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

神垕

人口 4.4万人(2009年)
中文名 神垕
气候类型 大陆性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辖10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
方言 河南话
行政区类别 市辖镇
著名景点 温家大院、霍家大院、白家大院、伯灵翁庙、望嵩门、驺虞桥
电话区号 0374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8年更名神垕公社,1981年改镇。[4]

1988年6月撤销禹县,设立禹州市,为省计划单列市。神垕镇仍直隶禹州市管辖。

辖区

概况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郊区西南部,距龙岗新区13千米。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辖10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147个自然村,总人口4.5万人,多为汉族,回族人口占0.5%。镇区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外来人口1.1万人, 城镇化率为72.7%;镇区住宅面积为54.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7.5平方米。[5]

全镇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禹(州)神(垕)公路、平(顶山)神(垕)公路、禹(州)郸(城)地方铁路过境。是钧瓷艺术发祥地,神垕古镇被禹州市列为三大旅游品牌之一。古迹有柏灵翁庙花戏楼,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垕镇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100个小城镇经济开发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河南省改革与发展综合试点镇”。2003年9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钧瓷之都”荣誉称号。2005年11月12日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管辖村居

截止到2018年,神垕镇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10个村委会。[5]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411081103001 121 北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2 121 东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3 121 南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4 121 西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5 121 红石桥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6 121 关爷庙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7 121 翟村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8 121 清岗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9 220 温堂社区居民委员会
411081103010 122 杨岭社区居民委员会
411081103202 122 白家沟村委会
411081103204 220 驻驾山村委会
411081103205 220 梁桥村委会
411081103206 220 罗王村委会
411081103207 220 边沟村委会
411081103208 220 苗家湾村委会
411081103209 220 郗庄村委会
411081103212 220 槐树湾村委会
411081103213 220 白峪村委会
411081103214 220 于沟村委会

区域地理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411081103001 121 北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2 121 东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3 121 南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4 121 西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5 121 红石桥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6 121 关爷庙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7 121 翟村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8 121 清岗涧社区居委会
411081103009 220 温堂社区居民委员会
411081103010 122 杨岭社区居民委员会
411081103202 122 白家沟村委会
411081103204 220 驻驾山村委会
411081103205 220 梁桥村委会
411081103206 220 罗王村委会
411081103207 220 边沟村委会
411081103208 220 苗家湾村委会
411081103209 220 郗庄村委会
411081103212 220 槐树湾村委会
411081103213 220 白峪村委会
411081103214 220 于沟村委会

古镇历史

神垕神垕(4)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脉东南端边缘地带。东接禹州市鸿畅镇,南临郏县,西与禹州市磨街乡交界,北与禹州市文殊乡相连。神垕镇地处伏牛山浅山区,镇区内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南有大龙山,北有云盖山,东西走向横亘在中部的乾明山把全镇分成两个狭窄的盆地。南盆地是神垕镇内以陶瓷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北盆地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区,并有肖河纵贯其中。肖河和小青河纵贯其境。耕地多为山岗坡地,水利条件较差。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陶土储量10亿吨,煤炭1.8亿吨,石灰石10亿吨,铝矾土、紫砂石等矿产资源也有一定的储量。

老街

古老而又神秘的神垕镇有文字记载是从明朝开始的,而其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一个谜。《新华字典》里专用字“垕”字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辞海》又将神垕作为多次钧瓷故乡作了简明的介绍。从近年来出土的关沙、红陶、篦纹灰陶推断,早在夏商时期神垕就有人群住,并从事农耕和治陶,由陶而瓷的进化演变说明神垕历史与华夏文明历史几乎是同步的。

神垕镇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

神垕古称神垕店,明代称镇,属鸿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民国初年仍属文风里,后设神垕镇。1961年先后称神垕镇,1968年改称神垕公社,1981年改建神垕镇。

悠久的历史给神垕镇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神垕镇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

风貌

神垕老街位于神垕中心镇区,俗称“七里长街”,原是由肖河(驺虞河)两岸的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5个古老村庄连片而成的。神垕老街比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如东大街、老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北寨街、祠堂街、红石桥街、杨家楼街,总长度约4公里。其间的建筑群、建筑物和许多有价值的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都做到了原貌保存。

神垕老街由东、西、南、北4座古寨和红石桥、关爷庙两个行政街道组成。肖河(驺虞河)从西向东穿过老街,驺虞桥连接着东西两个寨。老街有多座寨门,寨墙高大坚固,而且都有炮楼,古时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挡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等,而且和城门一样,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寨门之上。同时,每个寨子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宅、胡同。

神垕老街建筑沿街两侧布置,景观独特,建筑类型十分丰富,主要建筑包括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特色市场和店铺等。其中,主要宗教建筑有伯灵翁庙、关帝庙、文庙、老君庙、白衣堂等;主要明清民居有郗家院、白家院、温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此外,还有钧瓷一条街、古玩市场、望嵩门、驺虞桥、天保寨、邓禹寨等其他建筑或设施。

古镇钧瓷

神垕镇还有神垕钧窑遗址、祖师庙、灵泉寺白果树等几处文物古迹。神垕钧窑遗址位于镇区西南10里的下白峪、刘家门一带。 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神垕钧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2001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师庙位于天保寨北、乾鸣山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为祖师殿,硬山式建筑,有月台,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大殿东侧为神垕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蓊郁,苍翠欲滴。灵泉寺白果树位于镇区东郊的凤翅山南麓,由神垕镇牌坊向西北方向1公里,树龄1500年以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树后一泉,水质清醇,古名灵泉,俗名扳倒井。原有灵泉寺,其建筑今已重建。

文化

禹州为中国古代“四大瓷都”之一,神垕是钧瓷的主产地,因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而名闻中原。神垕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神垕陶瓷生产与商贸经济的发展,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神垕钧瓷的生产,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2000年9月对位于下白峪、刘家门一带的神垕钧窑遗址考古发掘证明,始于唐代,盛于宋。神垕钧瓷注册生产厂家83家,其中孔家钧窑、大宋官窑、苗家钧窑、金堂钧窑等已成为规模、档次较高的大型企业。

钧瓷之乡神垕还培养孕育了一大批钧瓷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神垕的钧瓷大师主要有卢广东、王凤熹、郄杰等。当代的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苗长强、孔相卿、杨志、杨国政;中国陶瓷工艺大师、河南第一位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晋佩章;中国民协陶瓷协会主任阎夫立;以及一大批河南工艺美术大师等钧瓷大师。

历史文化

唐宋以来的灿烂钧瓷文化,使神垕中外驰名,与此同时,许多古典传说也为古镇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历史文化亮点。历史上汉高帝略地赏猎于大刘山;汉光武帝在神垕境内的传奇遗迹;汉将邓瑜在这里屯兵打仗,智退敌兵的故事;李自成起义军兵驻神垕;清代捻军两次攻克神垕;抗日战争时期,闻名豫西的神郏抗日根据地和壮烈的乾鸣山保卫战;钧瓷职业学校;地下党组织斗争经历,历代窑民不屈不挠的罢工斗争;更有那历经沧桑的伯灵翁庙和神奇的“金火圣母”等神话传说。

神垕镇因历史上有外委官吏驻守,经济富足而注重教育。依制建有孔庙,每春秋丁祭,附近诸生举行。明清科举,考中有布政使司、教谕诸官员。

神垕民间文艺有高跷、旱船、龙灯、舞狮、大响等,每逢节庆,则由各行业筹资聘请河南地方剧种的梆子、曲子、越调等剧团演出,其中当地各窑场自供自演的“一把泥”(窑工)剧团演艺及行头比较好,小有名气。地方特色传统小吃在上坡口一带,有火烧夹牛肉、烩羊肉、油酥火烧、盛茂祥的糕点等。

伯灵翁庙

花戏楼

古庙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点。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伯灵翁庙,该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灵翁庙位于镇区老街中心,它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重修。

伯灵翁庙为庭院式的群组布局,其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门。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充满神秘色彩。正门为花戏楼,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凛凛,气宇轩昂;青砖饰墙,玻璃金瓦,风铃叮当。门旁两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包含着阴阳八卦、天地造化、工商经济等诸多内容。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形象生动,透出祥瑞之气。

伯灵翁庙窑神殿内供奉着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即传说中的“金火圣母”。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着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望嵩寨天保寨

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山门,和伯灵翁庙是一整体建筑。面对伯灵翁庙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戏楼,面对大街的一面,是伯灵翁庙的山门,把戏台和山门结合起来而形成过路式戏台。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屋檐下边有22根攒斗拱和4个转角铺就。面阔四柱三间,主间宽3.80米,东西次间宽2.05米,进深均为6.50米。面向大街的山门,门额上建有单檐三坡、挑角厦式门楼一座,它依附于戏楼屋檐之下,小巧别致,风格独特。花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各种青石雕刻玲珑剔透,精巧雅致。整个花戏楼,全是木榫连接,没用一个钉子。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此外,花戏楼还有一个奇特之处,说花戏楼前的戏楼场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一个“活地”,看戏的人再多,从来没有拥挤过。人们说这是与祖师爷显灵有关,这个传说恰恰说明了花戏楼建造奇巧,如有神助。

压妹台

神垕有许多古寨,其镇区就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6]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有的高达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墙。寨四周和寨墙上建有炮楼,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古寨门之上。东寨建于清光绪20年,墙体为青砖结构,墙基高2米左右,均为巨石砌成,墙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见方,绕东寨一周,长约6000米。寨门洞高约4米,上部由拱型青砖砌成,门洞长约8米,寨门上方有炮楼,炮楼上有三个炮孔,供瞭望和射击使用。此寨为何叫“望嵩”,据说站在古寨寨门上,可以看到嵩山,因此称为“望嵩门”。这些古寨内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如东寨内有伯灵翁庙、关帝庙、白衣堂、贞节牌坊等,还有沿街店铺及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

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设有保甲组织和武装民团,以维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乱、匪患。在教育上,每个寨子都设有学校。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个寨子都像一座小城。

馍石坑儿

传说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带着妹妹被王莽军队追杀时,妹妹身体羸弱,无力奔跑,被刘秀用土压在了古龙山即大刘山西侧。后来刘秀登基称帝,为了纪念妹妹,特意回故地厚葬妹妹,压妹台因此得名。

古玩市场

传说汉世祖、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军队追杀时,曾经到一户农妇家中讨饭吃,该户主妇当时正在蒸馒头(口语:馍),该农妇嫌弃刘秀,怕他吃了自家的馒头,于是就托词没有蒸好,不给刘秀吃,后来刘秀等了很久,那家主妇还是说没蒸熟,刘秀一急之下,生了气,脱口而出“难道所蒸的不是馍,是石头?”,拂袖而去。结果,该主妇在揭开蒸笼时,果然应了刘秀的谶语,蒸笼中全部成了石头,该主妇就把这些石头倒进了一个坑。后世称这个地方为“馍石坑儿”(加儿字是为了表明当地口语儿话念法)。

其实,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是风化的石头解体形成的馒头大小的小石块的聚集。只是人们为了怀念一代英明之主刘秀当年逃难至此,所创造的传说。

得名

神垕古玩市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神垕镇境内,距京珠高速50公里;距郑州100公里;占地面积约7.48公顷。古玩市场创建于2001年,每逢周二、三开市,到时一街两行,摊位上珍品陈列,琳琅满目,多为瓷器、铜器、玉器、古钱币、像章、古书、字画等,尽显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玩市场逢周二开市。平时为生产、销售仿古陶瓷的专业街道,同时该地域还聚集了二郎台、老君庙、白云堂等诸多古迹景点。神垕古玩市场每个交易日展出摊位900多个,客商数万,出现了营销火爆、人气旺盛的局面。古玩市场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古玩交易的品种呈多样化。由以往比较单一的古瓷器而发展为铜器、玉器、石器、木器、首饰、字画等数十类上千个品种,人们选择的空间更大,品种更多;二是外地客商来神垕交易人数成倍增加。客商中省内有郑州、洛阳、开封,省外有西安、太原、北京、武汉、合肥等。他们不仅买走了神垕众多的工艺品、古玩藏品,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及南、北古老产区的各式特色工艺品,神垕已经成为知名的“中原潘家园”、全国卖品集散地;三是仿古作坊也直接上市交易。以往他们是坐等客户上门,如今每到开市日,各仿古作坊都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加交易,有条件的实行进店经营,形成了“前店后坊”传统式生产销售布局,成为神垕古街的一道风景,使古镇、古街、古玩融为一体,相映生辉。

资源

有关神垕之名,因何命名,始自何时,诸说不一。一说“神垕”是个星名,因神垕主山(北山即乾鸣山)低、应山(南山即大刘山)高,应山压住主山,不能出人才。古人在南山建土地庙以压低应山,在北山建天爷阁以提高主山的位置,并用天上星名命名,用以调节“风水”,愿神垕人杰地灵,民富年丰。一说是据《唐六典》卷十四《大卜署》记载: “亿式占辨三式之异同,一口雷公式,二日太乙式,三日六壬式。”在“六壬”中有“十二将”、“十二月神”之分。十二月神是正月登明,二月天魁……十二月神垕(十二月大寒,玄枵之次入子宫乃神后将也)。子在五行中属“水”。因神垕盛产瓷器,窑多火旺,水相应缺少,五行运转不灵,水火不能平衡,用水命地名以示天上水配地下火,以水济火为青。《易经》有云:“水火既济,大器乃成”也有人说商汤在禹州三峰山祈雨有功,当地居民为纪念他,尊商汤为神垕,将神垕取为村名。

还有一说,即明朝永乐二年,此地获瑞兽驺虞,皇帝下旨,于大刘山前建白虎庙,山后建驺虞桥,庙前庙后,神前神后,神垕之名就演绎而出。

关于神垕的“垕”字,也流传着几种有趣的传说:宋时有人把神垕钧瓷送往汴京,徽宗一见,喜不自胜,反复观赏,连称:“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后”上加了一个土字,因此,神后就变成了“神(上土下后)”。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神垕”。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后”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背起来好,这样又成了“神垢”。还有一说,后字原为“垕”字,下面有土墩,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为避讳,将“垕”字的土墩去掉,写成“神后”。到清朝恢复原名,又写成“神垕”。后来一直沿袭习惯用法,仍写成“神后”。

神垕因产钧瓷而驰名中外,因而它的命名也为社会各层所关注。建国后,禹州市人民政府和神垕镇人民政府,曾派人做过调查,并致函询问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经查验,在中国天文史上,并无“神垕”这个星名,否定了“神垕”是星名的传说,其它传说都无史可考。只有《唐六典》中记有“神垕”是十二月神之—,因它属水,神垕窑多火盛,用它命名,达到水火平衡。神垕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至于因何命名,从传说中也不难看出,上述传说的共同点是:神垕人民对当地丰厚的瓷土资源早已相当重视了,都渴望在神灵保佑下,窑业兴旺,经济发达。即:“神”者神灵也,“后”古时称大地为“后土”,“神垕”即神灵保佑之地也。

神垕之名始自何时,亦无从查考。据明永乐三年(1405年)《钧州神垕山神庙碑》文中记载:“……神垕山在钧州之野……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即《瑞应图》所称驺虞是也……御制金敕,加锡礼以褒焉。内外群臣拜表称贺,而兹山之名,一旦播于天下矣。……大明永乐三年秋岁次乙酉周世子奉敕撰。”由此可知,神垕之名,在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之前已经确立。再据《明史·成祖纪周棣王传》和《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有“瓷器出禹州神垕山”可证,明初“神垕”字即带有土墩。为避明穆宗朱载星之讳,去掉土墩的传说是可信的。

古镇神垕得名源于汉代。高祖刘邦西取咸阳,得益于古龙山物产丰富,养兵蓄锐后,一举攻下皇城。登基后,便封古龙山为大刘山,并建庙祭天。后王莽篡政,光武帝东逃南阳,在高祖神像身后躲过追兵。为纪念此次化险为夷,并封该地为“神后”。

北宋末年,该地所产钧瓷为宋徽宗所钟爱,亲题“神钧宝瓷”“精妙绝品”,并题封“神hou(上‘土’下‘后’)”以示天下皆崇神后之土。高宗南渡在文臣武将复国励志中社会经济得到“中兴”,闲暇之余,造访清河郡府,看到精美瓷器,便有占取之意,吓得张浚连夜贡奉。追忆父皇,思赏钧瓷之美,便仿旧例,设官窑烧制。久烧不成,怒斩窑官。为活命,新任窑官便上奏,神后能烧钧瓷,是因徽宗御封之故。悻悻然,高宗题笔改“hou(上‘土’下‘后’)”为“垕”字,以示天下之土皆贵于“神hou(上‘土’下‘后’)”。然而,仍旧烧不出,又连斩数名窑官。窑官艺人为了生存,便四处散布说,高宗是半壁河山之主,其封只能算一半,所以烧不出钧瓷,高宗听后,只得做罢。

矿产

文化

古老而又神秘的神垕镇有文字记载是从明朝开始的,而其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一个谜。《新华字典》里专用字“垕”字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辞海》又将神垕作为多次钧瓷故乡作了简明的介绍。从近年来出土的关沙、红陶、篦纹灰陶推断,早在夏商时期神垕就有人群住,并从事农耕和治陶,由陶而瓷的进化演变说明神垕历史与华夏文明历史几乎是同步的。

后土考证

唐宋以来的灿烂钧瓷文化,使神垕中外驰名,与此同时,许多古典传说也为古镇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历史文化亮点。历史上汉高帝略地赏猎于大刘山;汉光武帝在神垕境内的传奇遗迹;汉将邓瑜在这里屯兵打仗,智退敌兵的故事;李自成起义军兵驻神垕;清代捻军两次攻克神垕;抗日战争时期,闻名豫西的神郏抗日根据地和壮烈的乾鸣山保卫战;钧瓷职业学校;地下党组织斗争经历, 历代窑民不屈不挠的罢工斗争;更有那历经沧桑的伯灵翁庙和神奇的“金火圣母”等神话传说。

传说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祇”,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 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祇》条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 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 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祇’,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 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按:应为徽宗)。”

关于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我们把一些汉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让我们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着,地之大名也。”

《周礼·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注:“后土,土神也。”

《礼记·檀弓》曰:“君举而哭於后土。”郑注:“后土,社也。”

《周书·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无论如何,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些汉代之前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这位男神有个在中国神 话中有名的父亲。他的父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孙子,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左传》昭公29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社。”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同上《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公29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海内经》:“共工生后土。”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看来即《山海经》“共工生后土”神话之历史化。

在所有这些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我们以为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

《山海经》的《海内经》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郭注:言丘上人物尽也),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郭注:膝以下尽赤色)。”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于死後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土伯九约,(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觺觺些。(王逸注:言地下有土伯执 卫门户,其身九屈,有角,主触害人也。觺,利貌)敦肱血拇,(敦,厚也;肱,背也;拇,手拇指也。)逐人骀骀些。(骀骀,走貌。)参目虎首,其身若牛 些。”

金火圣母

鸡血红

相传有个朝代的皇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殊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后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后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

钧瓷窑变不易掌握,生产条件又落后,十窑九不成。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有个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送给皇帝一看,皇上大怒,当着群臣说:“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的根本不一样。”接着又传下一道圣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

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艳红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笼中,凝结在花瓶上。她想,反正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兄弟免去一场灾难。主意一定,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一头栽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钧釉

古时候,神垕有个老窑工叫王钧,老伴去世早,收养了一个儿子,起名王小,在大刘山驺虞河边以烧制钩瓷为生。

有一天晚上,王钧刚睡下,蠓陇中听见有人唤道:“王钧醒来,王钧醒来。”他起来看看,屋内连个人影也没有,翻个身又人睡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道红光,照得小屋如同白昼,王钧翻身坐起,只见一位红光满面的白发老人坐在床边。老人对王钧说:你烧造钧瓷不得秘诀,我今奉玉皇太帝之命,特来点化于你。但凡仙之间不能通话,我手书二字,启发于汝。”说着操起一根柴火棒写起来。王钧一看,是“心血”二字。正待细问,老人将手一摆,又写道:“天机不可泄露,得秘诀之后,子孙造福人类,不可渔利他人,否则,得而复失。”写罢,飘然而去。

第二天,王钧醒来,回忆昨晚之事,原来是一场美梦。说起王钧手艺,真是出类拔萃,七里长街同行无一可比。他做的钧瓷如碗、盘、炉、鼎、瓶、洗、盆、钵等,设计合理,造型大方,就是掌握不住火候,烧出的产品常因釉向下流走过多造成报废,使他伤透了脑筋。昨晚仙翁指点,可是人的鲜血何处寻呢?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最后拿定主意,自己以身试火,取得经验传给子孙。他将养子王小叫到跟前,将仙翁指点自己试火一事告诉儿子。王小扑通跪下说:爹爹,万万不能,万万不能啊。王钧脸色严肃,扶起儿子说:“我儿不必多虑,天意如此。”王小见父亲主意已定,也暗地里打定了主意。几天后,父子俩将坯子上好釉装进窑里,点上火,连烧三天三夜,只见窑内浓烟翻滚,火苗不住地往上蹿。王钧双眼布满血丝,汗流满面,对儿子说:“孩子,就看今夜了,我饿了,你去拿个馍来。”王小不知是计,回身拿馍去了。王钧目视苍天大呼:“苍天有灵,莫负老汉一生心血。说罢,脱光衣服,爬到窑顶,跳进熊熊的窑火中。

王钧往火中一跳,立刻急坏了暗中相助的自发仙翁。他在窑旁整整蹲了三天三夜,只等今夜助王钧一臂之力,谁知王钧竟纵身跳人窑火中,顿足叹道:“罪过!罪过!”他见事已不可挽回,遂用手点化。只见窑内浓烟顿消,红浪翻滚。王小拿馍回来,见到父亲衣服,一切明白,遂大叫一声,气绝于地。悠悠间,王小来到大刘山上,看到一位白发仙翁正在和爹爹谈话。王小急忙赶到跟前,拉着仙翁的手说:“救救俺爹。”仙翁说:“此乃天数,命该如此,也是老夫罪过。你要继承父业,做好钧瓷,贡献世人。汝父今已位列仙籍,不必为虑。”言尽,拉着王钧直上天空。王小抬头看时,只见半空中飘落下一张纸条,拿起一看,上书“可用鸡血代替”六个大字。

再说,众乡邻见王钧已死,慌忙救醒王小,他擦了擦充血的双眼,看看窑中火势,只见各种造型的钧瓷作品像涂了一层颜色一样,五光十色,艳丽夺目,十分好看。恍惚中,好像看见父亲身影一样。他悲痛地对邻居们说:“不管这一窑是什么红色,都叫鸡血红。”果然,出窑后颜色漂亮的就数鸡血红了。此外,还有玫瑰红、海棠红、茄皮紫等颜色。人们为了纪念王钧,在神后火神庙里塑了他的像。数百年过去了,这故事一直在神垕流传。

蚯蚓走泥纹

宋朝时,阳翟一带民间普遍烧造青釉瓷器,有一老妇领着几个儿子烧一座瓷窑。一天开窑时,突然出现了几件带有红紫斑的彩釉瓷器,老妇喜出望外,想必是“窑神爷”显灵,忙唤全家老小,到伯灵翁庙烧香磕头。但烧第二窑时,却又不见这种釉色了。老妇甚是纳闷,为啥“窑神爷”不灵了?这时,她忽见作坊屋地下有不少铜屑,就问儿子谁撤的?儿子都说不是自己撤的,只有一个过路的铜匠,前几天在这里宿过一夜。老妇心想,莫非红釉和这铜屑有关系?于是就把铜屑配在釉里,果然又烧成比第一次更鲜艳、更美丽的玫瑰紫釉。消息传开,远近窑场都纷纷仿效制作。后来,又有巧匠把铜矿石配在釉里,也烧成了紫红釉。从此,青釉器就不是单纯的一色釉,而是有多种多样的色调,仿佛在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出片片红霞那样美丽。

五子登科瓶的由来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一种特殊的纹路,形似蚯蚓在泥地上爬过留下的痕迹,呈蜿蜒曲折而又长短不同的线状,有的为单线条,有的为多线条相互交叉。这种纹路源自宋钧官窑,为钧瓷所独有,是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

关于蚯蚓走泥纹,在禹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原先禹州城北关的颍河水很深,水里边生活着鱼鳖虾蟹等水族。水族有个共同的首领,叫做“头王”。这头王至高无上,掌握着水族们的生杀大权,厉害得很。

蚯蚓那时候也生活在水里,和螃蟹、蚂虾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蚯蚓还和螃蟹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螃蟹头上的两个钳子无意间夹断了蚂虾的两根长须,蚂虾就到头王那里去告状。这蚂虾精得很,它为了能告倒螃蟹,就偷偷送给头王一颗夜明珠,头王一见十分欢喜,就收下了。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头王受了贿,就向着蚂虾,于是判螃蟹有罪,要用炉火烧死。

蚯蚓听说了这事,很为螃蟹不平,就去找头王评理,头王哪能听得进去,不由分说,也判蚯蚓与螃蟹同罪,一块处死。

两个行刑的水鬼押着螃蟹和蚯蚓来到岸上,四处寻找有炉火的地方,转来转去,来到颍河南岸的钧窑场,刚好见窑工们正在装窑。两个水鬼就乘人不备,把螃蟹和蚯蚓装进了放钧瓷釉坯的笼盔里。螃蟹趴在了一个鸡心盘上,蚯蚓趴在了一个鼓钉洗里。两个水鬼在暗地里看着窑工们把窑装好,封住了窑门,只待点火了,就返回水里向头王复命去了。

一会儿,窑工们就把窑点着了火。顿时窑里烟雾弥漫,熏得螃蟹直流眼泪,眼泪都滴在了鸡心盘上,它受不了了,就挣扎着往盘外爬,终于爬出了盘子。这时窑里温度已升起来了?螃蟹还是被烧成了灰。蚯蚓呢,开始也在鼓钉洗里往外爬,但鼓钉洗边沿儿高,蚯蚓爬得又慢,没多会儿也被烧成了灰。

这窑钧瓷住火后开窑,窑工们发现有个鸡心盘里出现了不少像珍珠样的斑点,有一件鼓钉洗上出现了很多像蚯蚓爬过一样的纹路。窑工们觉得这种斑点和纹路很好看,就分别起名叫“珍珠点”和“蚯蚓纹”。从此以后,凡是在这个窑里烧出的钧瓷,窑窑都有几件带蚯蚓纹的,间或也有珍珠点出现。窑工们都感到很神奇,不知是咋回事儿。但是颍河里的水族们知道,这是螃蟹和蚯蚓的冤魂不散啊!不该死罪,硬被判成死罪,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螃蟹和蚯蚓被炉火烧死后不久,蚯蚓的后代们觉得这个头王太霸道,不想再在水里受欺负,就搬家来到了陆地上,拱到土里去呆着。但完全离开水还不行,看哪儿土湿,就往哪儿去,还经常在湿泥地上爬来爬去。后世的人见了,只知道蚯蚓会拱土、走泥,人们就把“蚯蚓纹”改称为“蚯蚓走泥纹”了。

观音瓶

在钧瓷诸多的品种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造型,它由六个葫芦组成,中间是一个大葫芦,大葫芦的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之连成一体,这个器型的名字叫《五子登科》。说起这个《五子登科》,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在我国宋朝,有一个姓窦,名禹钧,号燕山的人,年轻时发奋苦读,连年赶考却一直未能考中。后来结婚成家,心灰意冷,已无意求取功名。他膝下有五个儿子,即仪、俨、侃、仲、僖,个个聪明伶俐。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决心教导他们成材。他让孩子们阅读自家丰富的藏书,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们的学习,同时把他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失都讲授给孩子们听,加上他这几个儿子的刻苦努力,一个个陆续登上皇榜中举了。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很大,朝野上下人人尽知,一时传为美谈。

有了这件事,当朝皇帝就想厂若是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像窦燕山这样教子有方,使子孙后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为国尽忠,何愁我宋室天下不代代强盛。为鼓励天下百姓都效法窦燕山,让世人都努力学习,勤奋攻读,有志于功名,皇帝就传下两道圣旨:第一,把窦燕山教子成材的事迹编人正在定稿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中,流芳百世;第二,做一件永久性的器物,来纪念这件事,并限期半年完成。丞相接旨后,立即去办。第一件事,丞相让主持编写《三字经》的大臣去办,很快就办妥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三字经》中有了这样几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是指为人处世的规矩、法度、道理等,泛指家教。但第二件事,丞相颇费思量,限期已过了一月,还没考虑出来。在选用什么材料上,丞相一直拿不定注意。

有一天,丞相正在书房静坐沉思,门官来报,说是专管进贡瓷器的官员来访。丞相一听,眼睛一亮:对呀,这件永久性的器物何不做成瓷器呢?瓷器是放不坏的,而且又美观。丞相当下就决定选用瓷器来作纪念品,并且要用钧窑的瓷器。他选用钧瓷有两个原因:一是窦燕山名叫禹钧,丞相博学多才,马上联想到出产钧瓷的阳翟是大禹的故乡,那里还有大禹之子夏启即位大享诸侯的遗迹“古钧台”,而钧台附近就是御用钧窑场。丞相心里说,用钧瓷作纪念物品可能是天意。二是钧瓷晶莹玉涧,五彩斑斓,名列五大名瓷之首,不像其他瓷器的色调那么单一。丞相命贡瓷官在限期之内,烧造出寓意深刻的钧瓷贡献给皇上,完成圣上旨意。贡瓷官领命后,不敢懈怠,回到钧窑场,马上命人设计画图,制订制作方案。最终选定用吉祥葫芦来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器物造型是中间一个大葫芦,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大葫芦连成一体,五个小葫芦寓意五个儿子,大葫芦寓意科举。葫芦与“福禄”谐音,而且有“千秋万代(蔓带)”的寓意,正合皇上永久性的旨意。钧瓷窑工们白天黑夜不停地轮流干,从制坯、上釉到烧成,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不敢有一丝马虎。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在最后的限期内烧制出了一件精美的窑变钧瓷珍品。

贡瓷官把这件钧瓷珍品用绢布小心翼翼地包了一层又一层,马不停蹄,星夜护送到京城丞相府,丞相进宫亲自奉献给皇上。皇上一看,只见六个宝葫芦闪闪发光,釉色紫红相映,釉面上数条弯曲的纹路形如蚯蚓走泥,煞是好看,而且选材恰当,寓意深刻。皇上看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丞相、贡瓷官及钧窑工匠,并御赐这件钧瓷叫做《五子登科》。《五子登科》的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词条图册

“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人们所见的美术作品中观音菩萨手上所持净瓶相似。民间传说,观音所持的净瓶实际上就是一个钧瓷瓶,是钧瓷艺人送给观音的,观音非常喜爱,后来就成为随身携带的一件宝物,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一带大旱,烈日炎炎,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云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禹州黎民百姓。观音心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山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听说这一带出产一种宝瓷,用宝瓷瓶来盛水岂不是很好?”观音来到一家窑户门口,轻叩柴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请求观音菩萨快救禹州百姓。观音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把你家的钧瓷宝瓶借给我用用。”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钧瓷宝瓶,并一再说要把这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观音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

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始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禹州一带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观音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样云到其他地方普度众生去了。

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儿。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钧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这就是观音瓶造型的由来。由于观音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比较适于钧釉的变化,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盛烧不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