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灯

面灯

地区 中国北方
别称 面盏、棉花灯
时间 元宵节
意义 驱妖辟邪祛病
目录导航

饮食介绍

棉花灯(面灯)是淮北宿州一种节日面食,即当地人说的杂面油灯。状似茶碗,当地人元宵节都要做杂面油灯。

正月十五当天中午人们开始做这种灯,用杂面或面和面,在面中加入风味调料,还会捏成各种形状,

如果说素馅包子是为了冲一冲已腻了大鱼大肉的肠胃,那棉花灯就是为了取悦大大小小的孩童。

包子只有大小之别,而棉花灯则能显出主妇们的巧拙,例如十二生肖面灯,面里加了盐、胡椒粉等,把面和得硬硬的,在案板上揉搓成擀面杖般的圆柱长条,再切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将面段捏成窝头状,反过来在案板墩平,上沿先捏一道槽,然后或用手捏、或用筷子夹、或用剪刀剪,弄成莲花边。心灵手巧的主妇还会根据孩童的喜好捏一个把儿,或捏成小老鼠偷油喝。家中如有属相为龙的则一定要蒸一条面龙灯,先将面在案板上滚成细长条,再轻轻盘绕成一小面灯,然后用剪刀在龙身上剪出龙鳞,用洗净的小竹叉作龙爪、龙角,嘴巴里放一条红布做龙舌,用两粒红小豆作龙眼,活灵活现。

饮食寓意

面灯面灯在元宵节那一天,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为了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富足平安。

捏12盏类似碗状的面灯,每盏面灯的边缘捏上精致的褶,一盏灯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12盏面灯代表一年12个月。如果是闰年,还要多加一盏灯,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哪盏面灯里存的蒸馏水较多,就意味着这盏面灯代表的那个月份会有较多的降水。黄淮地区常年气候干旱,人们常为了雨量少而发愁,用面灯来占卜,大概寄托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希望。

面灯还可以做成各种动物的形状。常见的有狗、鸡、鱼、龙、猪等。不同的动物面灯要摆放在不同的地方。点亮的狗形面灯要放在家门口,让它保家护院;点亮的鸡形面灯放在鸡栅边,祝愿家鸡们不生病、多下蛋;鱼灯要放在水缸上,祝愿合家幸福、财源顺水来;猪灯被放在猪圈旁,祝愿家畜兴旺;龙灯要放在粮食囤上,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饮食文化

起源传说

在很久以前,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丰衣足食。但是吃穿不愁的人们,生活就奢侈起来,过着好吃懒做的日子,甚至随意浪费粮食。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后,就派灶神下凡调查实情。

灶神变成一个乞讨的老者来到凡间,到一户人家门前讨要吃的。这家少妇正在做饭,见来了一个要饭的老头,就说:“你等一会,我烙一个热馍给小孩热上腚,就给你拿吃的。”说着,这妇女就把一个刚烙好的厚烙馍真的垫在小孩的腚下面。灶神看到后就对这妇女说:“你怎能用馍给小孩垫腚呢?”妇女说:“热馍给小孩垫腚既能给小孩暖腚,小孩拉屎后,又可当尿布擦腚,反正粮食吃不完用不尽。”

这妇女说着,转身拿一卷烙馍,回头正要交给灶神君时,张灶君已不见了踪影。

灶神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禀报了实情。玉皇大帝非常恼怒,下令龙王十二年不准向人间降雨,让人间大旱十二年,对人间浪费粮食进行惩罚。从此,人间五谷绝收。

一条小露水龙看到人间旱情严重,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不忍心,偷偷地多下点露水以缓解旱情。玉皇大帝知道后,将露水龙罚下天庭,躺在一条干沟内。人们为了感恩,纷纷前去祈祷、拜谢。这时露水龙就告诉人们说:“玉皇大帝自从下令不让龙王下雨惩罚人间后,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都要到南天门观看人间干旱情况。你们可以在这天晚上遍点灯火,燃放烟花、篝火、爆竹,放云灯等,让玉皇大帝看到以为人间干旱得着火了,方可解除对人间的惩罚。”露水龙说完后,就死去了。

于是,人们就按照露水龙的话,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做面灯、造烟花,到了晚上,人人手捧面灯走出门外,到处燃放烟花、篝火、爆竹,放云灯等,烟火四起,火光遍野。玉皇大帝一看,真的以为人间因干旱起火,方才下令解除对人间的惩罚。于是,人间又恢复了正常的年景。

佛教传说

正月十五原来是祭祀主管阴阳变化和农业丰歉的太阴神。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教义把火光比做佛的威神,所谓“无量火”,照“无极”,因此,佛教视灯为光明。同时佛教中的燃灯佛,是授记释迦牟尼的老师,释迦牟尼前世为菩萨时,就预言释迦牟尼会成佛。而释迦牟尼示现神变时,又恰恰是东土正月十五日。为记念佛祖神变,人们便在这一天举行燃灯法会,正月十五捏面灯的风俗也随之而来,故元宵节又称灯节。

史籍记载

清乾隆年间陕西《雒南县志》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

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正月十五日蒸养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

如今农村仍有此俗。面条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

《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习俗流程

傍晚时分,即在日落星出之前,家家开始送灯。送灯的顺序是先送到祖宗板、天地板、灶里板上;然后送到仓房、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再送到大路旁、大路口。这些地方都送过后,由每家的长房长子用筐挎着面灯,到祖坟上去给祖先送灯。在祖先坟前必须送“金灯”和“银灯”。

把祖坟前的“金灯”、“银灯”点燃后,再用油拌过的谷糠将祖坟围成方形,西南角留缺口,称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在上风头将油拌谷糠点燃,俗称“火龙灯”。同时,把“铁灯”点燃,边点灯边念祝词,念完之后,送灯人悄悄归去。送灯仪式才算做完。

送灯时,见到熟人彼此间也不能打招呼说话。点灯时,不能借用别人的火柴,否则自己家就见不到光明;给祖坟送灯时,不能送白蜡烛,当地人称“大白杆”,说若送“大白杆”,这家下辈子男人要打光棍。

正月十六晚上是最后点面灯的一晚上。有的地方还有烤火的风俗。烤火是用的不是柴火,而是破鞋的底子,农村穿的鞋是千层底,很耐着。这一天是最后点面灯的一天,把面灯放到着的红彤彤的鞋底上烤。面灯的香气和鞋底的臭味弥漫在空气里,有一股别样的味道。习俗是烤七家火,孩子们往往也把一个面灯在七家火上烤过之后再吃。

饮食分类

用料的分类

用玉米面、荞麦面做灯。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养麦面做的叫“铁灯”。

形状的分类

龙灯龙灯一般面灯要做成碗状,称为碗灯。

龙灯就是一条盘绕的面龙托着一盏没有标志月份的面灯了。龙灯一般有四五种,就是把面搓成长条,盘成龙的形状,用剪刀在龙身上左右对称地剪出类似鳞片的花纹,再在龙嘴里含上红纸、硬币、粮食等,按所含东西的不同,分别称为粮龙、钱龙、水龙等,代表丰收、发财、风调雨顺等寓意,并在元宵节点燃时放在相应的地方。

勺子灯,是大人们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灯。勺子灯的做法是把面捏成勺子的形状,并捏一个小老鼠趴在勺子沿上,小老鼠的眼睛用花椒粒代替。到了晚上,在勺子里倒上植物油,用一根火柴梗缠上棉花,然后把棉花浸湿了油,然后点燃。

做法介绍

做法是先用开水烫面,和面,面一定要有硬度,否则做的灯会瘫软掉。等面和好了,感觉硬度也够了,就开始做灯了。要捏成各种形状。最主要的有两种形状:一种是捏成碗盏形;另一种是捏成上粗下细,中间有碗,像倒挂金钟一样形状。捏好后上锅蒸熟,然后在中间放上豆油,再在里面插上灯芯子,面灯就做好了。

天地灯

天地灯天地灯这个灯要放在庭院的中央的,是送给天与地的。取一块面,把它揉好压平,做成草场上跑道的形状,然后在上面用擀面杖压出三个凹陷,深浅大小如半个鸡蛋壳,以便在里面做灯芯和加上植物油。

生月灯

这种灯做起来较天地灯简单,取一块如鸡蛋大小的面团,揉好做成一个内空的圆柱体,看起来有点像那种小小的直筒玻璃杯,高度大约在5公分的样子,当然底部不能做穿了,也不能太薄,以免被灯草一插即穿。做好杯身后,就要在杯沿上捏上棱角了。正月的灯即在杯沿上捏上一个棱角,其余的即每个家人出生之月的灯则是你是哪个月份(按阴历计算)出生的就捏上几个棱角。

龙灯

要给龙灯加上龙鳞、龙角、龙须、龙眼以及鼻孔和嘴巴。嘴巴里要嵌上红纸片,等放到锅里蒸熟好就有了一种鲜活的红色。龙灯是要放在粮囤和米面缸上的,有祈求它保佑家中米粮丰裕之意。

其他

做完面灯后大人们还要用大白菜根、萝卜、红薯之类的植物根茎做一些灯。这些灯一般是送到土地庙、祖上坟墓以及十字路口上的。其同面灯的主要区别除用料不同外,一大差别还在燃油上,一般是用煤油。但后来市场就渐渐有了专门加工好的小蜡烛(比之家中平时照明用的蜡烛要短许多,有其1/4或1/5长度的样子。有的还做成元宝或其他一些民间认为吉祥的东西的形状)出售。如此,人们为图省事,原先的用植物根茎做的灯就渐渐被这些专用的蜡烛替代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