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灵隐寺

文物级别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景点 三生石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
中文名称 灵隐寺
占地面积 约87000m²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东晋

灵隐寺灵隐寺(5)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初年。[1]相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

南北朝

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灵隐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

北周武帝年间(561年-578年),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此次法难称为北周武帝灭佛。这次法难对北方寺院打击很大,南方寺院稍好。有些胆小的僧人,风闻法难之声,便悄悄溜走,还俗的还俗,隐居的隐居,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1]

灵隐寺灵隐寺(2)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恢复佛教,派僧人慧诞法师来杭弘扬佛法。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1]

唐大历六年(771)整修,会昌年间寺毁。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寺庙内的钟声冷冷清清,烟火熄灭。[1]

五代十国

吴越王钱缪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字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二百余间,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吴越王钱弘从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二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祇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曲折萦回,自山门左右连接方丈,称寺为"灵隐新寺"。[1]

北宋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赐名"景德灵隐禅寺"。

天圣八年(1030年),因灵隐寺斋僧施粥的需要,将位于杭州、秀州(今嘉兴)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余亩,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

景祐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制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

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

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入藏。宋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当时的灵隐寺已成天下禅宗圣地。[1]

南宋

灵隐寺灵隐寺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为“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和孝宗时常到灵隐寺进香,闲暇之际,挥洒翰墨。宋理宗把显亲禅寺原有的大雄宝殿改名为“觉皇殿”,另外赐书“妙庄严域”四字。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亲临灵隐,宣慧远奏对,又赐号“瞎堂禅师”,改法堂名为“直指堂”,又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1]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宋理宗赐号的"觉皇殿"蠹朽倾颓,重修,历时四年,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竣工落成。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尽管住持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但仅建了方丈室与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1]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把灵隐寺住持见心来复召京说法,轰动朝野,四众归敬。明太祖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一,授以金褴袈裟,并命他撰"正心"、"崇本"、"观道"、"敬贤"四箴。

明代初创之时,崇尚佛法,不久,就以整顿为名,对各寺庙采取种种限制措施。灵隐寺僧十日"法难"惨剧再一次降临,便主动把宋时朝廷所赐的杭、秀(今嘉兴)两州庙田一万三千亩交还朝廷,以免灭顶之灾。灵隐寺僧的这种做法,深得明太祖赏识,所以他把其中的部分田地赐还给灵隐寺。洪武三年(1370年),灵隐寺失火,损失较重。

灵隐寺灵隐寺洪武十七年(1384年),住持慧明重建了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禅寺"。因一时资金不足,佛殿内的佛像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才增塑完毕,由僧善才募施装修大佛诸天及诸供具。觉皇殿多灾多难,至宣德五年(1430年)再次毁于火灾。

宣德七年(1432年),由住持昙缵建左右翼门和面壁轩,继由住持良阶重建觉皇殿。

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僧弦理建直指堂,堂额为张即之所书。这时,寺内已恢复建有弥勒阁、莲峰阁、千佛殿、延宾水阁、望海阁及白云庵、松源庵等,稍具旧时规模。

隆庆三年(1569年),灵隐寺全寺均毁于雷火,仅剩直指堂。

万历十一年(1583年)冬开始重修灵隐寺,历五年而成。大殿仿唐而建,用平头柱四十八,石柱十六,改觉皇殿为"大雄宝殿"。

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建理公塔,并在正殿塑五百罗汉涌壁。在弥勒阁旧址建三藏殿,其后为直指堂、方丈室。方丈室左为妙应阁,右为选佛斋,张瀚为之撰记。

崇祯十三年(1640年)灵隐寺遭灾祸,全寺失慎于火,除大殿、直指堂等殿幸免于难外,其余悉付祝融之口。[1]

清顺治六年(1649), 重建,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时,驾幸灵隐寺。当时的住持是谛晖,请康熙皇帝题一块匾额。康熙亲书"云林"二字,灵隐寺遂改名为"云林禅寺"。之后,康熙皇帝在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又三至灵隐,均有记游诗文留下。

乾隆初年,住持巨涛嗣法谛晖,博涉群书,于佛学造诣颇深,为朝野所重。当时光禄少卿扬州汪应庚来游灵隐,与巨涛一见如故,捐资重修大雄宝殿及其他殿、堂、阁、轩、楼、亭等数十处,又补饰五百罗汉,修理合涧桥、龙泓洞、鹫峰径等,总计费用二万余两银子。从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至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历时三年。

乾隆年间,乾隆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驾幸灵隐,都留有诗文刊刻于石。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灵隐寺毁于火灾。这次的修复工程,自清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七日始,至道光八年(1828年)四月十六日止,共计用银十三万七千余两,使得灵隐"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胜景"。

道光十四年(1834年),阮元为浙江巡抚,对灵隐关照有加。他主持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议藏灵隐,故建了"灵隐书藏"。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毁,灵隐寺仅存天王殿与罗汉堂。灵隐书藏中的珍贵藏物大量流入民间乃至湮没。

宣统二年(1910年),昔征重建大雄宝殿,高十三丈五尺。建殿木料是清廷从美洲购买而得,原系修缮颐和园的,因时局不稳,无法整修,故而南运杭州,修建灵隐。[1]

民国

民国六年(1917年),建大悲阁。

民国廿五年(1936年)冬,罗汉堂失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韦驮像。

民国廿六年(1937年)十一月,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灵隐寺内的客堂、伽蓝殿、梵香阁及东山门,因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1]

建国后

灵隐寺灵隐寺(2)解放之后,由于灵隐寺大殿遭受白蚁蚀蛀,大殿正中部分倒塌,佛像被压毁。1952年夏,由民政厅组成"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由政府拨款,经两年多时间,大殿竣工。有关大殿佛像的塑造问题,也得到时任总理周恩来的亲自批示。1956年和1970年曾两次大修。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于当年11月开始进行全面整修,共耗资130余万元。寺内佛像全部贴金,石塔与经幢等进行保护性整修,并对飞来峰造像进行修补。这项修复工程于1980年结束。

1982年,实行"双轨制",对外有"十方丛林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寺庙管理委员会。经费来源方面,通过实行"门票制"(香花券)。

1987年实施的《灵隐寺总体规划》(即十年规划),在杭州市佛教协会支持下,监院根源、继云、体严率两序大众,并得到海内外众多佛弟子的护持与关心,全面整修了大雄宝殿,将佛像进行了重新贴金工作。

1998年,木鱼法师出任灵隐寺方丈,他引领一些有才识的僧众骨干,充分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按"伽蓝规制",纵深布局,完善古刹的庄严氛围,重建了藏经楼。[1]

建筑格局

灵隐寺景区浏览图灵隐寺景区浏览图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寺庙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景区总体占地面积约2577000平方米[2]。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大殿。

灵隐寺总体规划是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并于原罗汉堂遗址重建五百罗汉堂,陈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铜罗汉,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铜殿(已列为吉尼斯纪录),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此外,每进殿堂建有宽敞平台,美化古刹环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经》壁、百狮群雕等,并于五百罗汉堂西北建冽泉,借假山叠石形成自然瀑布流入阿耨达池,池边建有“具德亭”,以纪念清初具德中兴灵隐之功。[3]

主要景点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坐像,木雕韦驮像和四大天王坐像。韦驮像传为宋代遗物。大雄宝殿高33.6米,单层三重檐,琉璃瓦顶。殿正中有金装释迦牟尼坐像,高9.1米。大殿后壁,塑有立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上有大小佛像一百多尊。大雄宝殿前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和天王殿前两座石经幢,都是五代吴越国末期遗物。寺前飞来峰岩壁上有五代、宋、元时期的大小石窟造像380余尊。其中以笑容满面、袒腹踞坐、造型自然生动的弥勒佛为最大,系宋代作品。元代造像数目最多,保存完整。

飞来峰

杭州市灵隐寺杭州市灵隐寺(6)作为禅宗五山之首,飞来峰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岩壁上有五代、宋、元时期的大小石窟造像380余尊。其中以笑容满面、袒腹踞坐、造型自然生动的弥勒佛为最大,系宋代作品。元代造像数目最多,保存完整。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951年(北汉乾祐四年)所造。而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则是北宋造像艺术精品。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此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佛像雕刻生动传神,坐于佛龛中的大肚弥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数珠,袒胸鼓腹而开怀大笑,将“容天下难容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围并环十八罗汉,也是神情各异,细致生动。元代的100余尊汉、藏风格的石刻亦容相清秀,体态窈窕,为佛教艺术之瑰宝。[4]

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最南端一个叫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说石床为“济公床”,后掌印为 “济公手掌印”。此外, 还有玉乳洞、龙弘洞、 射旭洞等。[5]

天王殿

灵隐寺天王殿韦驮菩萨灵隐寺天王殿韦驮菩萨

天王殿长约24米,宽约15米,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狰狞,俗称四大金刚。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

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巳岁闰五月》题记。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长约24米,重檐高33.6米,为第二重大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精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

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亦雕造于吴越末年。据说建于公元969年。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

灵隐寺内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昂,慈眉善目。

药师殿

药师殿药师殿药师殿是灵隐寺的第三重大殿,长约20米,宽约12米,供奉的是“东方三圣”:药师佛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称“大医王佛”,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除病痛和灾害,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左边站立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大殿两边的十二尊塑像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药叉神将”,顶盔贯甲,神态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调遣,他们按十二个时辰排序。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线刻石像。

灵隐铜殿

灵隐铜殿灵隐铜殿在五百罗汉堂内新建有“灵隐铜殿”,其高达12.62米,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基尼斯最高铜殿纪录。“灵隐铜殿”由杭州市佛教协会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主持设计制作,八易其稿,历时400余天,计万余工而制成。

“灵隐铜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的传统古建筑结构,飞檐雕瓦,翼角飞举,翼展达7.77米,底面5米见方。歇山顶上龙吻对峙,火球腾金,窗花、斗拱、雀替、龙柱、额、枋都精雕细刻,诸形工美,铜殿正方四面雕有四大佛山的自然风貌,或天苍地茫,玉宇澄清;或古刹巍峨,大江环流,展示巧夺天工的锻雕技艺。殿基有铜砖铺地,须弥座铸有佛山经典图画。铜殿运用现代表面处理技艺,金灿尊贵,光芒闪烁。

文物保护

灵隐寺鸟瞰灵隐寺鸟瞰2013年5月3日,灵隐寺石塔和经幢西湖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月9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发布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进一步推动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庙工作通知》,其中就提出了规范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规范烧香行为。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提出了“文明敬香”的倡导,灵隐寺内不再出售明火类香烛,改为赠送三支清香。

2015年,灵隐寺在进门和出口安装了电子计数器,能够实时监测寺庙游客数量,一旦寺庙里超过5万人,就会减缓门票的出售速度,以保证正常游览秩序。寺庙内大殿外还会设置“回”字型的入口,以便控制各大殿内游客的人数。

文化价值

诗篇文献

诗篇文献
作品名 作者 朝代
《灵隐寺》 司空曙
《灵隐寺》 白居易
《灵隐寺》 宋之问
《灵隐寺记》 陆羽
《留题灵隐寺方丈》 苏轼
《大暑忆灵隐寺冷泉一首》 苏籀
《灵隐寺月夜》 厉鹗
《灵隐夏暮》 厉声教

文化遗产

诗篇文献
作品名 作者 朝代
《灵隐寺》 司空曙
《灵隐寺》 白居易
《灵隐寺》 宋之问
《灵隐寺记》 陆羽
《留题灵隐寺方丈》 苏轼
《大暑忆灵隐寺冷泉一首》 苏籀
《灵隐寺月夜》 厉鹗
《灵隐夏暮》 厉声教

寺庙传说

黄东雷书法《灵隐寺》黄东雷书法《灵隐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敦煌石室藏唐人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灵隐藏品中最古的一件文物。通过端庄严谨而又精熟优美的书法字迹,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佛法的庄严威仪和抄经手娴熟的书写技巧。这卷写经纸张经黄檗染制,历1000余年而依然坚韧完好、轻盈光洁,未受虫蛀。“这是目前所发现的灵隐寺所藏经卷中最古老的一件。在它身上,1000多年的岁月却好像没有痕迹地如云烟一般过去了。俗话说,纸寿千年,但这件作品历经14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完好无损,极其难得。”

《金刚经》册页

明董其昌书《金刚经》册页是一件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该册页起首两页是乾隆御题“香光法宝”、“永镇云栖”。此本册页原是云栖寺的藏品,其上钤盖有“云栖常住法宝”方形印,后归灵隐寺所有。通过董其昌的题跋可知此册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为荐亡父母而捐给云栖寺莲池和尚的。字迹工整隽秀,应当属于董其昌比较早年的作品。董其昌跋后还有崇祯己卯(1639年)冯大淑观跋;以及乾隆皇帝于辛未年(1751年)到云栖寺观赏此册页所作题识。丁丑年(1757年)乾隆又到云栖寺再观此册,又题诗四首并识年款。

明代水陆画

灵隐寺明代水陆画灵隐寺明代水陆画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灵隐寺这批水陆画中的两幅题有“崇祯十三年”款。描绘的内容有如来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地藏菩萨像、诸阿罗汉像、天龙八部众及金刚力士像,等等。有的还题有供养人姓名及诸佛菩萨罗汉名号等。佛菩萨造像端庄典雅,绘画技法高妙,设色古雅;绢素既有典型的明代粗绢,也有几幅质地格外精细的。各幅保存均基本完好。

《庄严三宝图》

22幅明代菩提叶《庄严三宝图》,其描绘对象包括诸佛菩萨罗汉,如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达摩祖师以及力士金刚等;故事内容为佛教典故,如洗象、伏虎、降魔、证果、面壁参禅、一苇渡江等。

《佛顶心大陀罗尼经》

明代弘治四年金书《佛顶心大陀罗尼经》也是弥足珍贵的。在乌金纸册页上以金粉书写经文,经文上方则是插图,描绘有各种佛教故事。书写与画都十分娴熟精美。

《花鸟图》

董建中,清初人,字正度,松江人。董其昌裔孙。山水师董源,花卉宗黄筌。曾以国子生考授中同知。清圣祖南巡,以所绘蟠桃图进呈,旋命画扇称旨,授湖北荆门知州。《娄县志》、《读画辑略》都记载有他的事迹。这一幅花鸟画画法更接近周之冕和陈淳的画法,也杂有一些恽南田的风格,虽然不像记载中所说的学习黄筌,但由于他是董其昌的后人,这件作品也是值得注意的。

《十六罗汉图》

贯休《十六罗汉图》,原石在今杭州碑林,灵隐寺共有两套拓片。这对研究宗教和石刻艺术具有一定价值。

另外如乾隆行楷书“雅宜清致”、康有为书法、吴昌硕书法绘画、马一浮书法、李叔同书法、章太炎书法、潘天寿绘画、谢稚柳书画、沙孟海书法、谭建丞书法、绘画等以及大量拓片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作品。还有一些作品,如(传)宋人赵伯驹《人物山水图》、(传)元人赵孟頫《狩猎图》、(传)明文征明隶书、(传)明人董其昌行书诗等等,经鉴定系伪作,但对研究书画作伪也有一定价值。

影视作品

康熙题匾

自命风流儒雅的康熙皇帝来到杭州灵隐寺,老和尚请求他为寺院题块匾额。康熙信手挥笔,在纸上写了个老大的“雨”字,可“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字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这许多笔画怎么也摆不下了,真是急得皇帝下不了台。还好,在一个随从的暗示下,他将错就错,写成“云林禅寺”。这块匾挂了三百年直到如今,可老百姓并不买他的账,仍叫它“灵隐寺”。康熙题匾的笑话也一直流传到如今。[6]

历代高僧

灵隐寺远景灵隐寺远景由杭州百乘影视有限公司、上海崇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古装神话喜剧《活佛济公》1、2、3、4部及由拉风娱乐出品的《新济公活佛》均在杭州灵隐寺实地拍摄。

旅游贴士

智一法师(南朝)

道峰法师(唐)

德韶法师(北宋)

延寿法师(北宋)

辅良法师(元)

慈照法师(元)

如通法师(明)

祓秽法师(明)

如通禅师(明)

慧明主持(明)

见心法师(明)

昔征主持(清)

贯通主持(清)

巨涛主持(清)

具德和尚(清)

月涛主持(中华民国)

却非禅师(中华民国)

建国后:

大悲法师

木鱼法师

继云长老(1933年-2015年[7]

(资料来源:灵隐寺官网-云林千秋-大事年表[1]

开放时间

地理位置

07:00~18:15 。

佛诞节日、朔望、国定节假日,早上提前30分钟开门。

门票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

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通常认为也属于西湖景区。

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由来,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交通

飞来峰:45.00元,灵隐寺:30.00元。

1. 进入灵隐寺必须先购买飞来峰景区门票。

2. 早上05:30以前进入飞来峰景区免票。

3.无学生票。

停止售票时间:17:30 ;停止检票时间:17:45 。

所获荣誉

1.火车到杭州城站火车站,然后坐Y2路公交车去灵隐,票价3元。

2.市内有公车:7、807、游1、2、4路,灵隐站下。

词条图册

2020年11月6日,被应急管理部表彰为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