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术语。厌胜钱属。 道教表现在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包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佛教表现在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
“供养钱” 一词最早出于清戴熙《古泉丛 是置于佛脏或供于香炉,是谓供奉;二是购置香话》,此后又不断有人探究,并认为供养钱源于元 花、灯明等开支,是为侍养。牡国通宝、助国通宝代。
钱币上铸有与道教、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咒语。
道教表现在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包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佛教表现在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
供养钱山西五台山乃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时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钱,黄金质地,成色在90%以上。钱径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径0.5厘米,每枚重约12克。正面钱文为行书“淳化元宝”四字,背面铸有左立、右坐两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为韦驮,手持如意。两尊佛像下均有莲花座。佛像造型逼真,体态栩栩如生。佛身立体隆起钱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号。这批淳化元宝金钱,背铸佛像,造型奇特,显然是当时皇室专门铸造并敬奉五台山寺庙的供养钱。像这样成批的金质佛寺供养钱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供养钱宋元三教供养钱,中间为持说法印的释迦牟尼。右边为持如意的老子。左边为执芴的孔子,代表儒家。
三教合一,是金元宗教发展的潮流,一方面,道佛争端激烈,一方面,三教平衡发展。各有价值。在艺术表现上,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表现三教统一的图形比较多,多见为三教教主呈品字坐姿,或者有其变通,为三教会棋图,或者是虎溪三笑图等。
另一方面,在三教人物中,争端隐含其中,主要是主尊人选,到底是道家还是佛家,在两家的图形中,各自表述为不同的主尊,在佛教图形中,主尊是释迦牟尼,在道家的图形中,主尊为老子。
另一个情形是,当道家得势,就把老子主尊的图形推行全国(比如金代华北全真教得势、或成吉思汗时代,全真教统摄全国教派的时候),而当佛教得势,也同理而为(比如元代忽必烈时代,佛教战胜道教的时候)。大家不可不察。
钱背面应为贵族供养人的生活描写。主尊后院休闲,诸子饶膝玩耍。
到了元朝,铸造纪念币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世祖忽必烈之后的几个皇帝,对此情有独钟.留存至今的有大如当十钱的“大元国宝”背龙嬉珠钱,虽不是行用品,但其铜质、书法及制作工艺都极为精美,颇有大朝风范。还有一种在一钱之上镌有4种文字,被泉界称为“四体文钱”的“至治通宝”,更为奇特。其中面文“至治”两字是八思巴文,“通宝”则分别为察合台文,与西夏文,背文“至元通宝”都是汉文。此钱是元的第五朝皇帝英宗(1321年~1323年在位)所铸,“至治”是他的年号,“至元”则是世祖的年号。很明显,鼓铸这枚钱的目的除了纪念世祖的功业,诸种文字并茂,还包含着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意义呢。
供养钱也是元钱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元代宗教十分盛行,各地庙宇寺观林立,佛、道尤受朝廷尊尚,这是供养钱盛极的基础。这类钱的铸造者是庙宇、道观或信徒,目的是供奉神佛,布施功德,以求庇护降福。与纪念钱相比,明显的不同还在于它可依钱的大小与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折等兼行,而且金、银铸品更贵重,不仅可以作为贵金属贮藏,按市值交易也行用无阻。
随着时代的流变,世风的转移,铜铁供养钱渐被尘土掩埋,大多数只能在谱录上见到其影像了。只有金银供养钱例外。金银供养钱除了珍藏保值,在元代中期以后还作为妇女喜爱佩戴的首饰,流行一时,遗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