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

中文名 片石山房
复修时间 1989年
目录导航

简介

片石山房片石山房在扬州城南花园巷,又名双槐园,园以湖石著称。园内假山传为石涛所叠,结构别具一格,采用下屋上峰的处理手法。主峰堆叠在两间砖砌的“石屋”之上。有东西两条道通向石屋,西道跨越溪流,东道穿过山洞进入石屋。山体环抱水池,主峰峻峭苍劲,配峰在西南转折处,两峰之间连冈断堑,似续不续,有奔腾跳跃的动势,颇得“山欲动而势长”的画理,也符合画山“左急右缓,切莫两翼”的布局原则,显出章法非凡的气度。

片石山房于1989年复修,门楣上的“片石山房”额系移用石涛墨迹。此园的设计,以石涛画稿为蓝本,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园中假山丘壑中的“人造月亮”是一奇观,盈盈池水,盎然成趣。

景色

片石山房片石山房后因年久荒废,仅存假山主峰残石依墙而立,现已全面修复,使佳景胜境得以再现。门厅置滴泉,景名“注雨观瀑”入园,水池前一厅为复建的水榭,栏楣、槅扇雕刻入微。厅中以石板进行空间分隔,其一为半壁书屋,又一为棋室,以双槐园遗物老槐树根制作棋台,造型古拙。中间则为涌的泉,伴以琴台,琴棋书画,合为一体。水榭在池之南,与假山主峰遥遥相对,面对崖壑流云、茫茫烟水。水榭此景颇能体现石涛的诗意:“白云迷古洞,流水心澹然;半壁好书屋,知是隐真仙”。园中原明代楠木厅尚存,经装修出新,深厚端庄。又于楠木厅西墙接造一“不系舟”临池而泊,似船非船,似坞非坞。楠木厅东院墙上嵌砖刻“片石山房”四字,为临摹石涛手书放大的。叠石假山,西为主峰,东作陪衬,精妙古朴,片石峥嵘。现存的湖石假山基本保持原貌。山势东起贴墙蜿蜒至西北角,突兀为主峰,下藏石室两间,即所谓“片石山房”。出石室抬级蹬道而济其巅,但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岚影波光,游鱼倏忽,使人可得林泉之乐。在主峰之东,叠成水岫洞壑,以虚村实,以幽深烘托峻峭,相得益彰。假山之上,用连皮杉木新建半亭,名葫芦亭,充满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称一绝,光线透过留洞,映人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全园水趣盎然,池水盈盈。园内新添碑刻,选用石涛等诗文9篇,置于西廊壁上。壁上还嵌置一块硕大镜面,整个园景可通过不同角度映照其中。片石山房占地不广,却丘壑宛然,典雅别致,在有限的天地中给人以无尽之感。

概括

片石山房片石山房是何园的园中园,又名双槐园,所以何园又有大花园、小花园之说,相传是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石涛(1641-约1718年),姓朱,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等。他是明朝末代王孙,出生后不久,明朝便灭亡了,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迫害,他和哥哥在明皇室内宫的安排下,出家做了和尚。进入片石山房,门厅有滴泉,形成"注雨观瀑"之景。南岸三间水榭别具匠心,与假山主峰遥遥相对。西室建有半壁书屋,石涛曾写过一首诗:"白云迷古洞,流水心瘪然。半壁好书屋,知是隐真仙。"中室涌趵泉伴有琴桌,琴声幽幽,泉水潺潺,给人以美的享受。东室有古槐树根棋台,抬头可见一竹石图,形成了琴、棋、书、画连为一体的建筑风格。

在园中之园的东面那幢楠木厅,是整个何园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在经过装修重新对外开放。它结构严谨,典雅端庄。在楠木厅西侧有一“不系舟”,临池停泊,坐在船上俯视池中游鱼,就像游船正从外面野航回来,其乐无穷。楠木厅东院墙上嵌有砖刻“片石山房”四字,是后人临摹石涛真迹而放大的。片石山房虽占地不广,却丘堑宛然,特别是水的处理恰到好处,渗透到廊、厅、亭、假山,滴泉、涌趵、瀑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片石山房片石山房,就是以湖石紧贴墙壁堆叠为假山,山顶高低错落,主峰在西首,山上有一株寒梅,东边山巅还有一株罗汉松,树龄均俞百年。山腰有石磴道,山脚有石洞屋两间,因整个山体均为小石头叠砌而成,故称片石山房。石块拼镶技法极为精妙,拼接之处有自然之势而无斧凿之痕,其气势、形状、虚实处理等,与石涛画极相符。景区的山房名称、熙春南木大厅、不系舟周接曲廊等处的条联,皆依石涛的诗词遗墨镌刻。

古人云:“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扬州无山,园林中常采用平地叠石之法,而叠石增山是很讲究的,必须运用高度技巧,片石山房门厅处置有一滴泉,形成“注雨观瀑”之景。水池前一厅为复建的水谢,厅中以石板进行空间分隔,一边为书屋,另一边为棋室,中间是涌的泉,并配置琴台,琴棋书画合为一体。在池的南面有三间水村,与假山主峰遥遥面对,高山流水,此情此景正能体现石涛的诗意:“白云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书屋,知是隐真仙。”

寻朱迹

片石山房烟花三月的扬州,瘦西湖两边长长的湖岸掩映着婀娜的绿柳,使瘦西湖的身影别有风姿。看着匠心独到的小桥流水,绿波亭榭,不觉心旷神怡。

多年来我一直在留意古典园林与近代江南建筑的布局,当时,我寻找着留下不多的明清古迹,站在空荡荡的有着高大建筑的新城区的马路边徒增几分惆怅,好心的出租车司机提醒我一定要去看看郊外的何园和个园。此前,我就知道明朝的八大山人苦瓜和尚晚年定居扬州,来时就希望能一睹扬州城不少的遗迹。当晚我刚刚安顿好住宿,就迫不及待地出了城。但是由于没有月光,郊外给我的感觉模糊一片,晚风中仿佛看到苦瓜和尚在远处地里轻轻叹息。

苦瓜和尚原名石涛,明朝灭亡时才他三岁是没落的皇家第九世孙,1650年,清军攻破桂林时9岁的他不得不又逃到了全州 ,少年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满目沧桑,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因此饱经磨难的他给自己取名别号道济、大涤子,又叫苦瓜和尚,但是他并未真正地入空门,唯一让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年感到欣慰的是有了清静的寄居之地,可以安心学画看书了。青年 片石山房时代的石涛游览了国内名山大川,在安徽宣城地区的敬亭山居住过一段时间,期间他多次游历黄山和其他名山,石涛平生最擅长山水画,主张“收尽奇峰打草稿”,他的画能做到“物我交融”。 中年后辗转南京、北平,晚年定居于扬州一直死于此地。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借古而喻今”,因此中年后他的画推陈出新,在古典画派的基础上开始有了革新。

在北京芳庄朋友家中小聚时,听一位扬州籍的画家介绍过石涛墓就在平山堂附近。他告诉我石涛生前曾画过一副《墓门图》,说是给自己将来入土画的,他在上面刻有一句跋说:“谁将一石春前柳,漫洒孤山雪后坟。”他似乎已经想到了人化为泥土后的寂寞。因此,我在平山堂附近的杂草灌木丛中到处寻找石碑,以为有蛛丝马迹的画痕,但未曾看到有古松围绕的墓地,世事无常,流年巨变,其实,石涛的墓早就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不复可寻了。我仍然在平山堂前新立的石涛纪念塔前不甘心的徘徊和寻找着。

石涛不仅融诗、书、画于一炉,他在园林叠石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嘉庆扬州府志》记载清代扬州的万石园就是“以石涛和尚画稿布置为园。” 王振世在《扬州榄胜录》说到“上任兼工垒石,扬州余氏万石园出自上人之手。”其后却说:“昔成称旧迹,久毁。”不料又在钱咏的《履园丛话》中看到:“片石山房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山石很有奇峭之俊朗,相传这里为石涛和尚手迹,就在寄啸山状山庄的何圆内。原来是由南墙小门进入,出了甬道小门,豁然开朗的一片荒园。二厅虽不存,方池也夷为平地,而石 片石山房子山气魄雄伟,让人留连。等我进入山中一看,原来里面还有石屋两间是相连相通的,虽然不能爬到小山上去,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山石重叠别具匠心:不仅石石相叠有序而且石纹连成一片,好像天然浑为一体,犹如破笔之作的画幅。隔开来看远山,在奇崛之中又有自然之处:一峰耸峙,万石相错,比桂林奇峰犹见惊巧,令人叹为观止。

站在扬州城中唯一的遗迹处凭吊,想着南昌城外朱耷清雅的青云谱(1),那一方岁月里耕田凿井的隐居岁月,极目远眺高楼林立的城区,听着车水马龙的市井吴侬软语,极目远眺不禁感念岁月之悠悠。

朱耷,江西南昌人,明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明太祖第十代孙,原名朱良月(即朱耷、画名八大山人),他出生于显赫的王族,却在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学富五车的他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在得到之后却离开自己修行的佛寺,在山水之间云游。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石涛青云谱

为八大山人故居。位于南昌市南5公里处,始建于西汉年间,称梅仙祠。至东晋大兴四年(321年),为道士许逊之“净明真境”,唐贞观十二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称“大乙观”,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历代屡废屡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

明末清初,明代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良月(即朱耷、画名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因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后又将“圃”改“谱”。

园内有前、中、后三殿。前殿祀关羽,中殿祀吕洞宾,后殿祀许逊。后殿院中有桂树数枝,相传为万振元手植。每至仲秋,桂香四溢,十分清幽。整个园内古树参天,曲径幽回,亭台玲珑。外有清泉环抱,内有异花奇草,闹中取静,悠然自得。园内藏有八大山人(别号有雪个、个山、人屋等)真迹。朱耷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形象夸张;书法学王献之,风格自成一家。这些藏品对于研究清代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