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孔桥颐和园依山水,园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3/4)。
昆明湖中有一座南湖岛,是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颐和园,原是作为帝王的行宫与游赏花园,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整座园林,以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为中心,依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等,精致而优美。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6]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十七孔桥出文昌阁向南,湖滨小岛上即知春亭,因岛上遍植桃柳,最早显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远眺近望,远、中、近景一览无遗,是观全园景色的最佳地点。岸边还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见全园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独具特色。该亭如一秤锤,压在十七孔桥东端,挑起桥西侧的重点景区南湖岛。廓如亭旁边有一铜牛,铸于1775年,是特有景观,青铜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纹须弥座,表示镇水之意。
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有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7]它西连西湖岛,东接廊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因此桥的点缀,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较为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趣味。
桥之美这篇文章曾经引用过十七孔桥。
从全湖来看,长长的西堤与从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将湖隔成三块,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岛,分别象征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从全园来看,南湖岛与万寿山佛香阁的位置在对景手法上呈一宾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无限深远,借用园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风光,给人开阔之感,确是景无边,意不尽。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17孔。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一座长150米的17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于南湖岛和廊如亭之间。乾隆时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计544只,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的东边有一尊镇水铜牛。
镇水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牛背上还铸有由乾隆帝撰写的80个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为:“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卢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
这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全长一百五十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十七个券洞上边,是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它就像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像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听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8]
十七孔桥(3)欣赏十七孔桥之美,有四时之美,有晨昏之美,但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去领略,即站在园中各处望桥,和站在桥上望园中各处。比如站在桥上眺望万寿山,这是十七孔桥的最好镜头。扶着汉白玉桥栏,欣赏万寿山,水波、雕栏、长廊、绿树、崇阁、黄瓦、青天、白云,浑然一体,如世界上真有“蓬莱仙山”,也不会胜过这里。北京春天多风,在风天站在桥边,望着昆明湖动荡的波涛,似乎万寿山也会浮动起来,一线白石栏杆也成为一条幌动着的珍珠项链了。二是站在万寿山麓看“十七孔桥”,这在庚子前自然是办不到的,但颐和园开放之后,这便成为游人不可忽略的一个美丽的画面了。从知春亭一带,往北,再折而西,沿湖走,随处都能望到这一卧波长桥,宜晴,宜雨,宜雪,宜月,无时不是静静地卧在那里,如果你能坐船在湖中欣赏她,那就更美了。读者中有谁知道吗?她是无独有偶的,她有个“姐姐”,在苏州“石湖”,“石湖串月”的“杏春桥”,同她的造型一样,只是没有她华丽。如果说“十七孔桥”是“宫廷妃子”,那石湖杏春桥该是江村的浣纱女了吧。
颐和园十七孔桥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奇观,每年都吸引众多游人,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美景呢?
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在冬至日,太阳高度角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过程。在不同时间段,十七孔桥处的太阳高度角近似值分别为:上午8时,4度,并逐渐增大;中午12时,27度,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的最大值,并逐渐减小;傍晚16时,8度,阳光略高于湖水面,并继续减小,直至太阳落到地平面以下。不难发现,黄昏时分,太阳高度角很小,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射入到桥洞内壁上,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黄昏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太阳方位角,即太阳照射方位在地面投影的角度,这一角度以目标位置的正北方为起始方向,太阳的入射方向为终止方向,按照顺时针方向逐渐增大。目标位置的太阳方位角与其所处的纬度、日期、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十七孔桥所处纬度约为北纬40度,在冬至日的不同时间段,太阳方位角近似值分别为:上午8时,125度,太阳位于桥的东南侧;中午12时,177度,太阳位于桥的南侧;黄昏16时,即“金光穿洞”发生时刻,231度,太阳位于桥的西南侧。
十七孔桥并非完全东西向,而是东端略偏南、西端略偏北,这使得傍晚的阳光并非完全穿过桥洞,部分光线照射到了每个桥洞的东侧内壁上。黄昏时段,如果站在桥的西北侧,可以看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金光。随着太阳方位角进一步增大,光线与桥体夹角进一步减小,照射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阳光量逐渐减小,最终形成阳光“穿洞”的视觉效果。
黄昏时分阳光的散射作用,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色彩来源。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大气层对阳光具有散射作用。即在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悬浮微粒的作用下,太阳光不能直线前进,而是四面八方分散射开,产生散射现象。太阳光为复色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单色光组成,其频率依次增大、波长依次减小,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散射;大气层厚度越大,光线越容易散射。傍晚的温度比白天低,大气层比白天更厚,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时,会发生更加明显的散射。
太阳光在黄昏时分抵达十七孔桥的时候,为什么桥洞呈现的是橙黄色的光芒呢?原来,太阳光中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大量散射,而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大量抵达桥体。因此快到日落时,红、橙、黄混合呈现金黄色,照射在桥洞中,呈现出美不胜收的“金光穿洞”效果。而且随着夕阳西下,金光的色彩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到日落时分,阳光穿透的大气层厚度增加,橙、黄等单色光亦产生散射,照射到桥体的阳光以红色光为主,桥洞呈现出“红光穿洞”的效果。就像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登阊门闲望》中说的那样:“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
十七孔桥的建造艺术,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从立面看,石拱桥由桥面、拱圈、桥墩等部分组成。其中,桥面为优雅的抛物线形,犹如湖面上的一道优美曲线,呈现长虹卧波的视觉效果。17个拱圈呈对称分布,洞口尺寸由中间向两边逐渐减小,产生极强的韵律感。各拱圈通过石块的堆叠,产生侧向挤压力,不仅有力地支撑了桥面传来的重量,并将该重量传递给桥墩,而且圆弧状的拱洞产生柔和圆润之感,凸显拱圈的曲线之美。硕大的方形桥墩与柔美的弧形拱圈和谐一体,形成力与美的巧妙融合。不仅如此,桥体为实,桥洞为虚,金色的光芒穿过桥洞,照射在内壁上,增添了桥体如梦如幻的意境,凸显出十七孔桥的建筑之美。[9]
周一至周日6:30-18:00(大门),8:30-20:00(园中园),20:00-20:00(静园)(4月01日-10月31日)
周一至周日7:00-17:00(大门),9:00-16:00(园中园),19:00-19:00(静园)(11月01日-次年3月31日)[3]
公交:在东宫门外、北宫门外和新建宫门外,分别设有多路公共汽车站。人们可以方便地乘车去你想去的地方。各路公共汽车,除332路和375路末班车较晚外,其余车次的末班车大都在晚八点左右收车。需要注意的是,乘客一定要弄清楚:北京颐和园占地面积很大,宫门和公园入口很多。从可以购买门票进入公园的入口而言,有:颐和园正门(东宫门)、新建宫门、南如意门、北宫门、北如意门,以及中央党校对面新开辟的园门等。 通常,外地游人和不常来的本地游人会从东宫门、北宫门和新建宫门三个入口入园。但是,新建宫门与颐和园东宫门要有近两公里路程(其间没有公共汽车),东宫门至北宫门又要有近两公里路程。如果事前没说清楚,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还是乘坐出租汽车都可能造成双方之间的不愉快。为此,特将颐和园主要景点和三个主要入口宫门的位置附于一张图上,请游人先参照我们建议的游览路线,再选择好进园的入口。 另外,下面所列的公共汽车中可以换乘地铁的有:808路、运通106线、717路、817路、374路支线、374路、新建宫门专线、375路、904路、375路支线。
自驾:颐和园在清华和北大向西大约5公里左右,开车较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