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无角,体重约15-20(雄15、雌20)kg,体长约1M。四肢粗壮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mm。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獐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
体长0.78~1.00米;肩高0.45~0.55米;毛粗硬,体侧和臀部毛长约4厘米;背和体侧毛色沙黄,毛尖黑色,头顶灰褐至红褐色,颏、喉、嘴周围和腹毛白色;幼獐背部有白斑和白纹;上犬齿发达,雄兽的尤其长而大(约5厘米),略弯,呈獠牙状,露于口外,雌雄均有腹股沟腺(鼠鼷腺)。
![]() |
![]() |
![]() |
![]() |
獐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
湖边等潮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它们选择附近有水的草滩或稀疏灌丛生境。善游泳,能在岛屿与岛屿和岛屿与沙滩间迁移。在山丘、岛屿,獐虽能在灌丛栖息,但更多选择草丛。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獐,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区多獐而无麂。在鄱阳湖草洲獐选择较矮的苔草丛者占79.3%,较高的芒草丛为20.7%。
不结大群,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獐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獐喜食植物,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受惊扰时狂奔如兔。以芦苇、杂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为食物。
河麂(5)河麂生活在中国长江沿岸以及朝鲜。文献记载的地点有:江苏的镇江、泰州、苏州、无锡;上海市及奉贤县;浙江的桐庐、宁波;安徽的泗县芜湖;湖北的宜昌,广济;湖南岳阳和湘南郴州一带,。80年代的分布范围处于24o~34oN及东经110oE以东范围内。南至广东乳源、仁化、乐昌、连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福建的宁德、晋江,浦田,漳平,北至江苏盐城及滨海地区、安徽蚌埠;西至湖南,湖北;东至浙江舟山诸岛(盛和林等,1975、1985、1992)。广西天峨和南丹县,上林和武宣县也有分布,其分布区向西推进到106.5oE,23oN(Caoetal.1993)。但谷地的獐现已呈隔离点状或小片状分布。
獐每年繁殖一次,11月至翌年1月左右交配,高峰期在12月,翌年5月底至7月底产仔,每胎1-3仔,偶有4仔。妊娠期168-170天,1龄獐平均2.17仔,成年獐平均2.73仔。
肉
[气味]:味甘,性温,无毒。[主治]:主补五脏,益气力,悦泽人面。.
髓脑
[主治]:主益气力,悦泽人面。可制作成酒,补肾。
骨
[气味]:味甘,性微温,无毒。[主治]:治虚损引起的泄精,益精髓,悦泽人的颜色。酿酒也有补下焦的功用。
河麂的自身优越条件招来了杀身之祸,河麂受到乱捕乱猎, 被剥皮取骨卖肉,危害最严重的是在每年5-7月份的繁育期,偷猎幼河麂,获取“獐宝”。原本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河麂分布区已大大减少,加上如此过度捕猎,加剧了河麂资源的濒危。野生河麂的濒危状况和保护问题一直来得到野生河麂分布地区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制订颁发了关于保护河麂资源的法令,加强了野生河麂的保护管理工作,并增强了打击非法猎河麂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基本状况
约在一百年前,上海市郊奉贤还常有獐活动,但随着农田的扩展,獐已绝迹。獐的密度随不同生境有很大差别,1986年舟山的嵩山岛4.3只/平方公里,摘箬山6.5只/平方公里。江西鄱阳湖的吉山1987年11月调查有獐4.5-5.0只/平方公里,这些獐在水位正常时集中在草洲,在草洲最好的生境处用驱赶法统计,在0.21平方公里内赶出18只,合75只/平方公里。1988年5月,在同一地点用同样的方法调查0.1平方公里,发现3只成年獐和6只出生不久的幼獐,即越冬獐为30只/平方公里,幼獐为60只/平方公里,表明越冬成年獐明显减少,同时说明獐在草洲上能相对密集,当然草稀和光裸的沙洲就很少有獐(盛和林,1992)。獐数量较多的地区有:江苏洪泽湖地区和盐城以南的滨海地区,估计分别有300-500和500-1000只;浙江舟山群岛,据全岛总捕獐量650-850只(盛和林等,1984),估计尚有1500只左右,分散在以舟山岛为主的数十个岛屿上(盛和林1981,及进一步调查)。
江西鄱阳湖地区,曾是獐数量最多的地区,1987年11月,在一个草滩上的调查,在40公顷范围发现19只,推测整个鄱阳湖区有獐2000-3000只。但1988年作者再次调查时,已难发现有獐,据称已被居民捕杀,湖区现有獐也不过1000只左右。安徽滁县林场于1982年调查时大约在200只,1993年调查,数量已有明显增长,包括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在内估计有500只左右。如果能切实保护,那里的数量可望再度上升。全国总数量估计约在1-3万只(Shengetal.,1993)。由于獐的繁殖力高,在不受干扰的情况可每年有50%左右的增长率(盛和林等,1984)。个别公园里有少数。
致危因素
生境改变及过度捕猎是导致獐数量下降,以至在一些地区绝迹的主要原因,江、湖沿岸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又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主战场。原来多高草丛和芦苇的湿地,大部被垦为农田;残留芦苇,在冬季全部割尽,破坏了獐的栖息环境和隐蔽场所,加上农民为吃其肉而过量捕猎,其主要栖息地在平原、江湖岸边、海滩或低丘林缘,易被人追捕杀绝。如鄱阳湖吉山草州,1987年11月3日查时有獐百万余只,1988年冬季几乎全部捕尽,1989年后已很难发现有獐。獐在许多分布区内消失。饲养情况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獐的饲养研究,1989年3只雌獐各产仔3只,全部成活。同年9月运往上海长兴岛,现已在长兴岛建立了近万头的种群(盛和林,1990)。
河麂抓不来,但是1只小河麂在黑市上可以卖出几百块钱,两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把2只河麂藏在电动车座位下面,准备买船票回去卖掉赚钱。谁知这一切已被几个岛上居民看在眼里报了警,还没买到船票两人就被查获。
经鉴定,王雨和王良捕获的2只野生动物均为河麂,属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王雨和王良共同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河麂2只,两位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属共同犯罪。二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2000元。
措施
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在獐分布区内,已有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安徽皇甫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等。但包括保护区内也未受到真正的保护,因其繁殖力较高,只要环境不被破坏,当前并不存在绝灭的危险。如在舟山星罗棋布岛屿间和鄱阳湖草滩间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能在岛屿间作数公里的游泳,逃避猎民的追捕。
宁波不仅有着悠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样也拥有地形地貌复杂的山地丘陵。在这些崇山峻岭和沿海岛屿之间,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的保护必不可少,为此,宁波市林业局从2002年开始在全市各地先后设立了18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这18个保护区内有着各类野生动物400多种,其中72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既有河麂这样的大中型兽类,也有一些濒临绝种的鸟类,还有一些特有的物种。
建议
1、獐分布区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栖息环境的改变,因此首要任务是保护现有獐栖息地生境免遭破坏;2、江西鄱阳湖(可结合鸟类保护区)及江苏大丰海滨(可结合候鸟自然保护区),作为禁猎保护区。獐及其他动物和鸟类在上述保护区内的偷猎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应予严格制止;3、严禁在獐产仔期(5-6月)使用猎犬捕杀幼獐取其未消化的奶块(民间用于制药)。在舟山及大丰等地,每年被捕幼獐不计其数,应予关注。
级别
该物种被列入中国珍稀动物红皮书--渐危(ChinaRedDataBook-Vulnerable);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一只惊慌失措的“中国河麂”误闯入栖霞山管委会的办公区域。这样在栖霞山近距离看到中国河麂(jǐ)还是首次。
一只小动物闯入管委会办公区域。进入就四处乱窜,估计是受到了惊吓。景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它站起来有半人高左右,身长足有1米,头部较小,其上竖着两个长长的耳朵,几乎看不到有尾巴。肚子较大,疑似有孕在身,外形很像鹿。6名景区工作人员采用合围的方式,终于将其顺利逮住。经仔细查看,除了一条腿好像受了伤,其身体上还有几处伤痕。工作人员表示,这很有可能是被捕兽器伤到了。景区工作人员随即将它送去了红山森林动物园。经专家现场辨认,这是一只中国河麂,又名牙獐,雌性,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肚子较大,有可能已经怀孕。
红山动物园传来噩耗,河麂妈妈还是没能救过来。这个小动物最终不治身亡。“我们解剖发现,它内伤太严重了,体内孕育的两只小獐子即将出世,也未能保住。”红山动物园有关负责人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