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中文名:盐节木
种拉丁名:Halocnemum strobilaceum (Pall.) Bieb.
种别名 :
科中文名:藜科
科拉丁名:Chenopodiaceae
属中文名:盐节木属
属拉丁名:Halocnemum
形态特征:半灌木,高20一40cm。茎自基部分枝;小枝对生,有关节,灰绿色,老校近互生,木质,灰褐色,枝上有对生的,缩短成芽状的短枝。叶对生,鳞片状。花序穗状,长0.5-1.5 cm,直径 2一3mm,无柄,花两性,每3 (2)朵生于1苞片内,苞片呈盾形鳞片状,对生;花被呈倒三角形,3深裂;雄蕊1,子房卵形,柱头2。胞果两侧扁; 种子卵形或圆形,直径 0.5--0.75mm,褐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疆、甘肃北部。苏联、蒙古、阿富汗、伊朗和非洲北部也有分布。
生态特征:盐节木在新疆地区,约在4月中下旬萌发,花果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10月初枯黄。盐节木为适中温盐生多汁小半灌木,是多汁盐柴类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的重要组成植物,也是盐上荒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植物,见于各地区盐土低地个盐湖滨、扇缘和洼地的潮湿盐土上,山前冲积乎原的结壳盐土上也有分布。盐节木是最耐盐的肉质小半灌木,根系有十分耐盐水淹的特性。具在新疆盐土荒漠测定,盐节木可适应土壤地表具5-10cm的盐壳,0-30cm土层的含盐量达10-20%。地下水深20-100cm或者深达200-300cm,矿化度大于10一30g/L。盐节木随地下水位的深浅不同,群落组成和结构也有差异。盐节本单优势群落,是典型的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型。单层结构,种类贫乏。生长状况随土壤湿润程度和地下水的深浅变化而有差异。在地下水接近地表的潮湿土壤上,生长茂密,株高可达30一100cm,覆盖度可达50-60cm,个别地段高达80-90%。伴生种有多枝任村(Tamarix ramosissima)、毛红柳(T.hisPida)、芦苇(Phragm ites communis)、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和盐生鸦葱(Scorzonera salsula)等。植物因受土壤重度盐渍化生长不良。地下水在1.5一2m深时,群落变得很稀疏,盖度减至10-30%。伴生种植物有所增加,除上述种类外,还增加有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花花柴(Karelima casPica)和等,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aca)。在若羌以北的台特马湖滨湖乎原,由于地下水深达3-4m,地表有5-15cm厚的坚实的矿质盐壳,盐节木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只有10-20Cm,丛径20一25cm,群落盖度5-10%,表现为稀疏衰弱的状态,6月还是凋枯的景象。盐节木与潜水稻旱生灌木形成的群落经常出现在若羌和库尔勒冲积扇下部壤质结皮盐上上。地下水 2-3m,矿化度10-20g/L。盐节木与毛红柳、多枝柽柳组成稀疏的群落,株高1.5-1.8m,覆盖度5-10%,伴生种有芦苇、疏叶骆驼刺(Alhagi0sParsifolia)。胀果甘草(Glycyrrhiza nitlata)和盐穗木等。盐节本与芦苇形成的群落出现了阿尔金山北麓,吐鲁番盆地的扇缘低地和玛纳斯湖的潮湿盐土上。它是芦苇盐生草甸向盐节木盐土荒漠的过渡类型。覆盖度为5-15%。伴生种有红柳、盐穗木和黑果拘相(Lycium ruthenicum)、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ca)和碱蓬等。
饲用价值:盐节木是盐漠中适口性较差,利用价值不大的植物。夏季因植株含盐量较高,家畜一般不采食。只有在秋季以后植株变干枯骆驼采食。盐节木含粗蛋白质较高(见表97)是骆驼秋季抓膘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