洁很喜爱这项传统技艺,发心要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替老人完成了这个心愿,在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马主任、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于局长和在场的二十多家新闻媒体、几十名非遗志愿者的见证下,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仪式分为三步:1、弟子向师父三叩首;2、弟子向师父敬茶;3、师父向弟子颁发弟子证书并合影留念。弟子还发表了誓词---将“传承绝技,弘扬非遗,勤学苦练,技艺求深、扶携同门、遵纪守法,报答社会,永记师恩”。

此次活动意义重大深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绝技找到了传承人,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好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后继有人了。

可事情远没有人们看到的那样发展下去,时间到了2016年,当记者来到魏义民家里时,看到的则是他无比气恼的心情。他告诉记者:他曾经收过两个徒弟,可却不愿再提起他们。原来两个徒弟在拜师学艺后不久,背着老人注册了“猴加官”的专利,甚至成了“发明人”。后来法院判定“猴加官”的专利属于魏义民,但他也不敢再收徒弟了。[7]

魏义民说,自己是“猴加官”唯一的传人,不能把这手艺断到这儿了。他带着“猴加官”参加了许多国内的展览活动,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