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纹柴

扭纹柴

中文名 扭纹柴
喻意 顽劣、难教、刁难成年人的孩子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电台节目说,从前香港人煮食不是烧炭烧煤,而是烧柴,所以一般人都要上山斩柴(其实是树木),但并非所有柴都是直纹,也有是扭纹的,遇上这些扭纹的树木就很难劈,甚至是劈不入。那时候一些顽劣、很难教、很懂得刁难成年人的孩子,就被形容为「扭纹柴」。

  用「扭纹柴」喻不受教的孩子,大致上是没错的,但说从前香港人要上山斩柴烧,则近乎想当然。因为即使是四、五十年代,上山斩伐树木也是犯法的(可向有关方面查证),一些贫穷人家让孩子到山头捡拾枯枝作柴斤是有;要人人上山作樵夫,断估而已。

  火水炉出现之前,香港人煲水煮食不错都是烧柴,但这些柴都是由柴铺供应,那时候,米铺已经多,柴铺比米铺更多,事实上不少米铺兼营柴业,取其买柴籴米一条龙服务也。柴铺供应的柴,大致分两种,一种简称「坡柴」(来自新加坡),一种称「杂柴」,亦有人叫山打根柴(来自山打根),前者都是较粗大树木破片,而且都是属于一种树木,后者则是多种树木的枝干(圆径约一寸至寸半左右),以竹箍作束状捆扎以便搬运。坡柴远比杂柴为贵,所以烧坡柴多为中上收入人家,一般只烧杂柴,而且破坡柴易(有如破竹),破杂柴难,「扭纹柴」就是出现在这种杂柴之中。

  那时候家家户户每天都要破柴,当时大部分都是木建楼宇,如何解决破柴问题?所以当年建楼规定,在跨入厨房那个门槛地方,横搁一块八、九寸厚,十余寸宽,约四尺余横的麻石,那柄柴刀就是放在麻石之上,几乎每家都是如此,上山斩柴云乎哉!

       其实,用这个词来形容小朋友不听话是非常贴切的。过去人们煮食不是烧炭、烧煤,更不可能烧煤气,而是烧柴。但是一般从外面买回来或者是上山砍回来的柴火都是块头较大,而烧的时候就需要用柴刀劈小一点。劈过柴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是直纹的柴就很容易一劈到底,但是遇到扭纹的就很难劈,甚至是劈不入,拿它没办法。所以,广府人会对那些顽劣、很难教、很懂得刁难成年人的孩子,形容为“扭纹柴”。

       孩子的多动可能是由于家长从小“骚扰”造成的,而5~10岁是小朋友训练专注力的最佳时期,建议家长在家庭中要通过日常细节多留意孩子喜欢什么,切莫在此刻打扰他,以逐渐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要不然,孩子不专注,就会不听话,变成“扭纹柴”了。

      后来,大家说着说着就对这个词进行了变异,或者简化为“扭纹”,或者变为“扭计”,其实都是“不听话”的意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