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

朝歌

中文名 朝歌
目录导航

概况

  1、朝歌(zhāo gē),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淇县。原叫沬乡,又改为沬邑。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后改沬邑为朝歌。公元前1075年,商纣王帝辛即位后仍袭朝歌为都。

朝歌朝歌(3)商朝后期,武丁由西亳迁沬,建立沬都,是为武丁城。《史记正义》记载“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后武丁迁北蒙,沬都废置。其后武乙迁沬,文丁又都之;帝乙迁沬,纣又都之。后来殷纣王就武丁城扩而大之,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为朝歌。商王帝辛时期的都成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这道城垣南至淇县的常屯村,北至淇县的淇水关,南北五十余里。第二道城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县工业路东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县难关一带。第三道城即宫城,位于今淇县三海村和西坛村一带。《淇县志》中所说的“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指的就是纣王的二道城。纣王的内城即宫城遗址在当地至今仍然称为纣王宫。纣王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坛,是殷纣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县西坛村就是因村里有纣王的社稷坛而得名。至今遗存的古城垣,部分城墙犹高约10米,顶宽约130米,基厚约150米,城垣东西宽4里,南北长6里,城周20里,总面积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壮观,体现了诗经记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亡国灭,600年社稷毁于一旦。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战争结束后,周武王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商朝后,周朝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春秋时期朝歌作为地名出现,战国时代至秦亡汉兴之时,作为地名仍在使用。西汉在朝歌置县,汉以后,朝歌时而设郡、时而置县、时而并入邻近的郡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解放后设淇县,淇县设朝歌镇。

  2、朝歌镇,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淇县朝歌镇古称沫邑,商末易名朝歌,曾为殷纣行都和卫国国都,地处淇县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淇县县委、县政府办公机构所在地。全镇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76亩。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 18000人,5381户,一个居民委员会。全镇辖区共人口52616人。京广铁路、107国道、淇浚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土地肥沃,水利、光照条件充足。名胜古迹有:殷纣王摘星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砍砍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即有驰名中外的牧野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痒,华夏第一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淇河水养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誉为“殷有三仁”的箕子、微子、国神比干,纵横家 军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义士荆轲,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高风亮节的甄济等。

纣王时代

帝辛帝辛       帝辛(?―约前1046年),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周武王称其商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武王称其为“纣王”,部分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沬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纣王之墓纣王之墓       在商纣王时代,中国首都朝歌非常繁华,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武王代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后,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朝歌。纣都朝歌除史书记载外,还可以证诸淇县古城垣。

史书记载

       朝歌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诸子中。《左传》首先把朝歌同商的都城联系起来。《史记》卫康叔封卫和牧野之战的记载,确证了朝歌作为商朝都城的具体位置,此外,《史记》一书中有18处把朝歌作为地名。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这些史料记载的大都是公元前660年前后的事件。《史记》首开解释朝歌含义的先河。

      《史记》以后,多有文献直称朝歌为商都。《汉书》是现存较早记载朝歌为商都的文献。《帝王世纪》明确了帝乙迁沬的故事,帝乙的子王,即帝辛(后世称纣),也把朝歌作为都城。

地名涵义及读音

      朝歌读(zhāo gē),淇县关永江先生认为“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乐也。’也有纣坐朝歌,朝歌暮舞,新声靡乐,号邑朝歌之说。”后还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词语。因《封神榜》电影误读为(cháo gē),使其谬误流传,很多外地游客也误读为(cháo gē),

朝歌古迹

商纣王摘星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子孙,春种秋收,夏网冬猎,“砍砍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即有驰名中外的牧野之战古战场,久负盛名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华夏第一皇家园林——淇园,又有数不胜收的殷商文化遗址。

朝歌名人

       箕子、微子、比干,被孔子誉为“殷有三仁”。

       鬼谷子,名王蝉。春秋战国时期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在云梦山水帘洞隐居讲学,创建中国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在此培养出的学生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今淇县)。因刺杀秦王于公元前227年被肢解。

       许穆夫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她三首诗歌。是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惠公的女儿,卫懿公、卫戴公的妹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